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兩性心理 > 兩性心理
越來越多的女性把婚姻當作一種體驗,而非歸宿
謝老師2023-03-16 05:22【 兩性心理】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室:今年12月初,民政局發布一項政策:自2021年1月1日起,協議離婚的程序中將增加“30天的冷靜期”。這意味著,自愿離婚的夫妻雙方,從去民政局申請協議離婚,到
今年12月初,民政局發布一項政策:自2021年1月1日起,協議離婚的程序中將增加“30天的冷靜期”。
這意味著,自愿離婚的夫妻雙方,從去民政局申請協議離婚,到領取離婚證,正式離婚,最短也需要一個月,中途有任何一方不愿意,離婚的申請將被駁回。
離婚冷靜期,是打著降低離婚率的口號出現的。
根據民政局2019年統計的婚姻登記數據可以看到一個明顯的趨勢:
從2015年到2019年,結婚率逐年降低,離婚率逐年上升。
民政局2019年婚姻登記的調查數據
在進一步尋找離婚率升高背后的因素時,另一組數據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心理測試你的婚戀對象在哪里。
在訴訟離婚案件中,原告為女性的案件占比近七成。
司法大數據研究院2018年制作
這意味著,當面臨一段失望、錯誤、糟糕透頂的婚姻關系時,女性越來越主動地選擇離婚。
但我們把這兩組數據合并在一起思考時,并不是讓大家誤認為離婚率高的情況,需要歸罪于女性身上,讓她們承擔責任。
而是,站在女性的立場上,去重新思考: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女性主動離婚?
01、被「妻性」與「母性」掩蓋的「女性」
費孝通在《生育制度》里揭示了中國傳統家庭的本質:一個男女分工合作的事業群。
男性負責考慮生存問題:外出闖蕩、打工賺錢、耕地勞作;
女性肩負起繁衍后代的問題:呆在深閨里保持貞潔,生育和撫養小孩,照顧長輩的日常起居。
社會學學者夏國美認為,女人可以分成三性。
在傳統的婚姻家庭里,女人身上同時兼顧著「妻性」與「母性」的角色職責。
而「女性」,只是在現代意義上 , 在法律保證婦女權益平等和婚姻自由的基礎上 , 才出現的一種獨立人格。
「女性」與「母性」和「妻性」相比,最重要的特點是不從屬于任何人身上,只屬于她自己。
「妻性」要求女人要“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對丈夫要隱忍、順從和溫柔;
而「母性」則要求女人要教育好孩子,“孩子出息母榮耀,子女不才母恥辱”。
一個女人能否在家庭和鄰里鄉親之間獲得尊重和好名聲,取決于她是否完成「妻性」和「母性」所要求的角色職責。
圖源 | 《82年生的金智英》
她的個人價值被這兩個身份緊緊捆綁,只從屬于她的丈夫和孩子,否則,一文不值。
相比起男人,不論是丈夫、父親、還是作為個體的男性,都占據著家庭和社會上的主宰地位。
因為性別,男人從出生開始便被視為光宗耀祖的掌上明珠,鄰里鄉村會因為一個女人生出男孩而對其另眼相看,也會因為一個家族的男人數量少而歧視并排擠他們。
他們的存在本身,已經為整個家族增添光彩,無需再依附于其他人或者其他身份。
圖源 | 《娘道》
但是,進入現代社會后,女性走出家庭,進入社會去工作,從熟人社會走向陌生人社會,女性發現自己獲得了更多的選擇權。
當母職和妻德不再成為一個女性評估自我價值感的唯一標準時,她們可以通過自己在職場上的成績,靠自己的努力,找到價值。
越來越多的女性支持這種觀念:
一個女人要先成為她自己,再選擇是否成為他的「妻子」和「母親」。
但是,整個社會乃至現代家庭里,都仍然以「妻性」和「母性」作為對女人最大的期待,并以期待為由將女性困于家庭事務里,比如:
在職場的升職加薪的考核里,女性的數量少,因為人們默認她們未來要付出更多時間在撫養孩子和照顧家庭里;
當妻子生育孩子后,有的丈夫會以母職為由逃離養育和陪伴孩子的責任;
當家務事繁重,必須讓一個人回歸家庭時,女人往往是被優先犧牲掉的。
可以看到,女人的「女性」身份依舊沒能得到主流的認可。
這就導致,女性在職場上的付出和成就很難被社會所承認。
比如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里,奔赴武漢的醫護人員中有三分之二為女性,但后續的影視宣傳片《最美逆行者》卻抹黑女護士的貢獻。
知乎網友評0.7低分
同時,家庭分工模式里依舊把重大的養育責任默許給女性,這種不合時宜的文化觀念,成為大多數女性對婚姻失望的導火索,許多婚姻矛盾便暗自滋生。
比如:
有的新手媽媽需要把下班的私人時間,都奉獻給孩子,而父親卻總是以工作忙為由開脫;
當公婆生病需要照顧時,首先選擇犧牲掉媳婦的工作時間,而非自己的兒子;
有的長輩會責怪那些把時間留給工作的兒媳婦,甚至連丈夫也因為嫉妒心而插幾句;
很多女人不甘愿為了「妻性」和「母性」而放棄自己的個體獨立性,放棄自己在社會中立足的機會,卻又沒有辦法滿足丈夫、公婆的期待和道德施壓。
因此,才主動地解開婚姻的枷鎖。
圖源 | 《婚姻故事》
02、暗度陳倉的婚外情
現代社會的婚姻,是由法律所保障的一種長期契約關系。
但對于夫妻兩人來說,真正使得她們愿意“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不單單是一紙契約,而是心照不宣的忠誠與責任。
不過,近幾年來流行的精神出軌、肉體出軌、約素炮、開放性關系等新式“出軌”行為,它們時刻牽動著一夫一妻制的神經,沖擊著忠誠和責任這些基本品質。
長期研究性社會學的潘綏銘教授,調查了2000年-2015年中國的婚外情發生情況。
2000-2015逐年升高的婚外情數據
他發現,從2000年-2015年里,男性和女性的出軌率都呈上升趨勢。
其中,男性的出軌率達到34%,就像網絡上流行的說法,「每三個丈夫里,就有一個曾經出過軌」。
不過,潘綏銘教授發現,早幾年前,即使夫妻兩人的關系已然破裂,婚姻名存實亡,但女性并不會主動地提出離婚。
有的妻子會裝作無事發生,把丈夫“伺候”得更好;有的也可能會去尋找新的情感寄托,補償婚姻里缺失的愛與關注。
但近幾年,女性越來越不愿意忍氣吞聲,慣著那些仍保有著父權社會下殘存的“三妻四妾”觀念的丈夫,或者是那些,被進化心理學解釋為“繁衍需求”的男人。
明星成龍在解釋自己的出軌行為
她們不愿意再成為關系里的「客體」,只能被凝視、被挑選和被拋棄。
一方面,這與女性提高「關系質量」的門檻有關。
在選擇一段關系時,女性更注重對方是否能夠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能否給予足夠的安全感,能否給到一個確切的「承諾」。
而非僅僅符合“搭伙過日子”的生存需求。
另一方面,女性對「獨身」的接納度也越來越高。
幾年前,社會中還會出現「大齡剩女」這類聲音,認為不進入婚姻關系的女人都是被剩下來的,并暗諷這類女性自身有問題,不然為何沒有男人要。
而近年,這類聲音日漸微弱,這要得益于輿論場里女性的大膽、勇敢的發聲。
比如,脫口秀演員楊笠的瀟灑發言:「不想當小公主,就想當老富婆」。
女性已經不再是那個只會默默接受年齡焦慮的弱勢方,而是會以自信、快樂、坦然和富足的態度去反擊。
與其委身于一段無愛、低質量、內耗的親密關系里,不如一個人過得自在和快樂。
03婚后,男性不及女性的成長速度
我們都知道,相比起男性,女性的離婚成本實在很高。
比如:
獨自帶娃的媽媽會受到用人單位的歧視,因為她無法把所有時間都奉獻給"996"公司,但為了兼顧家庭而換的低薪工作,卻又會陷入生活上的困窘。
看著曾經美好的親密關系破裂,有些女性會遭遇依戀損傷,無法從"被辜負、被否定、被傷害"的負面情緒里走出。
而在婚戀市場上,具有「離婚」經歷的女性會被視為"二手貨"、"次品",個人價值被打折扣,更難再次找到心儀的對象。
既然離婚成本那么高,為什么還是有很多女性敢做出離婚的決定呢?
除了逐步提升的經濟實力之外,女性心理能量上的提升,也促使著她們敢離婚,并坦然和堅韌地承受離婚后的創傷與困境。
那么,女性的心理能量為什么會在婚后,出現一個提升的趨勢呢?
而這種能量,為什么又會成為女性主動提出離婚的源動力呢?
圖源 | 《婚姻故事》
美國加州大學的社會心理學教授Ravenna Helson曾研究過成年女性的「人格變化」現象。
他發現,成年女性在結婚后適應多個角色的過程中,會逐步變得更堅韌和獨立,成長速度更快。
其中會經歷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20-27歲,女性開始變得更隱忍、寬容、具有社會責任感和關心他人。
更重要的是,她們對女性的性別角色定位(Sex Role Orientation)的認可度會「加深」。
這是因為,20-27歲的女性在結婚生育后,需要適應「妻子」、「母親」等多種家庭角色,逐步認同這些身份的過程中,她們也在不斷成長。
第二個階段是27-43歲,隨著年齡的增長,女性率先「降低」的是她們對性別角色定位的認同,而變得更獨立和自信,在主宰自己的人生上更堅定。
比如前段時間備受關注的「56歲阿姨逃離家庭去自駕游」,在她恪守母職的前半生里,對丈夫積壓越來越多的怨恨之外,她的心理能量池也日漸被蓄滿。
從她制定計劃、積攢路費、購買必需品的過程里,除了看出她的決心和勇氣之外,她有條理、有計劃、有組織的硬性能力也成為她逃離家庭的底氣。
56歲蘇阿姨在旅途中
相反,大多數男性在婚后卻沒能跟上女性的心理成長速度。
在女性看來是正常的交流情感、溝通問題的社交能力,恰恰是男性從小缺失的情感教育,這背后源于長期刻板的、大行其道的「男性氣質認同」。
男性從小被教育成「不能哭、不能袒露脆弱」、「要強壯、有力量」、「像個男人一樣」。
除了被壓抑的情緒之外,男性從小錯失的是認識「真實的自己」的機會。
精神分析學家卡倫·霍妮的《婚姻心理學》中有一章叫做「女人不了解男人,男人更不了解自己」,其中寫到:
有些男性不假思索的大度和豁達,或許是擔心自己如果生氣了,可能會被視為心胸狹窄。
而當這種情況反復發生后,男人甚至會產生錯覺,認為自己的情感不會被傷害。
圖源 | 《婚姻故事》
然而,男性若未能意識到情緒聯結與認識自我之間的重要性的話,會越來越加劇婚后他們與妻子之間的「成長差」。
逃避問題的丈夫、無法轉換父親角色、承擔責任的男性,都將成為這種「成長差」的替罪羊,觸發許多難以調和的婚姻問題。
寫在最后
離開一段親密關系,對女性來說,向來不是一件易事。
但我們看到這樣一種趨勢:婚姻,對女性的意義,是讓她們看見自己,并認可自己配得上更好的生活。
而這種生活,她們也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去獲取。
婚姻咨詢師楊芳對當代女性的一個洞察令人印象深刻:
「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把情感、婚姻和關系當作人生中的一種體驗,而非最終的歸宿。」
這意味著,女性在實現人生價值和追求上,越來越多地把關注度聚焦在自己身上,而非局限在親密關系里。
盡管她們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也曾身心俱疲,也曾跌跌撞撞;
但她們終究也會發現,通往幸福的道路里,婚姻只是其中之一。
Reference: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2019年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2] 夏國美.女性、妻性、母性的角色錯位和沖突——婚姻家庭中婦女地位變化與面臨的挑戰[J].社會科學,1999(11):60-62+10.
[3] 丁利強,鄔旭東.我國“80后”婚姻忠誠度現狀探析[J].蚌埠學院學報,2019,8(04):105-110.
[4] 人物《那些主動離婚的中國女性,有多辛苦》
[5] 小樓. 婚姻中,為何很多女性選擇主動離開?[N]. 中國婦女報,2017-12-25(B02).
[6] 極晝工作室 《五十六歲女人的一次逃離》
[7] 費孝通《生育制度》、《鄉土中國》
[8] 霍尼 《婚姻心理學》
[9] Ravenna Helson.Personality Change in Women From College to Midlif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7), Vol. 53, No. 1,176-186.
[10] Johnson, S.M., Makinen, J.A., &Millikin, J.W. (2001). Attachment injuries in couple relationships: A new Perspectiveon impasses in couple therapy.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27(2),145-155.
很贊哦! (人閱讀)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