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兩性心理 > 兩性心理
被拒絕的愛與得不到回應的愛
謝老師2023-09-30 16:12【 兩性心理】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曾經,我很喜歡影片《觸不到的戀人》,并反復看過多次。那時內心似乎有種執念,覺得愛情之所以美好,恰恰正是由于它的不可得,就像幸福一樣,得到了,味道就
曾經,我很喜歡影片《觸不到的戀人》,并反復看過多次。
那時內心似乎有種執念,覺得愛情之所以美好,恰恰正是由于它的不可得,就像幸福一樣,得到了,味道就變了。
影片男女主人公一開始就注定無法在一起,因為他們分別生活在不同的時間軸里,男主生活在1997年,而女主生活在1999年,兩年的時差讓他們只能苦苦相思,不能真實相愛。
那個可以穿越時空的小小郵箱,成了鏈接彼此的唯一方式。
即便他們都在同一所城市,都住在那個美麗的湖畔小屋,甚至都養了同一條狗。依然無法越過時空相愛,錯的時間遇見了對的人,令人唏噓!
我覺得這部影片有個巨大隱喻:
“每個人內心都有個理想化的戀人,現實卻并不存在”。
這個戀人是如此完美,完完全全符合了想要的的樣子,他是純潔的、神圣的、不能有絲毫褻瀆和侵犯的。
就連愛他本身也好像是某種驚擾。
為了讓心中這個形象更逼真,人們往往會投射給現實中的某人。
影片男女主人公正是自己內心的“完美情人”的投射。
在“民國愛情故事”中,詩人卞之琳對才女張允和的愛,亦是如此。
卞之琳一封一封給張允和寫著日常瑣事,卻從未表達過愛意,即便天下人都看明白了,他還是不敢表白男人的婚戀觀?心理學家分析。
忐忑與膽怯讓卞之琳把這份愛情寫進了一首又一首的詩,如那首著名的《斷章》: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那位圣潔的女子就像高高在上的女神,讓男子傾其所有,耗盡此生之愛,而她卻對此渾然不覺,只是看著遠處的風景。
就算上天給過絕好的機會,他也沒能把握。
有次他們一起郊游,穿著旗袍的張允和想讓卞之琳拉她一把,而卞之琳看著那纖纖玉手,卻怎么也不敢伸出去碰觸,也許,他是怕把這么美麗的手碰碎了吧。
那樣,女神就會從云端跌落,這是自己萬萬不能接受的。
最終,他們彼此有了各自的家庭,而且離得很遠很遠,遠到隔著整整一個太平洋。
于是,卞之琳在《魚化石》中寫道:
我要有你的懷抱的形狀,
我往往溶化于水的線條,
你真像鏡子一樣的愛我呢,
你我都遠了,
乃有了魚化石。
詩中“鏡子一樣的愛”,讓我想到了希臘神話里的美少年納西斯。
納西斯因長得奇美無比,被母親放逐山林,希望他不會看到自己的容顏。但有一天,納西斯在河面上無意看到了自己水里的倒影,就這樣被美麗的外表迷惑,并深深愛上了自己,不能自拔。
最后,納西斯茶飯不思憔悴而死,死后化作水仙。這就是心理學著名詞匯“自戀”的由來,納西斯和水仙花也成了自戀的代名詞。
卞之琳詩中也表達過類似的自戀:“百轉千回都不能同你講,水有愁,水自哀,水愿意載你。而我,愿意想你。”
眾所周知,這就是所謂的“單戀”。
單戀至少有三種狀態:得不到回應的愛、被拒絕的愛、暗戀。它們都充斥著深深的孤獨感。
柏拉圖在一則神話故事中稱,人類因得罪了天神而受懲罰,每個人都被劈成了兩半。自此,每個人類都是不完整的,都只有一半,于是不得不終生去尋覓剩下的那一半,以此獲得某種完整性。
有的人很幸運找到了,于是熱淚盈眶,靈魂得到了安息,而更多的人卻再也找不回自己那另一半,只有繼續尋覓,繼續孤獨。
“單戀”就是在尋覓“另一半”中安慰自己的“美麗幻覺”,本質上,屬于自戀的一種。
特別說明,本文提到的“自戀”單指:“與自己的感覺談戀愛,盡管表面上是愛著另一個人”。
暗戀
“暗戀”這種單戀形式更是自戀,你深信那個人的的確確是你的另一半,而你的愛卻都又與他無關。
在情竇初開的少年時,暗戀就是我們的愛情。
也許你愛上了老師、校花,亦或是學長、同桌,但他們都一概不知。
就這樣獨自體驗內心的翻江倒海:失眠、思念、激動、興奮、失落、羞澀、忐忑、失望輪番上陣,你則在其中反復沉淪。典型的“你愛他,他卻不知道”。
暗戀是自己內心一出大大的大戲,戲里戲外都是你自己。
暗戀是最安全的,因為它絕對可控,“永不表白”就“永不破壞”。
看起來那個人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讓你沉醉不已,其實只是你在為自己的感受跌跌宕宕。
沒什么比和自己較勁更不妨礙他人的了,也沒什么比和自己玩更可控的了,一旦表白,就會陷入被動局面,因為你的愛需要另一個人來確認。
所以,很多自卑、自閉的孩子,往往會與一個物件或自己身體的某個部位反復玩耍,樂此不疲。
暗戀的動力學解釋是:你正在愛著“愛一個人的感覺”,之所以如此,是為了“自我認同”。
人總在某個階段迷失自己,感慨活著的意義,迷惑于何去何從,特別青春期的孩子們,幾乎整個階段都是為了“自我認同”。
自我認同的前提是先要有個“自己認同的人”。
也許父母給了你這樣的感覺:可靠、值得信賴。你會以他們為榜樣,會覺得也可以像他們一樣有魅力,從而認為自己也值得被愛。
這個階段倘若“夢想成真”,最重要的環節是:你要離開他們,成為你自己。
離開的過程需要有個過渡期,最好有另一個人臨時充當過渡客體,譬如友誼和愛情,你在其中看見了自己,以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和糾纏,慢慢走向獨立。
“暗戀的對象”就是這個過渡客體。而且是重要的、健康的、安全的、富有成效的。
我可以斷言:幾乎所有的少男少女都有暗戀之人,那個讓自己心疼、心碎又心安的對象。
少年通過暗戀的感覺來愛上自己,認同自己。
而那段對方不知道的戀情,也許是少年這一生中最美麗的回憶,因為它是如此純粹,純粹到對方居然毫不知情,而情感又是那么真摯熱烈,一點都不虛幻。
若有人被暗戀灼傷,潛意識不是你愛的人不對,而是你無法愛上自己,無法掌控自己的情感,無法和真實情感發生關聯。
這樣的人在早年不太有真實可靠的依戀者,沒有讓自己自豪的、深以為榮的父母或兄弟姐妹,就會很容易被情感卷入,不能自拔。
所以,暗戀是人格的雙刃劍,一端是美好與動力;另一端則是懲罰與墜落。
得不到回應的愛
如果用“曖昧”也許能理解其表面含義。這個詞本身就代表“確定”和“不確定”之間的來回擺蕩。
得不到回應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不在乎對方是否真有回應;一種是體驗愛戀中的不確定感,潛意識認為:只有“不確定”才是“確定的”。
很多人一旦確定關系,就會分手,這是“分離焦慮”的一種。他們深信“在一起就會分開”、“在一起就會被拋棄”。
他們不信天長地久,也不信曾經擁有,只相信“若即若離”。
有位來訪與女友糾纏了12年,最終還是沒能在一起,我在咨詢記錄中感慨道:
“關乎愛的感覺,兩個人究竟如何才可延續多年愛著又保持著距離感,彼此糾結著、無奈著,懷疑著,惦念著,思索著,現實卻又生活在別處,我們得到了什么?我們又在隔離著什么?我們的情感為何如此敏感、如此敏銳、又如此疏離?前世又是怎樣的緣分,讓我們今生愛而不得?我們滿足著操控感、主動性,以此來保持距離,存有自由度,卻又要承受深夜的孤寂與內心的煎熬。時而翻騰、時而平靜,時而惶恐,如果歲月催人老,時間真會淡化這一切嗎?”
“得不到回應的愛”是一份無法給自己承諾的愛。
“倘若在一起我能保證與他白頭嗎?我能保證自己不拋棄他嗎?”。
事實上,他們因更看重愛的責任,才不會輕易愛上,不會給對方明確答案,對方若給他明確答案,他也會疏遠。
很多不生小孩的母親不是因為沒能力要,而是“我能保證呵護好另一個生命么?”,不能承受生命之重的背后,是不相信自己可以托付給另一個生命。
熱衷于得不到回應之愛的人,骨子里是愛著這“糾纏不清的感覺”,愛著“因不確定性帶來的無限可能性”。
這最是考驗對方愛的能力,對方要有足夠接納和包容,才可慢慢融化那顆不安的心。
必須再單獨提及一種愛,我給他取名字叫“依戀”而非“愛戀”。
很多愛情只是原始的“依戀”,一種“媽媽的味道”、一種“家的感覺”。
累了倦了,會有一個人在等著我
遠遠望去,我看到家里的燈散發著溫馨的光
我喜歡依偎他、撫摸他,很柔軟暖和,像媽媽的乳房
他只要在家什么不做也行,我心里就踏實
可以沒有性關系,但是一定要有擁抱,身體要彼此纏繞
喜歡他給我夾菜、喂飯,最好放在嘴邊吹一下,我簡直要被融化了
喜歡他愛撫我的頭發親吻我的額頭
喜歡他做飯的樣子魅力無限
喜歡在他面前委曲的像個孩子
喜歡無理取鬧這樣他就可以哄我了
喜歡睡前他同我講話,我會睡得更踏實
喜歡他摟著我搖來搖去
我可以一直這樣想下去,你也可以,但凡把自己想成一個孩子,或更小的嬰兒,你最希望媽媽為你做什么,那就是“依戀之愛”。
事實上,每個人都喜歡伴侶把我們當孩子,但并非常態,更多時刻我們是個理性的成年人。
有著“依戀缺失”和“依戀創傷”的人,則會把這當常態,并以此為愛的基礎。
愛情是兩元關系,婚姻是三元關系,依戀則是一元關系。
如溫尼科特所言:“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嬰兒這回事,有嬰兒的地方必定有他的媽媽”。
早期依戀就是融合,是一個人,或者說是“人中人”。
孕婦是最恰當的比喻,我們都知道孕婦體內有另一個生命,但我們卻看不到這個生命,只能看到孕婦本人。
依戀之愛便是如此,潛意識他希望自己是不存在的,只是一種全然的享受,是“未分化之愛”。
很多出“問題”的愛情、婚姻都是如此。試想,一個3、4歲的小女孩,你如何讓她去結婚?如何讓她獨立?又如何不讓她在和對方發生性關系時拒絕?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孩子,作為孩子首先要滿足依戀,滿足媽媽對自己的愛,才可以長大,才可以去戀愛,去愛另一個人。
否則,就算你變成了“成年人”,你那個孩子也不甘心。
婚姻中,你得不到依戀就會去愛另一個給你這感覺的人;伴侶也很可能愛上另一個能給他帶來成人之愛的他人,諸多所謂的“出軌”、“婚外情”都是如此。
所以,依戀之愛的本質是“幼稚的愛”,是一種無法得到成人般愛戀回應的愛。
被拒絕的愛
很多人被拒絕會繼續努力得到,得不到會知難而退;還有一部分人并不在意對方的態度,依然堅持愛著,甚至終生都是如此。
這樣的愛戀,愛的是“愛著你的我自己”、甚至是“不求回報的我自己”。感動的是自己那份執著,維護的是心中那個希望,即便冒著“我愛你你卻不愛我”的痛苦。
孤寂、脆弱、無助,往往出現在深夜一個人的時候,那時自己是柔軟的,虛空的,也特別渴望一個人能在身邊陪伴、回應,以此慰籍那無眠的夜。而太陽出來、天亮了、工作了,真實情感就隱藏了起來。
黑夜與白晝,就像人的背部與腹部,是一個人硬硬的外殼和脆弱孩子的兩面。
在“黑夜”(我指的是某種指望不上)里待久了的人,并不習慣太陽的溫暖,更多的是拒絕這份溫暖,也就更容易被他人拒絕。
被拒絕的愛既不會阻礙你“享受黑夜”,同時,也給了你“黎明前的黑暗”的希望。
這樣的拒絕最好建立在尊重基礎之上,他值不值得你愛,這一點很重要。對方只是拒絕,并沒有嫌棄你、厭惡你、詆毀你。
就像花兒一樣,你喜歡花兒,花兒并不會因為你的喜歡而厭惡你,很有可能花兒也很開心,這恰恰證明自己是美麗的,是值得被愛的。
相反,如果一個人把你對他的愛當做詆毀你的工具,當做侮辱你的資本,就說明他根本看不起自己,他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你就要毫不猶豫的離開。
當然也有例外,譬如受虐狂,譬如你對他的愛充滿了利用和報復,那就變質了,那就不是愛了,也不在本章討論范疇。
我指的是,你愛他,他不愛你,你依然堅持愛他。
除此之外沒有離譜的人身攻擊。如果這樣,對雙方而言則是美好大過傷害。你依然會體驗到那種“愛”的感覺。
同暗戀一樣,都有“單相思”之美。
對此,李銀河這樣說道:
“單戀是非常痛苦的,但是比起沒有愛的生活,它還是快樂的,盡管無比尷尬或是羞辱備嘗,但卻是一個喜憂參半、苦中有甜的狀況。喜和甜全部來自愛本身的美好感覺,即使沒有得到回應,還是可以沉浸在對對方愛戀的感覺之中。有時,由于愛戀對象可望而不可即,反而使愛本身更加充滿激情,更詩情畫意。”
是的,很多人寧愿沉浸其中、寧愿在美好與痛苦中糾纏、寧愿把自己交付于拒絕、寧愿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寧愿被這“殘缺之美”折磨,也一如既往、執迷不悔。——也許,這就是愛情的偉大之處吧。
而人之所以還能對抗現實的不如意,緩解不可得的終極孤獨,唯有“美好的幻想”才可以,在幻想里象征性得到了愛的體驗,也讓活著充滿了意義。
本文討論的這3種愛的孤獨感,恰恰說明你還有“愛人的能力”。
當你不再對人與人的關系懷有任何話幻想,還會有兩種釋放情感的渠道。
第一種,你會與沒有生命的東西深度糾纏,就有可能進入了另一個全新的領地——藝術殿堂。
也有另一種可能,你缺乏藝術細胞,無法在美術、音樂、舞蹈、寫作等創造領域獲得重生,也許會“遁入疾病”,無論是生理的還是心理的。
在我看來,一切心理疾病都是藝術表達,精神分裂癥、多重人格等“患者”就是天才的藝術大師,每個癡狂的藝術家也都是精神病患者,只是世人認同的觀念不同而已。
如同夢,究竟是夢里的那個你是真實的?還是做夢的這個你是真實呢?
很贊哦! (人閱讀)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