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兩性心理 > 兩性心理
性心理咨詢:揭開同性之戀的神秘面紗
謝老師2021-11-14 13:02【 兩性心理】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雖說同性戀正逐漸被接受,但無論是從內在還是外在,發現、確定并接受同性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小編今天跟大家簡單科普一下,同性戀者認同自己身份的幾
雖說同性戀正逐漸被接受,但無論是從內在還是外在,發現、確定并接受同性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小編今天跟大家簡單科普一下,同性戀者認同自己身份的幾個階段。
科普:
我們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同性戀的身份認同?
同性戀的身份認同,就是指同性戀者認為自己是否是同性戀及對這件事情的態度,包括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
心理學者理查德提出了,同性戀身份認同一般要經歷4個階段:身份感知、身份認同迷惑、身份認同預設和身份認同固定。
并認為,同性戀身份認同的形成階段不遵循直線進展、逐級遞升,而是在各個階段反復,進展速度也是不同。
Cass對同性戀者的身份認同階段做了更細致的劃分,認為同性戀身份認同可分為以下六個階段:
1.認同困惑——發現自己的不同,性傾向開始偏向個性化
2.認同比較——開始懷疑自己可能是同性戀,積極尋找相關信息
3.認同容忍——認為自己應該是同性戀,積極尋求與同性戀群體接觸
4.認同接受——接受自己的同性戀傾向,開始對一部分人暴露自己的同性戀身份
5.認同驕傲——批判異性戀,以自己的性傾向為傲,活躍在同性戀群體中
6.認同整合——對異性戀不再有敵對態度,心理與行為,性傾向與自我完全統一婚戀心理學音頻。
這六個階段,不同性格、不同經歷的人,各個階段的經歷會有所不同,而且,每個階段的發生時間和停留時間也因人而異。
網友一:
我從小就不想結婚,至少不想和男性結婚,不想像媽媽那樣,嫁一個對自己不好的男人,婚姻破裂,人生不幸福,導致整個家庭都很痛苦。
小時候我就比較喜歡跟女孩子在一起,喜歡呵護女孩子,瞧不起男生,青春期時更抗拒男生。
當時沒有聽說過“同性戀”這個詞,只是覺得既然自己不喜歡男生,那今后單身也很好啊,或跟某個女孩子陪伴到老也很好,做自己就好,干嘛管別人怎么說,所以那時也過得挺自在、開心的。
年輕的時候什么事情都容易隱瞞,對所有的壓力都可以置之不顧。但到了27歲,已經比較確定自己是同性戀,看著身邊的人戀愛結婚,自己也開始急了,可同性戀始終不是主流,這么多年也沒有遇到特別喜歡的人。
而且,生在普通家庭,母親生活勞苦,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我身上,她怎么能接受這樣的事情。她根本就無法理解,連我自己也無法理解。
我該怎樣接受自己?即使接受自己,別人又怎能接受我,我的未來該怎么辦呢?感覺好迷茫、好絕望。
網友二:
我是女生,之前一直喜歡女生,那時不知道有“同性戀”這個詞,所以跟女生相處得特別自然,她們也很喜歡我。
大學時遇到一個特別喜歡的女生,她比我大兩屆,看起來很A、很男性化,別人都說她“雌雄莫辨”。她追得我,很懂我,很貼心,也很浪漫,我也很喜歡她,不在乎外界的眼光。很快我們就在一起了,渡過三年非常美好的時光。
但不知怎么的,這個事情被她父母知道了,就很反對我們在一起,強迫她畢業回老家發展。她壓力很大,怕我受到傷害,也怕給不了我一個未來。
那時我壓力也很大,校園的愛情很美好,但現實真的很殘酷,不僅她父母難以接受,我父母如果知道了,只怕也接受不了。
分手后,整個人特別迷茫,也特別頹廢,很絕望。當時我現在的男朋友知道了,就來追求我。其實,大二的時候,他就很喜歡我,想追我,也知道我是個同性戀。后來,我們在一起了。
之前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個純同性戀,遇到現男友,又懷疑自己之前是不是被誤導了。再后來,了解了一些資料,覺得自己應該是雙性戀。
男朋友也覺得我應該是雙性戀,能接受我的過去。現在我們在一起五年了,挺幸福的,也見過家長了,準備結婚的,他人很好,很有責任心,對我也很好,一直告訴我要向前看。我挺感激他的,也挺盼望婚后有一個屬于我們的寶寶,有個幸福的家庭。
一般來講,大部分同性戀者在青春期時,性傾向開始個性化偏向,也開始意識到自己的不同。而這個意識的萌芽時間是不固定的,這與個人經歷、所處的社會和文化環境有很大的關聯。
因為在以異性戀為主流的社會文化下,同性戀者很難像異性戀者一樣從小就認知自己的性取向,年幼的同性戀者充其量只會疑惑自己為什么不像周圍人一樣對異性感興趣,但不會立馬確定自己就是同性戀。
當生理和心理發展到一定程度,接收到一些社會信息,開始產生懷疑,并各方了解、驗證,開始“對號入座”。
研究還發現,同性戀身份認同一般只有“認同驕傲”在年齡上存在顯著差異,其他身份認同階段在年齡上并無顯著差異。
青春期的孩子(18歲以下的同性戀)處于認同驕傲的人最多,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年齡還小,并沒有明確自己的身份和感情觀,思想比較開放和沖動,甚至有些人會覺得自己是同性戀,是獨特的,與別人不同的,因此而驕傲。
18歲~25歲時,多處于認同寬容和認同整合階段。這個階段已經有了比較明確的感情觀念和價值觀,又都是年輕人,比較開放,所以能容忍自己是同性戀的事實。
若交往了正能量的同性戀群體,就更能推動他們步入更高的身份認同階段。當越認同自己的身份、所處的認同階段越高,抑郁水平和焦慮水平就相對較低。
有心理學者認為,同性戀身份認同與個人成長經歷、社會文化環境有關。
有些人在小學階段就有了和同性接觸更親近的感性體驗;
有些到了青春期,性沖動剛剛開始萌芽,產生了對同性比較強的性沖動和情感需求;
有些是在成年之后,與異性交往受挫,或與異性發生關系時感到厭惡,才確定了同性戀的身份。
而且,周圍的社會文化環境也影響著同性戀者的身份認同:
若周圍人排斥、文化不允許,同性戀者所處身份認同階段就較低;若周圍人較接納、文化氛圍寬松,同性戀者更易確定自己的身份,也會在較高的身份認同水平上。
所以,我們也看到隨著網絡的發展,“耽美”“腐文化”的流行,現在大環境對同性戀者比以前更加寬容了,網上有了越來越多同性戀題材的小說、小視頻,生活中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坦誠自己同性戀的身份。
網友三:
我從記事兒起就只對男生感興趣,雖然小時候和女生玩的特別好,但只是一種歸屬感,把她們當姐妹兒,因為我和直男玩不到一起。這些我從小就感受的到。
小時候喜歡看高大英俊的男生,對班里長的帥的男生也有好感。但當時對性取向沒有任何概念,我只知道我喜歡男的,并不知道喜歡男的是多“不正常”的事情。
上高中后,聽到“同性戀”的話題,雖然同學們看起來都很開放,但我知道他們其實內心并不接受,覺得男生喜歡男生很奇怪、是“有病”、“變態”,被人不恥。于是我開始裝直男,各種罵同性戀,眾人面前表現出對女生的意淫,目的就是為了洗脫所謂的同志身份。
但我內心特別壓抑,因為深知自己不是這種性格的人,多年的自信也被性取向摧毀,從此一直處于一種自卑的狀態直到大學后才有改善。
所幸后來遇到了懂我的人,如今可以正視自己同性戀的身份,至少網上很多場合我可以肆無忌憚的分享我的經歷、坦白我的性取向。雖然中學時期的自卑影響至今,但我現在變得越來越好。
從懷疑到確認,同性戀身份認同的過程,可能很長也可能很短。而且,當自己的同性戀傾向得到證實時,不同的人會采取不同的方式。
有些人會積極尋求與同性戀群體接觸,尋找合適的同伴;
有些人考慮到父母的感受、社會的壓力而憂慮重重,猶豫不決,不知道未來該怎么辦;
有些人知道自己是同性戀,但試著跟異性結婚生子,完成人生大事和傳宗接代……
這些不同應對方式,在某些層面,也反映出:在現實生活中,同性戀者會遇到各種壓力,這些壓力影響著他們自身的身份認同,也影響著他們現實中的人生選擇——是選擇跟同性戀愛結婚,還是選擇跟異性戀愛結婚。
就像有些網友所說的“不是一句做自己,不管別人怎么說就能解決的。”
當然,如果你或身邊的親人正處于同性戀者的困擾之中,比如:
不確定自己是同性戀還是雙性戀,懷疑迷茫,不斷嘗試,身心疲憊;
確定自己是同性戀,但無法接受,內心矛盾,焦慮掙扎;
確定自己是同性戀,但現實壓力太大,想改變;
確定自己是同性戀,但找不到合適的伴侶,或與伴侶的關系不穩定,分分合合;
確定自己是同性戀,但伴侶是雙性戀,未來不確定,內心焦慮不安;
確定自己是同性戀,但遭遇伴侶不忠、亂性,內心受傷、難過;
確定自己可雙性戀,但不知道如何選擇伴侶、選擇未來;
……
很贊哦! (人閱讀)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