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兩性心理 > 兩性心理
三觀不合的夫妻還應該在一起嗎?
謝老師2021-11-26 14:12【 兩性心理】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師解讀:這個題目看似有點矛盾,也許有的讀者會認為:三觀不合,根本就不應該結為夫妻,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根據心理學的研究,性格過于匹配或經歷具有相似性的夫妻,
這個題目看似有點矛盾,也許有的讀者會認為:三觀不合,根本就不應該結為夫妻,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根據心理學的研究,性格過于匹配或經歷具有相似性的夫妻,與那些性格特質差異較大的夫妻相比,婚姻的持久性上并沒有什么優勢,反而可能會更加脆弱。這個理論可以在許多看似完美的好萊塢婚姻里找到印證,從理查德伯頓和伊麗莎白泰勒,到布拉德皮特和詹妮弗安妮斯頓,這些婚姻一開始看似是天作之合,最后都以勞燕分飛告終。
所以,問題經常會回歸到一個很多人為之而糾結的點上:夫妻間究竟是否存在三觀合與不合?同樣的,問題也會延伸到:“三觀不合”的夫妻還有在一起的必要嗎?回答這個問題前,其實人們可以反問自己一個問題:一對夫妻是如何走到一起的?
我們的三觀
“三觀”,通常指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在婚姻生活里,觀念的傳遞和交互,更加貼近于后兩者:價值觀和人生觀。價值的研究一直是社會學與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重點,美國社會心理學大師Milton Rokeach認為:“價值概念比其他概念更應該占據核心的位置”。
價值觀就是指人對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價值認識的排列,是動物就會有價值觀,就會有價值排列。價值觀也是相對的,也是可變的。不管一個人承認不承認,他的價值觀都客觀存在著,而且分最大價值、第二價值、第三價值、第四價值……一直排列下去,比如有人認為家庭比事業更有價值,有人認為錢比愛情更有價值。
人生觀本是哲學名詞,是指對于人生抱有的看法,以及個人對于處世的態度。蘇格拉底說:“未經過檢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生活。”人人有不同的人生觀。家庭是人生觀建立的第一個場所,孩子的主要照顧者(通常是父母)是孩子人生觀塑造者,照顧者的人生觀表現于生活中的言行舉止,孩子初期只能照單全收。三歲小孩為什么會罵人?大概他的父母就是如此罵他,所以暴力傾向者往往來自暴力家庭。因而,家庭的人生態度、價值判斷對人影響極為深遠,甚至一生都無法超越、擺脫。
婚姻生活里的三觀不合
一對夫妻,從認識的最初,就有著各自不同的原生家庭環境、生活履歷和教育經歷,因此價值觀、人生觀也多種多樣。從概率和社會學角度上講,男人和女人之間,相互吸引的原因往往不是在于彼此的共同特征,而是在于彼此的差異。發現“共性”確實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然而性格或三觀差異化,以及由此產生的碰撞、矛盾、磨合、諒解和共鳴才是婚姻發展的催化劑。
這個結論來自于2007年由美國伯克利大學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共同的研究結果。這項研究調查了夫妻間的“五大人格特質”。這五大人格特質包括:
是否對體驗新事物持有的開放性態度(具有廣泛的興趣,富有想象力,富有洞察力),還是抱有保守的心態婚戀心理咨詢對話記錄。
是否盡職盡責(有組織,徹底,有計劃),還是生活過得雜亂無章。
是否外向(健談,精力充沛,自信)或者內斂。
是否以愉悅、友善的心態生活(同情,善良,深情)還是不愉快。
是否經常在生活里緊張(緊張,喜怒無常,焦慮),還是懂得冷靜和放松。
令人驚訝的發現是,如果夫妻雙方人格特質(以上五項)具有高度相似性,那么他們的婚姻在早年會具備更多的滿足感,然而,在中后期的婚姻生活中,滿意度會逐漸下降。這是為什么呢?
研究者提出,當夫妻在20多歲,40多歲和60多歲時,所設定的人際關系目標,生活的變化和外部需求,實際上會引發不同的需求平衡,并且會針對與自己相似或相反的人格特質持有不同的評價。
在婚姻生活的早期,擁有相近性格的夫妻,很容易利用自己的性格特質,滿足雙方關于親密關系、生活習慣和共同夢想的需求,讓對方去“享受”一種“我很懂你”的狀態。基本上來說,如果妻子不喜歡新事物,丈夫則不會去主動嘗試挑戰;丈夫不喜歡社交,妻子就會主動去安排屬于二人的燭光晚餐。
然而人到中年,這種情況就發生了變化。婚姻逐漸要開始面對越來越多的外部世界挑戰。在某種意義上,孩子,財務,職場,年邁的父母等新的挑戰以各種不同的難度進入婚姻生活。這時生活有點像跑馬拉松,因為面臨的挑戰是不確定的,你更希望自己身邊的戰友是一個互補型的,而不是你束手無策時,他也茫然無知。例如:如果雙方都是事業心特別強的人,那么空調壞了誰去打電話報修,可能就會成為矛盾的導火索。
三觀不合,還怎么相處?
很多人都有一個誤區,那就是把價值觀或人生觀的不合,理解成為“不一樣”或“不一致”,而進一步把這種誤解理解為矛盾的根源。真實的情況上面也提到了,即便是父子母女或兄弟姐妹,也極少存在三觀完全一致的情況。所以,兩個人的三觀發生了碰撞,出現的只有兩種可能:能夠相互調協,和不能相互調協。
回歸到個體,作為丈夫或妻子,在婚姻關系中,重要的不是去批判或修正對方的三觀,而是先認識到自己擁有什么樣的三觀。打個比喻,如果兩輛汽車發生了摩擦碰撞,人們很容易能夠根據規則判定是誰的責任,因為兩個個體的行為非常清晰明朗。而如果是兩盆散沙潑在一起,主體不清彼此不分,問題的根源就很難梳理了。
當一方擁有很清晰的認知,明確知道自己想要的,知道自己的軟肋和缺點,在與對方的思想意識發生碰撞時,就能夠清晰地傳達自己的主體意識,告訴對方自己能接受什么,反感什么,可以改變什么等等。同時,在交流中,把握適當的技巧和尺度,使得兩人的三觀碰撞,從摩擦變成磨合。
1
首先從內心承認:任何一段關系中,都會存在摩擦和碰撞。這無關乎某一方的三觀是對還是錯,而在于當事人如何去管理,如何去協調。
【例子】在矛盾爆發前(或開始對話前),靜下心想一想,對方的言談舉止,是否和他的原生家庭有關?是否當下存在了過多的壓力,自己對配偶的期望是不是不切實際?
2
“三明治”式的聊天能夠促進兩人的協調溝通。在對話中,先褒揚,中間提出問題并交流,最后以鼓勵的態度圓場。這種在商務領域里常見的溝通技巧,其實可以應用在婚姻中。但態度要誠懇,切勿做作。
【例子】“我覺得你的心思還是蠻細膩的,我有時都察覺不到這些問題……我們一起想想辦法,看看是否需要找人幫忙?或者把面臨的問題列出來?……問題的解決需要時間,但我們有的是時間。”
3
關系中可以提出批評,但記住,是批評問題或者境遇,不是批評對方的人格。抱怨對方的人格是最無效的溝通方式,因為人的本能就是對任何批判自己的言語或行為進行自我防御,并衍生出一種:“你不是我,不懂我,你又如何有資格批判我?”的慣性思維。
【例子】正確的抱怨:“孩子需要爸爸的陪伴,有些事情真的不是我這個做媽媽的能替代的,我覺得我們應該聊一聊。” 錯誤的抱怨:“你跟你們家里人一樣,骨子里就沒有責任心。”
4
很多夫妻在發生矛盾時,過多得用重復性的語句表達事情的現狀或后果,而對方其實并不知道事情究竟造成了什么樣的影響。因此,交流中,要多聊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僅僅指出對方的行為引致的后果。
【例子】正確的抱怨:“你把……忘了,害得我找半天,也擔心了大半天。你把……弄錯了,孩子一直在哭,好傷心呢。” 錯誤的抱怨:“你怎么總忘了付賬單?你怎么總是丟三落四?你怎么總不長記性?”
5
觀念不一致時,考慮對方是否需要幫助?有時人們會在脆弱時,形成一個保護殼,抵御外界的打擊。然而實質上卻是很需要被幫助的。在遭遇對方抵觸情緒時,可以換位思考一下,想想對方是否遇到了困難,是否需要幫助?
【例子】“可能我沒有領會到你的意思,是不是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交流一下吧,說不定我可以幫到你什么。”
6
不需要輕易改變自己的三觀,也不要強求對方改變。夫妻雙方要共同謀求的是“兼容”和“調和”,而不是脫胎換骨。逐漸學會在差異中找到對方能彌補自己的地方,在矛盾中能理性換位思考,并幫助對方解決問題。
【例子】設定好規則,在彼此有無法調和的三觀時,避免在同一個話題上產生生活上的交集。但允許對方擁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和社交圈子,在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滿足自己。對自己也是如此。
參考資料
1. Hendrix, P. H. (2007). Getting the love you want: A guide for couples. St. Martin's Griffin.
2. Stone, D., Heen, S., & Patton, B. (2010). Difficult conversations: How to discuss what matters most. Penguin.
很贊哦! (人閱讀)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