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兩性心理 > 兩性心理
單身育兒的女性,為什么會選擇生下孩子?
謝老師2023-07-07 05:22【 兩性心理】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華晨宇和張碧晨,突然“爆”了張碧晨在微博聲明自己在2018年懷孕,且未告知當時的男友華晨宇,而是獨自將孩子生下,之后又將這一消息告知華晨宇。同時華晨宇
華晨宇和張碧晨,突然“爆”了
張碧晨在微博聲明自己在2018年懷孕,且未告知當時的男友華晨宇,而是獨自將孩子生下,之后又將這一消息告知華晨宇。
同時華晨宇也發文回應,表示“女兒是一份驚喜的禮物,我們會給孩子帶來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
然而,這戲劇性的“帶球跑”情節卻并沒有以言情小說中“男女主一家三口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為結局,兩位明星并未選擇結婚,而是分別以父母的身份撫養女兒。
這也讓很多人感到驚訝——畢竟未婚先孕、獨自生子,這樣的標題在明星的名字之后顯得有些過于扎眼了。
時常看歐美劇、關注歐美明星或者球星的人應當對未婚生子并不陌生,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在當下的中國乃至亞洲社會中,父母子女這樣最普通和傳統的家庭模式才是主流。
2017年全國生育狀況調查顯示,我國育齡婦女未婚懷孕比例約為30%,雖然無論是身邊人的經歷還是網友自述都提醒我們,其中大部分人仍然會選擇奉子成婚;像華晨宇、張碧晨這樣選擇共同撫養孩子,甚至只由其中一方撫養孩子的畢竟還是少數婚戀心理。
2019年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與唯品會公益共同發布的《十城市單親媽媽調研報告》中也顯示,未婚生子僅占接受調研的整體單親媽媽群體的6%。
摘自《十城市單親媽媽生活狀況及需求調研報告》
近幾年來,國家逐漸開始重視起單身父母與他們的孩子,并逐步從政策上為他們解決困難。然而,單身生育背后仍然存在諸多困難。
圍城
張碧晨可以“很酷很real”,但一般人要面對的其實不是像言情小說“帶球跑”那樣美好的情節和結局——在獨自撫養孩子時,經濟和精力屬于首當其沖的問題。
相比于兩個人,單身育兒的經濟壓力讓很多沒有做好心理準備的人感到崩潰。
上述調研報告中也顯示,超過60%的單親媽媽的月收入低于4k元,至少有25.6%的一線城市單親媽媽處于低保水平(人均月收入2k)之下。此外,僅約40%的單親媽媽具有完善的五險一金保障,這也導致了她們這個群體更容易陷入疾病、重大事故帶來的經濟風險。
工作和家庭如何兼顧,同樣讓她們感到苦惱:很多未婚母親選擇和自己的父母一起撫養小孩,但也有一些人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只能獨自接受選擇之后的結果。
在未婚母親論壇當中很容易看到很多人希望能找到一個時間上契合的“同類”:一人在上班時,另一個人可以在家同時看管兩個人的孩子。而這實際上就類似于一般的家庭當中“一人主外,一人主內”的狀態,只是主內的不再是伴侶,甚至也不是熟悉的人,然而這讓她們感到安全。
育兒這件事,只有經歷才能清楚其中艱辛,對于獨自撫養孩子的單身母親而言更是如此。
為什么她們選擇生下孩子?
單身育兒會面對很多困難,仍然有很多人選擇了這一生活的HARD模式。
也許旁人會覺得這樣的選擇并不明智,但她們所面臨的狀況往往比想象的復雜:
有些人因為生理疾病,得知自己如果流產之后就很難再次懷孕,所以即便孩子的生理父親并不贊同ta的出生,也堅持將孩子生下。
有些人在懷孕之后感受到自己和孩子之間產生了非常奇妙的聯結,于是不舍得傷害這個小生命。
對于這兩種情況而言,生育似乎是一件可以由本能來解釋的事情,動物的母性本能早有研究證實,如子宮內胎兒的存在也許會刺激它們分泌激乳素,這會讓它們對幼小格外親近。
對于人類而言,情況卻復雜得多,生理變化固然是重要因素之一,但我們不能完全用生育本能去解釋,為什么會有母親愿意承擔極大的風險也要生育孩子,甚至于愿意獨自承擔育兒的責任。
此外,有的人確實會像張碧晨一樣,覺得自己在30歲之前“必須有一個孩子”。她們或許是因為感到了很深刻的孤獨,當擔心世界上沒有人繼續與她血脈相連的時候,就更想選擇孕育一個新的生命,仿佛是曾經在世界存在過的證明。
這一類人有時會認為“結婚”和“生子”是可以獨立開來的事情,或許是對于婚姻并不信任,她們認為不需要擁有婚姻自己仍有權力獲得一個孩子。一些情況下她們還可能會從精子庫中選擇精子以完成生育過程。
這聽起來有些類似于“生命鐘”的說法,即認為女性會因覺得生育能力在一個時間點之后下降,所以會更急于在這個年齡點(如35歲)前懷孕。
生命鐘理論的反對者認為女性生育能力下降與男性實際上是同步的,這個理論實際上是一種傳統的性別觀在作祟,但不可否認仍然有很多人堅定地認為到了35歲之后懷孕就會導致諸多問題,并且已經聽到了生命鐘的“咔噠聲響”。
圖源《廊橋遺夢》
所以說,對孩子的渴望到底是一種社會化行為還是本能,我們真的說不清。
單身媽媽,和孩子一起成長
就像張碧晨在聲明中說的那樣,很多獨自撫養兒女的母親會擔憂自己的選擇是否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這種擔憂在完全與孩子生理父親失聯的家庭當中更為普遍。
目前的調查結果中看來,我們很難獲知做出完全單身育兒的選擇會對孩子成長產生何種影響。
一些調研結果顯示單親家庭養育的孩子與普通家庭并沒有顯著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別;
反對者則認為并不是所有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都會比傳統家庭模式下的孩子更糟糕,但他們無疑面臨著更大的風險:如更少的經濟資源與支持、家庭結構不穩定等(如新的父親或同母異父兄弟姐妹的加入等)。而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成長同母親本人的性格和行為方式有著極大的影響。
對于母親而言,如果決定單身撫育孩子成長,這個過程注定是充滿挑戰的。在一些單身媽媽分享的育兒經驗當中可以看出,那些懂得給予孩子溫暖、支持、回應的母親們總能做到正面管教——而是否能做到這些,其實與婚姻無關。
演員王琳,離婚后獨自撫養孩子,近期與孩子一同參加戀愛綜藝,兒子的性格與脾氣讓大家稱贊
生活可能會給出結論
有趣的是,雖然選擇或不選擇單身生育歸根結底是個人的選擇,在張碧晨、華晨宇公開這件事之后網友對這個話題的討論也非常多。
除卻這二位事件中心人物“知名歌手”的身份可以引發更多關注之外,這件事情本身也因其多元化家庭的獨特色彩,引發了廣泛的討論。
除了祝福,對于單身生育的探討中,并不是沒有反對的聲音:
·;正如男性不能因為自己具有體力優勢強迫女性,女性也不應當因為自己有子宮而“欺負”男性:突然多出了一個責任,是對男方的逼迫。
·;如果放開女性單獨生育,那么能力不強卻有生孩子需求的男性,就會失去生育的資格,并且陷入自己被“評價基因、任人挑選”的焦慮中:這是一種對男性的商品化。
·;張碧晨可以承擔未婚生子的結果,因為她很有錢;但如果你自身并沒有能力供養子女,最終仍然等于讓社會為你養育孩子。
·;支持鼓勵未婚生子和代孕本質上一樣,都會造成物化女性以及對女性權益的侵害:看起來未婚生育是女性行使生育權,實際操作中社會很難保證女生的自愿性。
·;鼓勵未婚生子,是否是對現存家庭模式的沖擊?當法律不再能夠保障婚姻,婚姻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如果大量女性選擇單身生育,那么我們是否回歸了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度”這樣的糟粕制度當中?
·;單身生育是否會增加女性在就職當中面對的歧視?原本只是已婚女性會不被就業市場看好,之后是否所有女性都會面臨“一刀切”?
截取這一部分反對的聲音,并不是想通過他們刺激不同立場、不同看法的人的血壓,而是因為我們的社會,無疑正處在一個不斷發展的時期。針對新事物的出現,激烈的討論或爭執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情。
只是無論是對明星還是身邊的人,我們都很難窺看到別人生活的全部細節,所以“評語”大可以不用那么真情實感。每個選擇帶來的答案是什么樣,最終生活都會慢慢給出結論,這是反對或者支持都無法改變的事情。
然而在激烈的討論外,更重要的是最終這些討論和態度的落點會在哪里。無疑我們的行為與社會環境相互影響,共同改變——當有一天,這些討論和思考變成了很多人要親身完成的選擇,這些選擇就會決定我們的社會將走向何方。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談戀愛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