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兩性心理 > 兩性心理
怎樣才能夠克服恐婚
謝老師2022-06-10 19:43【 兩性心理】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師解讀:馬上就要過年了,你的孩子還沒結婚你著急嗎?家長們準備好“催婚”了嗎?其實有很多的人“恐婚”就是因為家里催婚鬧得,但是不少的年輕人其實不是不想結婚,
馬上就要過年了,你的孩子還沒結婚你著急嗎?家長們準備好“催婚”了嗎?其實有很多的人“恐婚”就是因為家里催婚鬧得,但是不少的年輕人其實不是不想結婚,而是不敢結婚,有不少人一提到結婚的時候會感到自卑,因為“沒房沒車”啊,怎樣才能夠克服恐婚你知道嗎?需要家人和自己共同努力才行,別再對孩子催婚了!
恐婚是因為害怕婚姻失敗
恐婚的一大原因是害怕,害怕婚姻失敗,害怕未知的未來。害怕婚姻失敗,害怕未來的人,更多是害怕問題發生時自己無法應對。如果你想克服這一類型的“恐婚”,那你就需要做一份計劃。
把婚姻生活進行拆分,雙方通過溝通和協商,制定出屬于自己的家庭計劃。計劃細節到“一周進行幾次性生活”、“多久看雙方父母一次”、“各項家務怎樣分配”。
有的人認為,這樣細分顯得非常沒有人情味,把生活過成了任務。但這樣有條理的計劃,可以讓雙方在出現問題時認清自己的責任,避免無端的爭吵。也能展示一個人對婚姻和生活的認真、負責的態度。
當你拿著一份家庭計劃的時候,你就能知道出現什么問題時,是誰的責任,應該怎樣解決。減少了未知,就能減少對未知的恐懼。
恐婚是因為擔心對方不夠愛自己
恐婚的另一個原因是擔心,擔心真實的自己不被對方所愛,擔心需要為愛妥協失去自我。擔心自己不被對方所愛,或是擔心在婚姻中失去自我的人,都是自卑的人。
如果你想克服這一類型的“恐婚”,你就需要自我提升。清楚對方因為什么而愛上你,并把那一點特質保持。清楚對方不喜歡你的哪些缺點,盡可能地改善。清楚對方有著怎樣的擇偶條件,讓自己一點一點滿足。只有自我提升,成為一個更加優秀的人,才能給予自己自信。
除了對自己的優缺點進行自我提升之外,你也應該主動告知對方你對婚姻的想法。結婚計劃中,必須要有一項為商談。商談中告知對方對于婚姻的原則和底線,在原則以外底線以上的問題都可妥協。在原則以內底線以下的問題絕不退讓,一旦觸及應設置嚴重的懲罰。
除此之外,你還需要自我修煉,提升自我。讓自己成為一個不依附婚姻而活,有自己獨立思想和生活的人。
恐婚是因為抗拒承擔責任
“恐婚”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抗拒。抗拒擔上責任,抗拒投入過多的成本。抗拒擔上責任的人,抗拒投入過多的成本的人,其實只是沒能對愛情更加投入,只是不夠成熟。如果你想克服這一類型的“恐婚”,你就需要通過深思熟慮,重新看待你們的關系兩性心理學知識冷知識。
抗拒擔責,抗拒投入,是因為對對方沒有信心,對自己太過珍惜。結婚,需要的不單是一刻沖動的答應,也需要深思熟慮地看待雙方的關系。
如果對方符合你愛人的條件,你為什么抗拒投入,抗拒負責?如果對方對你付出真心,你是否也應該適當付出,與對方共同經營?如果你抗拒投入,是否代表你并不如你所想的那么深愛對方?
想清楚自己想找一個怎樣的人,想清楚自己需要怎樣對待雙方關系。只有從內心接納對方,認可對方為你一生的愛情,你才能踏出第一步,敢于擔責,敢于投入,成為一個成熟的愛人。
如果你也“恐婚”,卻希望和愛人相愛一生。如果你的愛人表示希望與你攜手步入婚姻殿堂。如果你也討厭“恐婚”的自己,希望變成一個有能力擁抱愛的人,那么你就需要去了解“恐婚”去克服“恐婚”。
“我恐婚是因為我媽。看著她的婚姻,也就不想結婚了。
可怕的是,她還很自信地說:‘你看我當年不是稀里糊涂地,跟你爸結婚,稀里糊涂地生了你,這不現在過得也挺好的嘛’”。
真哭笑不得啊。
這種催婚者與恐婚者的矛盾,讓我想起《奇葩說》中,邱晨說過的一段話:
“如果父母想讓我結婚,他們有嘗試去降低一點結婚的繁文縟節嗎?
如果伴侶想和我結婚,他們有嘗試去理解,我對婚后養育孩子、婆媳關系、父母養老這些問題的糾結嗎?
如果社會想讓我結婚,他有沒有去嘗試降低一點年輕人結婚的經濟負擔?”
如果以上三者都沒有,抱歉,請不要逼著我們結婚。
害怕在婚姻中失去自我、害怕婚姻失敗,都是真實的存在。
然而,我們都知道,觀念的轉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在當下這場“恐婚”與“催婚”的博弈戰中,無論是父母,還是我們,都必須明白:
第一,婚姻并不應該只有一個樣子。
有人維持的是“朋友式婚姻”:不帶評價、不帶指責、不過高期待,像朋友一樣去陪伴。
就像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的:
“一段美好的婚姻里,一定是愛情和友情都具備,雙方是愛人,也是朋友。”
第二,沒有一個人是恒定不變的。
只有我們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我們才能接受“婚姻是允許失敗的”。
沒有任何一種婚姻,是完美的。
我們不過是陪伴了彼此,走過人生的一段路。
好的婚姻是,你在心里做好了準備, TA 有隨時下車的權利,但 TA 一直沒走。
所以,大膽往前走吧,你并不是那么地“退無可退”。
至少,即使失敗了,你還是可以退回另一身份,去做你自己。
而在這其中,我們還得學會,從婚姻中反思。
這才不至于下一段感情,又重蹈覆轍。
很多時候,我時常在想,結婚的最大動力是什么?
以前,我以為婚姻是,自己足夠好,好到可以與TA一起,擁有一段完美的愛情。
現在,我覺得,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能找到最好的自己,“我喜歡跟你一起的時候的我”,才是結婚的標準與動力。
希望有一天,我們不必遵循著所謂的婚姻標準,很酷地創造自己的婚姻標準。
那時候,這種感知,才是最幸福的。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婚姻中這四個危險期要注意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