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勸父母戴口罩,實際上是讓他們接受這個意外
謝老師2022-06-06 09:39【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1.不戴口罩的人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年關,注定有些艱難。雖然每天各大媒體平臺的信息鋪天蓋地,各地對于疫情的防控措施也日趨升級,但是有那么一部分人,始終
1.不戴口罩的人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年關,注定有些艱難。
雖然每天各大媒體平臺的信息鋪天蓋地,各地對于疫情的防控措施也日趨升級,但是有那么一部分人,始終處于漫不經心的狀態,勸不動、管不著,讓人操碎了心。
比如,年紀稍大的長輩。
微博上有這么一條熱搜:如何勸父母戴口罩。
近5000萬網友紛紛來吐苦水:
“勸我媽戴口罩太費勁了,說啥都說沒用,還說死也不戴口罩,真的服了。”
“難度堪比當年我媽勸我穿秋褲,太難了。”
“太氣人了,說什么我們這邊風水寶地,03年SARS都傳不過來,這次也沒事。”
“我正兒八經地轉了無數新聞和科普,我媽輕飄飄的一句‘我知道了’,回頭買菜還是不戴口罩。”
平時在家族群里轉發各種養生文章的七大姑八大姨,面對這次肺炎病毒,卻輕松自如,一笑了之。
留下年輕人急得吹胡子瞪眼睛。
比如,一些我行我素的同事、朋友。
知乎上有網友吐槽:
跟朋友一起約好出門,地鐵碰面時驚訝地發現他沒戴口罩,就翻出來一個給他,誰知道他拒絕了,一臉不屑地說“吉人自有天相,我們不會被傳染的,放心吧”。
公司發了口罩,有同事就是不好好戴,還開玩笑說“如果傳到我們這了,那全中國都傳遍了吧,也不用防了”。
這都是什么神邏輯啊?
這幾天如果出門辦事,大概率會發現,即便疫情已經非常嚴重了,大街上還是會大搖大擺地走過幾個不戴口罩的人心理咨詢英文。
有人的眼神中還流露出一絲優越感,似乎在說:
看把你嚇的,這么慫?
有人說:比病毒更可怕的,是無知和輕視。
其實,無知和輕視只是一種態度的體現,這之后,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心理原因。
2.我拒絕,因為我害怕
新冠肺炎是一個意外事件。
這個意外事件是未知的、不可控的,突然闖入生活,就會打破原有秩序。
對于父母長輩來說,如果接受這個事實,這就意味著:
不能去菜市場討價還價了;不能約姐妹跳廣場舞了;不能悠閑地喝茶打麻將了;不能熱熱鬧鬧地團圓過年了;
甚至,幾十年來從無例外的拜年串門,都要被禁止了。
看上去,是勸父母戴口罩,實際上,是讓他們接受這個意外,或者說,是讓他們接受這一系列對日常生活節奏和規律的更改。
改變是很困難的,尤其對于年紀稍大的長輩而言,他們習慣了在熟悉的固有模式中生活,這能帶給他們極大的安全感。
而改變就代表著不確定,這樣的不確定,會讓他們感覺失控,潛意識將產生極大的危機感和恐懼感。
何況,這個突發事件,還和生病、死亡聯系密切。
這樣,焦慮就被觸發了。
可是,如果拒絕承認和接受這個意外事件,一切就能保持原來的模樣,在可掌控的生活秩序之中,父母長輩們能夠遠離恐懼和焦慮,享受確定感帶來的踏實、平穩。
有這么一個咨詢案例:
來訪者被兒子從農村接到城里,可是一向身體硬朗的他總是心慌、手抖、呼吸不暢,反應也變得遲緩了很多。
醫院檢查沒有發現異常,但是軀體癥狀一直很明顯。
一個月后,兒子無奈聽從心理咨詢師建議,將來訪者送回了老家,一切癥狀很快消失了,挑水砍柴虎虎生風。
這個例子中,來訪者就是對生活環境和秩序的劇烈變化產生了嚴重焦慮,進而誘發了一系列的軀體不適。
總有人抱怨自己的父母,年紀越大越倔強、迂腐,很難接受新鮮事物。
其實也是因為,隨著年齡漸長,精力銳減,他們更愿意活在自己熟悉的小圈子里,哪怕是僵化的、陳舊的,但卻是最保險、安全的。
所以,不戴口罩只是一個表態,深層的心理動機是對焦慮的防御:
我不想突發事件打亂我的正常生活,我不想面對未知的、不確定的恐慌。
3.最“特別”的那個
那些自認為“吉人天相”的人,又是怎么個情況呢?
這屬于全能自戀的一種表現。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全能自戀是指人在嬰兒時,覺得世界要以我為中心,所有的人必須知道我的需求并立刻來滿足我,也稱“嬰兒式的自戀”。
通俗來說,全能自戀就是認為世間所有事情都能按自己的意志支配,我就是“上帝”。
這種狀態一般存在于0-6個月的嬰兒身上,他們需要這種全能體驗來建立對世界基本的安全感、信任感,而隨著正常的心理發育,全能感會逐漸消失。
但如果在這個階段,由于父母的疏忽、冷漠導致嬰兒全能體驗受挫,就很可能被卡住,帶著全能自戀長大。
但在成人世界,全能自戀就不太正常了。
有一部分人,總認為自己很特別,或者所在的地方很特別,猶如神力加持,百毒不侵,根本用不著戴口罩。
實際上,這就是在體驗全能感:
再厲害的病毒都得聽我的意志傳播,我和你們不一樣,病毒不會來找我。
當一個人體驗全能自戀時,會混淆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也就是說,他會置客觀規律、他人感受于不顧,呈現出輕蔑和傲慢的態度。
比如,2018年高鐵霸座事件的當事人孫某。
占了女孩的靠窗座位后,他拒不讓座,與乘務人員溝通時裝傻充愣,并表示到站下車也站不起來,需要乘務員幫助找輪椅。
還稱讓女孩要么站著,要么坐他的座位,要么去餐車。
事發之后,發微信給朋友:
今天上午我又把一車廂的人耍的團團轉,包括列車長、警察、一車廂的乘客,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小姑娘。
這是典型的全能自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所有人都必須以我為中心,被我安排,對規則和他人毫無尊重、敬畏之心。
所以,在傳染肺炎中表現出“迷之自信”而拒不戴口罩,也可能是不健康的自戀:
有什么可大驚小怪的,全世界都得聽我的安排,這點病毒能奈我何?
4.怎么破?
這次肺炎疫情傳播迅速,大是大非之中,勸說人們戴上口罩依然是首選之策。
問題是,怎樣才能讓這些人戴上口罩?
試試共情技術的運用:
進入他的精神世界,并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地體驗這個精神世界,然后跳出來以言語準確地表達對他內心體驗的理解,傳遞給他知道。
簡單來說,就是跨過邊界,從自己的世界抽離,到他的世界陪伴他,和他溝通。
?;用他的邏輯說話
這段時間,有一篇專為勸說父母長輩戴口罩的文章火了。
這篇文章,仿照中老年爆款文的套路,通篇使用長輩們喜聞樂見的元素: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標題、大號彩色字體、積德行善佑全家的邏輯,再配上佛光普照的音樂。
年輕人試了試,嘿,還真的靈。
成長環境和文化背景決定了長輩們思維方式的差異,大量轉發專業、深度的科普文章,他們看不懂,也沒有興趣。
但換一個角度,用他們的邏輯、情感、喜好來擺事實、講道理,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
一旦從認知層面打通了,讓這件事在他們的判斷體系中預警值升高,就有勸說成功的可能。
投其所好,就是高層次共情的結果。
?;將不確定確定化
長輩害怕被疫情打亂生活節奏,在勸說的同時,也需要看見他們的焦慮和恐懼,給予一些陪伴和幫助,和他們共度這個特殊的春節。
比如,幫助父母重新安排一些計劃:
不能去菜市場買菜,就教他們怎樣在網上超市搶折扣和秒殺;不能約姐妹廣場舞,就和她在K歌軟件上大展歌喉;不能串門打麻將,家里幾口人湊湊來娛樂一番;過年不能走親訪友,可以多視頻、多電話,聊聊疫情,也侃侃趣事兒,如果你能陪在身邊,那就再好不過了。
這些明確的計劃,能消除改變發生之后的不確定感,當他們開始熟悉新的生活秩序時,掌控感就回來了,焦慮也會減輕。
?;歸還“主權”
當勸說對方戴口罩時,他其實處于一個被動的位置,但實際上,沒有人喜歡被安排,尤其是長輩。
這時候,你可以試著把“主權”還給他:
非典那年,我們全家可都是靠您渡過難關的,那時候的經驗,可否傳授一下?
當站在“主導者”地位時,他的能動性、責任心會得到顯著增強。
而對于那些總覺得自己“特別”的朋友,可以說:
知道你厲害呀,可是我們身體挺弱的,你看還有孩子呢,能不能勉為其難戴一下口罩?
如果共情不管用,再考慮借鑒一下火遍全網的“河南村長”的大招,干脆直白地說出利害關系:
這是傳染病,沒有人有天生抗體,你也不例外。
就算你免疫力好不中招,萬一把病菌傳染給其他人了呢?
對自己、對別人、對社會負責,請戴上口罩吧。
溫和堅定的語氣和態度,可以有效調整對方的自戀狀態,將其從虛幻的內在世界,拉到正常的、嚴肅的客觀現實中來。
以上方法,也同理適用于勸說少出門、不聚會等情況。
畢竟,口罩也只隔離病毒,不隔離愛。
這個新年,最大的心愿就是與你一同平安無恙地度過災難,共看春暖花開。
很贊哦! (人閱讀)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