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兩性心理 > 兩性心理
你就是在針對我!婚姻中的「受害者心態」
謝老師2022-05-07 03:30【 兩性心理】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師解讀:當你遠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出自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的經典著作《善惡的彼岸》,前面還有一句“與怪物戰斗的人,應當小心自己不要成為怪物。這么
當你遠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出自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的經典著作《善惡的彼岸》,前面還有一句“與怪物戰斗的人,應當小心自己不要成為怪物。
這么多年來,學者和民眾都對這句話進行了無數的解讀。“深淵”有很多的隱喻,其實尼采是德國人,而“深淵”在德語中(der Abgrund)有道德墮落的意思。
每個人都在追求輕松、美滿、愉悅的生活狀態——這是每個人的理想、渴望和驅動力。但是生活就跟天氣一樣,你期望明天萬里無云,也許偏偏就是電閃雷鳴。這并不是生活故意在跟你做對,相反,這是生活的原貌。
然而,一些人在意識上,把“生活的原貌”,扭曲成了“生活的深淵”。產生了一種社會上常見的現象:“受害者心態(Victim Mentality)”。
婚姻中的受害者心態
如果把生活比喻成一個個同心圓,那么婚姻絕對屬于最里面的那個小圓。然而就在這個小得不能再小的社會關系里,受害者心態,經常表現得最為突出。而它也對婚姻的質量產生了相當大的傷害。
受害者心態
是指經歷關系困境的人,主觀上將自己視為無助的受害者,拒絕對自己的狀態負責,拒絕采取行動改變狀態。受害者心態的人既將痛苦歸咎于他人(配偶)或外界因素,同時認為配偶或其他人無法幫助自己。
其實要了解受害者的心態,必須了解一個心理學中叫做“控制傾向(Locus of control)”的概念。控制傾向分為內部和外部兩種。“內部控制傾向”意味著人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各種情況,并將事情的結果歸因于自己的控制和努力。而“外部控制傾向”意味著傾向于將其他人,或隨不可控因素視為生活中的驅動力,并且認為自己對生活的把控能力很小。
很顯然,受害者的心態與外部控制傾向有關。這種心態的人相信壞事總是會發生在他們身上。例如在婚姻中,一方可能認為消極的事情專門發生在自己身上,而且是另一方專門針對自己,有意而為之的。舉個例子吧:
妻子說要出去參加聚會,但并沒有告知丈夫是去參加同學聚會。后來丈夫看到了妻子朋友圈里面與男同學喝酒的合影。于是認為妻子在隱瞞著什么,好幾天用冷漠的態度對待妻子。丈
夫的交際應酬很多,每次晚回家妻子都沒有好臉色。有一次情人節,丈夫買了個名牌包送給妻子,妻子還在賭氣,不冷不熱地說道:以前送過幾個包給其他女人啊?這是第幾個了?于是丈夫甩門離家而去。
受害者心態的根源
其實只要大家去觀察孩子學走路的過程,往往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孩子摔倒后(只要不是摔得特別嚴重),會先抬頭看看周圍有沒有人關注。如果沒人關注,也許自己就會爬起來;而如果父母或叔叔阿姨趕緊跑過來呵護,孩子就會放聲大哭。
這里面有三個關鍵點:
01孩子從中學會的第一點是:如果表現出脆弱,就會獲得額外的關愛。
02如果大人們僅僅給予關愛,沒有鼓勵和引導孩子,讓他學會以后好好保護自己。孩子們就只學會了用哭鬧換取關愛,沒有學會對自己負責婚戀觀與心理。
03如果大人們沒有給予呵護,而是訓斥孩子,那么就把小小的挫折給“災難化”了。同樣,孩子從中學會了用“災難化視角”去看待每一個挫折。
因此,反觀很多擁有受害者心態的人,他們的童年往往都有一些比較負面的經歷,例如:家庭肢體或言語暴力、父母(一方)早逝、與父母長期分離、校園欺凌、童年性侵等等。在這些狀態下,孩子會認為自己很可憐,好像整個世界都在反對自己,每個人都對自己不夠好,覺得自己時時陷在困境與被傷害的感覺里。由于沒有能力去對抗這些負面因素,只能處于悲傷和自憐的狀態,并期望從他人身上獲取關注。長大以后,這些人甚至會替自己創造這種被傷害的感覺,來尋求他人對自己的關注和情感賠償。也許這些人成年后可能知道自己該承擔責任,但總有一種無力感。
當然,如果單單說“受害者心態”,其實并不能被定義為心理疾病——至少它沒有被收錄進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V)。但是有文獻指出,受害者心態,確實是妄想型人格障礙的心理基礎之一。
總結一下,其實受害者心態是兩種思維的綜合體:“自身需要被信任、被理解”和“不信任、不理解他人”。
奪回對生活的控制權
受害者心態是一種泥潭思維。擁有這種心態人,一旦從“外部控制傾向”獲得了好處——例如配偶的妥協、道歉,家人的討好、包容等等——就會認為其實自己無需對自己負責,也可以獲得關注,甚至獲得精神或物質的補償。
然而,卸掉自己的責任,贏得他人的關注或幫助,這與強行切掉自己的手腳,成為一個乞討者有什么兩樣呢?在婚姻中,對方做錯了,就像在你的心上挖了一個洞一樣。如果對方表達了歉意或補償,你為什么要把這個已經被填補好的洞,再次挖空呢?也許真的有人欠你一個道歉,但沒有人欠你無限度的道歉。
做好這下面六件事,回歸到自己的“內部控制傾向”,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每一件事負起責任,就算錯在他人也要對自己負責:
01要清晰地知道,在這個階段,自己對生活(婚姻)的需求有哪些。列舉出來,但要告訴自己:有些是可以做到的,也有些是暫時無法實現的。專注于那些能達成的小目標。
02即便是一個小目標,也要有規劃,也要告訴自己可能有實現不了的風險。當你走出第一步,就意味著你同時面臨了機遇和風險。
03當自己有沖動向外界傳達負面信息時,例如責備對方、控訴對方的行為時,要審視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其實是在推卸責任。
04如果無力去贊美他人,那么就先學會贊美自己。把一件期待別人完成的事情,切割成若干個小塊,自己完成第一步,并為自己點贊。慢慢建設自己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05意識到,并接受生活的“模糊性”、“多因性”。例如,當對方做事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也許僅僅是對方忘記了,或同時對方也有自己的困境和焦慮。
06花點時間,進行一下自我審視。從自己的原生家庭,到童年,再到一路以來的生活經歷。看看有哪些事情是真真正正對自己造成嚴重傷害的,哪些事情是自己原本認為有傷害,其實無傷大雅的。尤其針對自己的自我價值、自我意識、自尊感,可以考慮找專業的心理咨詢師進行對話。
回到尼采的話:“當你遠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 其實仔細想想,當你凝視深淵時,也許腳下就是坦途,身后就是光明大道。
相關閱讀
1.Campbell, B., & Manning, J. (2018). The rise of victimhood culture: Microaggressions, safe spaces, and the new culture wars. Springer.
2.de Vries, M. F. K. (2014). Are you a victim of the victim syndrome?. In Mindful Leadership Coaching (pp. 68-86). Palgrave Macmillan, London.
3.Gollwitzer, M., Süssenbach, P., & Hannuschke, M. (2015). Victimization experiences and the stabilization of victim sensitivity.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6, 439.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老公不承認出軌-如何挽回老公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