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兩性心理 > 兩性心理
出軌是心理需求失常和對婚姻的不滿足
謝老師2021-09-06 20:13【 兩性心理】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出軌這個詞,作為社會婚姻學中的一種現象,近幾年似乎成了一個熱詞,頻頻出現在熱搜上,其本質是指兩個人脫離正常的道德準則,去謀求非正當的感情、性的利益
出軌這個詞,作為社會婚姻學中的一種現象,近幾年似乎成了一個熱詞,頻頻出現在熱搜上,其本質是指兩個人脫離正常的道德準則,去謀求非正當的感情、性的利益。
面對出軌有很多種討論,有很多仁人志士給出了各種分析,有的問責有的問診,而我認為,最終討論的內容,應該是夫妻相處之道。
假設,婚姻都是基于愛情的前提
我們先假設,婚姻都是基于愛情的前提下成立的。
愛情是個神秘而感性的詞語,弗洛伊德臨死前,躺在床上對世界宣布:“我們對愛情的了解實在太少太少”。
我們用純理科的思維分析一下,從這個簡單的示意圖中,可以看出婚姻走到離婚有N條路,而修成白頭偕老,需要很多種元素。這也解釋了,為什么生活中、電視劇中,出軌后多數是離婚的結局。
望:看數字,出軌或是常態
出軌是心理需求失常,心理需求的不滿足,圖中是對精神出軌和身體出軌調查的結果,精神出軌比例是身體出軌比例的一倍。
古語說:“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無完人。”也就是說精神出軌,我們還是予以最大程度的寬容。僅從身體出軌的數據看,男性比例60.2%,女性比例38.1%。
問:為什么男性高于女性?
有調查得到一些答案:
“男性掌握資源,所以有挑選空間”“女性對男性的社會性依附,只有女性真正獨立才扭轉”“出軌成本的兩性差異,男性出軌成本相對較低”“社會風氣是這樣,男性出軌似乎是炫耀的資本”“男性對家庭的參與度遠遠低于女性,所以對婚姻就沒有珍惜,出軌率高也就自然了”
男女出軌后的表現不同,男性出軌后是愧疚心理,躲!而女性則是認為是男性沒有做到足夠的好,吵!換言之,無論是男性出軌還是女性出軌,看起來都說是男性的錯婚戀心理醫生。
診:追本溯源
兩個人為什么會結婚,婚姻滿足的個人需求是愛(誠實、責任心和給予的態度)、安全感、自信、生育……
為什么會出軌,對出軌的心理進行了分析,總結了十條出軌的心理訴求。
出軌只需要滿足其中任何一條,都存在出軌的可能性。而婚姻需要滿足很多條,當婚姻生活中,有一條不如意,就給出軌點燃了一顆火苗。
醫:相處之道
我們對愛情的定義都是神圣而美好的,婚姻里的相處之道,比愛情更玄幻,幸福的婚姻是相同的,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
婚姻之中,除了柴米油鹽,還有很多現實的溝溝坎坎。有人說婚姻,找的是伴兒,不是夢。出軌并不是婚姻中唯一的障礙,而“小三”也不是一個時代特有的產物,自古有之。出軌也不是引發離婚唯一的導火索,只是出軌引入了第三者,讓這個現象變得更熱。
有本書《如何讓你愛的人愛上你》,講述了兩性相處過程中,如何讓你愛的人愛上你。
聽著像是教導大家做“海王”一樣的書,換一個角度看,這本書是教我們如何成為一個可愛的人。其實夫妻相處之道也大抵在此,如果能讓對方持久的愛上你,那么婚姻也就幸福美滿了。
書中講了六個關鍵要素:第一印象、相似的性格,互補的需求、等價原則、自尊、攻心計、欲望秘方
拋開攻心計和欲望秘方這種招數類的要素,余下的四個要素是和睦相處的本質。
第一印象--外貌協會
愛情的種子常常在兩個人初見的幾分鐘內萌生的。
在女人眼里,男人分有才華的、有錢的、長得帥的、籃球打的好的…….而男人眼里只有一種女人:長得漂亮的!有多少女人在結婚后仍保持著婚前的精致呢?
有多少人稱“小三”是狐貍精,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吸引男人呢?那么兩個人相處過程中,時刻保持自己的精致,是維持愛情保鮮的第一步。
相似的性格,互補的需求
我想要個和我一模一樣的戀人。
人類的心靈是一件精巧的樂器,總是在敏銳的尋找那些能與自己琴瑟和鳴的同類,尋找那些世界觀和價值觀與我們多少相似的人。相似是讓我們彼此熟悉,相處時需要互補。;《歡樂頌》中,安迪是身邊有三個男人,為什么最終選擇的是包奕凡呢?譚宗明與安迪是志同道合、惺惺相惜,只能事業上的伙伴,而包奕凡有著安迪的精英頭腦,同時擁有了安迪沒有的樂觀豁達,這就是相似的性格,互補的需求,兩個人可以走到一起。;相處時,彼此要保留著相識時的相似與互補。
很多出軌的案例中,都是女性放棄了曾經職場中的自己,何炅曾說過:“你可以在困難面前選擇放棄,但不能在放棄后選擇抱怨。”其實婚后女人放棄工作的時候,就是放棄了曾經的資金,也是放棄了曾經琴瑟和鳴的能力。;等價原則
人與人相處,都是有一個利益平衡點在支撐著,或許我們都不愿意給純潔的愛情加上利益的帽子。但要知道的是:世界上并沒有永動機,動態平衡才是真正永久的平衡。
女人付出美貌,男人付出錢財,當你美貌不在,或他一貧如洗,那么這個利益的平衡點就被打破了。任何關系中,利益價值不平衡時,都很難維持持久關系。
感情里,每個人都想用最小成本,去換取對方最大的反饋。所以,無論是在婚姻當中,還是在愛情世界,我們都要考慮成本、收益、風險。
舉個例子方便理解:
比如情感挽回中,A方對B方的態度極度不滿,兩人關系惡化。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想要挽回A方,就不適宜送A方禮物。因為這個時候如果給送禮物的話,相當于置A方一個高風險當中:收禮了,則增加了自己的道德風險,降低了自己的底氣。
畢竟,吃人嘴短嘛。
自尊和贊美
每個人都需要安全感,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
《身體吸引與自尊:異性評估者贊美的屬性》一書中表明,俊男靚女傾向于看淡贊美,而相貌欠佳的人往往格外重視贊美。事實上,他們貪戀你的贊美。贊美是操縱對方自尊機制最快的方法。
通過贊美,可以迅速建立起對方的好感,降低關系緊張度。還無形當中,給對方構建了一種感受——自我價值感。并且這種價值感,是與贊美的人緊緊聯系在一起的,所以,長久來看,被贊美的人,就會很難脫離表達贊美的人。
試想一個場景,一邊是每天喋喋不休的抱怨,一邊是條件反射的贊美,你會選擇哪個?
出軌了,還有可能么?
答案簡單又復雜,看起來不像心理學問題,更像哲學問題。
我們如何看待出軌,是不可調和的矛盾,還是相處過程中的一段插曲?結果是完全不同的。我們看一組數據,80、90選擇分手或離婚的比例占44.1%、47.1%,從數字中看,出軌后,關系繼續的占半數以上。
破鏡能否重圓,取決于雙方對鏡子還原度的接受程度。原諒和放下缺一不可,如果雙方仍然堅守曾經的完美,那么很難復合了;但如果雙方對還原后的鏡子能夠看待新的一面,那么雙方可以重新開始新的生活。
馬伊琍:“且行且珍惜。”
簡短的一句話,道出了兩個人的相處之道,盡管最終卻沒能拯救兩個人的感情。馬伊琍發文表示原諒,持續一段時間后,仍選擇了分開。原諒容易,放下難。
要有原諒,也要有懲罰
原諒是對人的疏忽、過失或錯誤寬恕諒解,不加責備或懲罰。原諒是一種風度,代表你的穩重。原諒是一種態度, 彰顯你的寬容。原諒是一座橋梁,化解彼此的怨恨和怒氣。
但過錯方,卻沒有得到任何的懲罰。那么這無形當中,就把責任全部推到了受害者的一方,那么這對受害人,反倒成了更大的考驗。為什么過錯方犯錯了,卻需要考驗受害者的大度呢?
“每個人心里都有一桿秤,一邊放著他犯的爛事兒,一邊放著他應該受的懲罰。如果你瞎原諒,就會破壞這種平衡。錯誤它是一把鎖,有時候我們用原諒打不開。因為合理的責怪和懲罰,才是鑰匙!”犯了錯,就該受到懲罰,否則,就會破壞這種平衡。
與其無懲罰的原諒,不如對過錯方施加懲罰,這也是很多人報復性出軌,或者一定要選擇離開的原因之一,只是為了讓過錯方得到一定的懲罰而已。
世間萬物,皆是守恒的,人的內心也是同樣的。對出軌方進行某種約定好的懲罰,讓出軌后,維持原來的關系成為可能!
所愛隔山海,山海皆可平,世間所有的恨和痛苦,來源于愛。所以最終也只能靠愛來解決。
很贊哦! (人閱讀)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