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兩性心理 > 兩性心理
為什么失戀的總是你?
謝老師2022-06-29 08:30【 兩性心理】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剛談戀愛時:眾生皆苦,只有你是草莓味的。戀愛三個月后:???是我間歇性失明還是味覺失常?這大概是小C第101次向我吐槽她的愛情:為什么總是我遇到這種事
剛談戀愛時:眾生皆苦,只有你是草莓味的。
戀愛三個月后:???是我間歇性失明還是味覺失常?
這大概是小C第101次向我吐槽她的愛情:
為什么總是我遇到這種事情?我是被下了降頭還是受了詛咒?
愛情到底是個什么玩意?怎么每次都和我想的不一樣?
我當初到底是怎么看上他的?哎!談什么戀愛,是手機不好玩?還是電視不好看?
可是吐槽得再多,也依然無法解決她內心的困惑。明明剛在一起時還是“水中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怎么才過三個月,心上人就成了心上的人渣?
當初千挑萬選的意中人,抱著共度余生的想法在一起,卻在幾個月后,不可自抑地對這段關系感到失望、嫌惡、氣憤,甚至對當初那個信誓旦旦以為遇到真愛的自己感到羞愧,以至于產生分手的想法。這樣的體驗很多人都有過。從一開始以為遇到真愛的滿心期待,到后來的期待落空,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么?
01、理想化的愛情注定長久不了
在戀愛初期,很多人其實并不是在和身邊這個真實的人戀愛,而是在和自己想象中的愛情談戀愛。有人說,女生戀愛時的內心戲很豐富:在和喜歡的人說了幾句話后,就已經忍不住想好了要和他舉辦怎樣的婚禮,開始思考以后生出的寶寶叫什么名字才好聽。是的,我們總是熱衷于腦補,替自己想象出了一場恢弘盛大的愛情故事,卻往往忽略了對方也許并不愿意按照我們的劇本配合表演。
這種在關系一開始,不自覺地將別人想象為一個完美無缺的對象,并期待著對方可以拯救自己,帶領自己獲得幸福的過程,稱之為理想化的過程。
理想化過程最常見的表現就是“一見鐘情”:初次見到一個人,就認定對方是那個可以帶給自己一輩子幸福的人。這種“認定”,靠的不是對自己的理解,也不是對對方的理解,而是自己強大的腦補和想象,也就是對對方的理想化。
什么樣的人更容易理想化別人呢?那些在潛意識中覺得自己不夠好的人。我們越對自己不滿意,對別人和外界就會有越高的期待,就越希望別人是完美的。這是將自己本應承擔的責任推到別人的身上:
“你這么好,我的幸福就靠你了。”
“你這么厲害,可一定要幫幫我。”
這些話實際上都在表達一個意思:雖然我不夠好,但是沒關系,還有你啊!
聽上去這似乎是一條捷徑,只要找到一個足夠完美、強大、優秀的人,我們自己就可以什么都不做,輕松收獲幸福人生。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理想化的最大問題在于,它注定是要破滅的,這些期待注定會落空。因為沒有人可以替你去過你自己的人生,替你去實現你想要實現的幸福。沒有人有這樣的能力,也沒有人能夠承受這樣的壓力。
習慣理想化的人總是期待由別人來拯救自己、幫助自己、引領自己走向幸福,而不是靠自己去努力變得更好。也正因此,理想化的人總是很難自我成長,因為他們始終在等著別人來替他們成長。
那為什么這些人會習慣性地理想化別人呢?
02、理想化源于嬰兒對媽媽的期待
我們每個人最初的理想化對象,其實是自己的媽媽。當我們還是嬰兒時,沒有任何生存能力,我們希望自己的撫育者是強大的、完美的、無條件愛著我們的。我們希望不論自己提出什么樣的要求,她都可以滿足我們;不管發生什么事情,她都不會離開我們。這就是理想化最初的樣子。
但事實上,在現實層面,媽媽們也只是普通人,很難做到十全十美。因此,在嬰兒的成長過程中,一定會遭遇分離,產生恐慌、不安等情緒。這就是最初的理想化破滅:我們發現,媽媽沒辦法按照我們想象的方式對待我們,沒辦法立刻知曉我們的所有需要,也沒辦法滿足我們的所有需要。
不過,理想化雖然破滅了,我們的這份期待卻沒有消失——也許只是運氣不好呢?也許下一個人就可以做到呢?因此,當我們逐漸長大成人,就會不自覺地想要去理想化別人,企圖填補自己在嬰兒時期沒有被滿足的期待兩性性心理測試題和答案。
于是,雖然我們在生理層面已經是成年人,但是我們心理的某個部分,卻依然停留在嬰兒時期,并且不斷重復著從嬰兒時期就開始的理想化過程,希望下一次可以不再失望。
我們不斷重復著這一過程,而每一次期待的落空,就像壓在駱駝背上的又一根稻草,你會忍不住質問自己:還可以這樣堅持多久?
03、學會去理想化,找到自己的力量
很多時候,我們持續失望,并不是由于不夠努力,而只是走錯了方向。雖然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還保留著嬰兒時期的小小期待,但在其他更多的部分,我們已經成長為一個出色的大人了。而這恰恰是我們經常忽略的一點——自己已經長大了。
我們不再是那個沒有任何能力與力量,只能待在那里等著別人去愛、去哺育的嬰兒了。現在的你,即使沒有任何人照顧,也可以活下去了,因為你學會了照顧自己。你知道每天要按時吃飯、多喝水,你知道做什么可以讓自己開心,你知道怎樣可以讓自己生活得更好,這些你都學會了。
你擁有著自己生命的主導權,不需要再等著別人去愛、去照顧,而是可以主動學會去愛。成年人的愛和嬰兒時期的愛最大的不同是,嬰兒時期的我們只能被動索取愛、等待愛,如果撫育者沒有給到我們想要的愛,我們就會感到非常憤怒,這種憤怒的實質是對自己的無能為力——因為我只能依靠你,沒有你我就活不下去。
但成年人的愛是平等的關系,是充滿互動的過程。你不需要他是完美的,正如你也不需要讓自己很完美。正因為你們都不完美,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才能夠有效地進行溝通和交流,取長補短,共同面對生活的挑戰,而不是強行扮演“拯救者”與“被拯救者”的角色。
如果一定要有拯救,那也是兩個人在瑣碎的疲憊生活中相互拯救,一同遙望星辰大海,而不是彼此消耗,怨氣橫生,一再暴露自己的匱乏。
理想化讓我們只想在原地等著被某個完美的對象所拯救,從此過上幸福快樂的一生,而往往忽略了自己在一段親密關系中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因此,如果你在以往的親密關系中,總是習慣性地理想化他人,忍不住懷疑自己為什么就是遇不到那個對的人;如果你已經有點習得性無助,忍不住對愛情一再感到失望,那么不妨換一個思路,想一想除了滿懷怨氣地站在原地等待,也許還可以主動地去做一點什么。
這可以是通過學習更加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真正的需要,了解自己真實的樣子;也可以是提升自己的溝通技巧,在親密關系中遇到沖突和矛盾時,嘗試著去澄清和溝通,而不是直接放棄;還可以是其他很多讓你有所感悟和成長的方式。你會發現,你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你的力量可以很強大。
眾生皆苦,只有你是草莓味的:與其苦大仇深地滿世界去找草莓,不如想辦法讓自己變成一顆香甜可口的小草莓。畢竟,一顆草莓,也解救不了誰的人生。
很贊哦! (人閱讀)
下一篇:如何挽回女朋友?挽回女朋友的方法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