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兩性心理 > 兩性心理
回避型依戀|確認關系后變冷淡,是渣男/渣女嗎?
謝老師2021-07-06 14:12【 兩性心理】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師解讀:“Lithromatic,稱為‘回避型依戀’,他們戀愛中擅長拿表面的忽冷忽熱,來掩蓋內心的不安和缺愛。他們看似愛上一個人的概率很小,其實一旦解鎖了ta心門的密
“Lithromatic,稱為‘回避型依戀’,他們戀愛中擅長拿表面的忽冷忽熱,來掩蓋內心的不安和缺愛。他們看似愛上一個人的概率很小,其實一旦解鎖了ta心門的密碼,ta對你的信任和專一便會超越所有人。”
確認關系后,我被她刻意疏遠了
按照國際慣例,先簡單自我介紹。
本人女,坐標十八線城市,平平無奇的大四畢業生,與女朋友為四年同窗,亦屬彩虹族群的兩員Bisexual。
我沒因為這是姑娘間的戀愛,而覺得它多了別扭和不同,反而是她的回避型依戀,才顯得整體充滿了特別。
大三開始,我們的感情 “漸入佳境”。有了交集后,某些情愫由量變引起了質變。
于是戲劇性的一幕理所當然地來了。
在她第n次笑鬧著說:“做我女朋友吧”時,我認真點了頭。翌日我興奮地和小姐妹官宣,聽到對象是她,沒人相信她是個Bisexual。
她的回避由此初露端倪如何提升戀愛情商和女人婚戀心理。
不過大三那會,我對回避性依戀人格一無所知。只知道當這層關系改變后,一切忽然微妙起來——回消息上,就算她游戲下線了很久,就算她已讀,也要隔半小時,甚至幾小時才回我幾個字;她面露難堪表明了對身體接觸的抵抗,而這不過是我們以前很尋常的玩鬧;渾身上下透著欲言又止的扭捏。
為什么會這樣?
明明幾天前過平安夜,收到我禮袋里的紙條時,她還分外驚喜。她回禮上也寫著:我很可愛,她也要好好愛我了。
可是這之后,我們之間似乎出現了一面高墻,使我產生了難以接近她的疏離。我發覺她在一味將我往外推。
很快,我迎來了斷崖式分手。她以“我還沒有做好準備”為由打發了我。一切經歷了半個月就糊涂結束。
她很久以后才愿意坦白,“沒有準備”是搪塞我的借口,我的專注令她為難,最后成了負擔,她無法做出置換,所以只好逃離。
她說,她覺得自己不配被愛。
被冷暴力后,我堅持打開了她的心扉
分手后,只僵持了一周,我們的對話框又熱鬧了,但我一直能感覺,那面墻始終橫亙在中間。
當我表現出對她的關心,她會明顯轉移話題;我質問她為什么老不回消息,她辯解說“我不喜歡打字”,后來我因此和她冷戰過幾次,她的冷暴力,我不得不妥協;我們不提那場分手,聊天僅限于段子,沒有袒露心扉的對話;她總是條件反射拍開我碰到她的手,她說反感過于親密。
小姐妹奉勸我“放棄吧,她是捂不熱的石頭”。
是這樣嗎?我覺得不是的。
她那么討厭麻煩,卻不厭其煩給我準備手工的禮物;大三下,我生病請假的半個月,是我頭次收到她幾十條類似有“我想你”的消息。
我瞧出她行為的矛盾,但我只當她慢熱,沒有停下靠近的步伐。
直到大四開學的備考。
月假的每晚,我都語音給她梳理鞏固,有時不放心地磨到凌晨。除此以外,我們竟也會閑話家常。
她說其實她都看在眼里,她冷漠,是掩蓋內心的糾結。她聽著我每晚混亂的講解,心想這人怎么這么好。
于是她嘗試來試探。
她第一次跟人談起她的原生家庭,報備她的行程,釋放那一堆負能量。像是聽到了墻外嘹亮的回音,她試探著伸出手,終于決定瓦解這面墻。
回歸重點,何為回避型依戀?
心理學家把人在親密關系中的依戀模式分為三類:安全型,焦慮型,回避型。
在建立親密關系上存在某種障礙,甚至無法和人建立真正親密的關系,心理學專用術語:回避型依戀。
每種依戀其實都是通過自身經歷而形成的防御。比起“安全型依戀”具備愛與被愛的能力,可以保持穩定的戀愛。“回避型依戀”顯得復雜很多,它的形成原因多種多樣,大多有原生家庭刻下的烙印,使得ta們對私密空間的需求很高,從而進入一段親密關系顯得困難。
不少回避都有精分的靈魂,ta能在自己的社交圈對答如流,表面很合群,內心實際進退有度。一旦進入親密關系,整體呈現出的就是逃避,甚至會有恐慌心態。
- 我渴望愛情,但當它真正來臨時… -
畢竟每位回避的程度不一,以她的表現為投射,對號入座這個依戀的特征:
對伴侶有意無意的挑刺,時不時的貶損;
無法信任外界,也反感被黏;
不善表達,對伴侶的負面情緒偏向冷漠,難有共情;
很多的所感所想不愿主動開口,習慣自我消化情緒,總讓伴侶來揣度;
渴望被理解,卻打心底抗拒親密的接觸,常常思考怎么逃離伴侶的熱情;
......
回避型依戀人群的矛盾離不開內心的缺乏自信,他們一方面不信有人會真心接納自己,大多時都顯得不在乎;另一方面內心會有覺得傷害了伴侶的愧疚。
回避這個副本不好刷,這種歷程就像你想把所有的愛意捧給她,然而沾沾自喜來到她的心門前,卻磕到門上那把沉重的密碼鎖,你進不去,她不出來。
她上秒能主動與我分享趣事,下秒就不聞不問。我一個樂天派,總能被她的忽冷忽熱整得自閉。
我想每位伴侶,都是因為足夠喜歡,所以會冒著竹籃打水一場空的風險,去蹚這趟渾水。心甘,才會情愿。
那回避是不是不會喜歡人?
其實不是,愛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七情六欲是人之本性,所以回避也會愛上人,不同的是她們愛上了,會逃避。我認為一味的逃避大多真假參半,回避若是真心喜歡,你一定能長期感受到ta糾結的情感狀態。
對ta們而言,“愛是想觸碰又收回的手。”
當ta們回避時,不要逼迫去改變,應該引導ta走出怪圈。
兩年是細水長流的升溫過程,我的攻略:以不變應萬變。
她突然對某句話爆發也好,用冷暴力應對矛盾也罷,其中的煎熬一度讓我崩壞,但最后我都會主動去承擔我的那部分錯誤。
目的無非就是向回避傳達“我很愛你,很在乎你的感受”,等她作出回響,那沖突就能慢慢翻篇了。
所以,能當場解決的矛盾,我會委婉開口,避免隔夜仇。僵持不下的冷戰留著套路,畢竟世上無難事。
有效溝通是不可或缺的潤滑劑。我仍記得大四晚修,我隔幾天就耍心機拉她去操場遛彎聊天,各種幌子都用爛了,實際想制造單獨相處交流的場景。
知己知彼,將心比心,信任都是由此逐漸建立。夜晚最易卸下面具,從她被扼制的美術特長,到打壓式童年,她愿意講的我就傾聽,不愿的也不踩雷。
給ta“我不會走”的安全感。把她撂的狠話,一笑而過;即使被訓斥“滾”,我也不說分手;夸贊她進步的每個細節,比如她難得給我整理發絲,外出會想給我帶東西時。
逐漸滲入彼此的生活,毫不吝嗇愛的表達。回避正是缺愛,所以能給伴侶的分量太少,那就需要伴侶先去填滿,ta才有多余的份來給予。
保持距離。一開始我也因為她玩消失,各種情緒化,后來理解她對自我地盤的高度需求,我學著尊重她的小世界。
現在她想閉關,我就一邊忙我的事。她知道我在這,我不會打擾她,但我也不會離開。營造一種放松的氛圍對雙方都太重要了。
提升自我。不在過程迷失,隨時告誡自己自愛。別說回避,沒有誰不希望自己對象能內外兼修。
如果對象判定是回避,自己也確認過眼神的話,接下來就保持心大和厚臉皮吧。
如果痛苦遠遠大于歡樂,我的建議是及時止損。
前期的引導不容小覷,這時期推動ta做出的改變意愿,是步入正常戀愛的唯一捷徑了。不然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
依戀模式不會一成不變,需要潤物細無聲的愛去填滿ta的缺口,才有機會守得云開見月明。
努力修煉,終成正果
現在她擔任了我的情緒樹洞,會聆聽我嘰咕說一通,盡管她只懂回復簡單的幾字。
鬧矛盾時,她仍有分手、拒絕溝通的表現,但慶幸的是,給她時間冷靜后,就會來服軟。
她慢慢對我講些心里話,她知道自己太難愛上誰,也沒想到有人會愛她。
她終于解體了自己厚重的心墻,然后邀請我共賞她不為人知的花園深處。
最后我想說,每位陪伴回避成長的伴侶都難得可貴。與其他類型相比,伴侶收到的心靈洗滌與戀愛經驗也是大相徑庭。
至少,你會學會與另一個靈魂握手言和,理性戰勝感性地溝通問題。
很贊哦! (人閱讀)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