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兩性心理 > 兩性心理
女人應有的憤怒,以及它的心理學意義
謝老師2021-03-10 21:50【 兩性心理】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最近很想寫憤怒這個主題,尤其是與女性心理成長有關的憤怒。因為在咨詢和分析中,有很多感觸。我的基本臨床觀察,并以此觀察為基礎,形成的觀點是:中國女性
最近很想寫憤怒這個主題,尤其是與女性心理成長有關的憤怒。因為在咨詢和分析中,有很多感觸。
我的基本臨床觀察,并以此觀察為基礎,形成的觀點是:中國女性在人格成長,心理復健的過程中,或多或少,必會出現一些“符合她們生存現實的”,因此是“健康的”,于人格成長有益的憤怒。
一、心理復健過程中出現的憤怒
在精神分析諸多學派當中,有兩個學派對憤怒——這種情緒的心理修復意義,有著很深的執念。
一個是克萊茵學派,另一個是自體心理學。
我簡單一點來綜述:
克萊茵學派對人的先天攻擊性,也就是死本能,充滿著信任。而且在臨床操作上,他們一般也認為:咨詢或分析若一路做下來,沒有觸及到來訪者的原始攻擊性,沒有釋放其基本敵意(包括對分析師的),那么很難說這個咨詢/分析會是完整,有深度的。
自體心理學喜歡談"自戀暴怒“(narcissistic rage),他們認為一個人長期不被視作一個有自己主觀想法和情感的個體,長期被物化(或者說被重要他人充作”自體客體“),這個人的主觀需要長期不被重要他人所看到和聽到,那么此人就會對這種非人的處境產生一種所謂的自戀暴怒。但我曾經寫過文章,我認為:與其稱其為“自戀暴怒”,不如將其稱為“因自愛而生的憤怒”,可參考 健康成人自戀——“自愛”的特征 一文。
兩個學派對于在心理咨詢中,或者說來訪者在心理康復的過程中出現大量的憤怒情緒,都是持理解、肯定和接納態度的——沒有憤怒表達“太過”的來訪者(當然是言語表達);只有接不住這股憤怒的咨詢師。
克萊茵學派認為人的攻擊性是先天的,是死本能的表達;自體心理學認為自戀暴怒是后天的,是長期不被當人看的產物。這是理論上的分歧;在臨床實操上,兩大門派,卻都接納來訪者的憤怒。
說這么多,我只想表明一點:一個人想要獲得心理上的復健,尤其是修復破損的人-我邊界,或者說從曾經創傷性的親密關系,親子關系中走出來——體驗和表達憤怒,幾乎是逃不過的一環。
對中國的女性來訪者尤其如此婚戀心理學這本書。
咨詢中自然而生的憤怒,無論是針對曾經傷害、貶低過她們的人;還是針對咨詢師,大多都是于康復有利的。
二、社會文化環境中的確有讓女人憤怒的點
從業以來,我聽到過很多聞所未聞的,你可以說對女性而言,非常殘忍的事情。
這些事情,我發現在很多地區或多或少都有,除了某些仍處于母系氏族的少數民族地區——我見證過很多切實發生在女性身上的,殘忍的事情。對于這些事情,如果沒有憤怒,或者說義憤,我相信是很難理解的:
a. 在公共廁所里發現被遺棄的即將死去的女嬰;
b. 生下女嬰,然后直接“處理掉”(請允許我模糊化處理);
c. 毆打,并當眾羞辱被拐賣的女性;
d. 把女孩送出去寄養,直到生下男孩,再接回來(有些一直就不接回來了);
e. 剝奪女孩受教育的機會;
f. 性侵留守女孩;強奸女性
g.心理上否認女孩的性別,把她們當作男性養大;
h. “收集”女性,將其純粹作為性征服對象;
i.; 家暴女性,去除其作為人的屬性,視為自己財產;
j.; 嚴重的重男輕女,把女孩完全當成男孩的附庸;
k. 嚴格禁止女孩和女性參與如祭祖、吃飯上桌、葬禮等家族聚會或儀式;
l.; 從小過度“使用”女孩的勞動力,過早地剝奪了她們的童年;
m. 按照自己意愿,違拗女孩意愿,擺布女孩身體,把女孩“寵物化”、“玩具化”
n. 長期無明確理由的軀體虐待女孩
o.; 貶損女性的婚戀價值,一旦女性超過某個年齡,或者離異,那么這個女性在婚戀世界中的價值,在以父母為代表的周圍人的眼中,幾乎降為零,甚至為負
p. 利用女性的“父親饑渴”,欺騙和PUA女性
從a到p排下來,這其中沒有一個點,不是由真實的cases構成。我不輕易總結自己的臨床經驗。我的每一次總結,都有真實的,她人的生命故事埋在底下。
作為一個咨詢師,我需要遵循保密原則;但有時作為一個人,我會問:基于這么多針對中國女人,女孩的殘忍,如若不憤怒,她們該怎么修復自己的殘破?作為一個咨詢師,我如果不能理解,并共感于她們因此自然而生的委屈、憤怒、不平......我又談何療愈?
我想明確指出的是,雖然我試圖梳理和總結,但是從a到p,還完全不能囊括我所見證過的,針對女性的不公平和殘忍。
如果說克萊茵學派,和自體心理學,包括我現在師從的格式塔療法,都強調來訪者憤怒的療愈意義。
那么我覺得對于某些中國女性而言,憤怒的意義不光是療愈——它事關生存。因為我看到了太多女性,因為憤怒始終無法獲得體驗、確認、表達,而最終指向了自己,癱瘓了自己的生活,殘破了自己的自尊,有些甚至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這很好理解:你恨一個人,但你卻拿他(她)沒辦法,不能說什么,也無法做什么,
久了你只會覺得自己沒用;
再久了你會覺得是不是自己有問題——要不為什么老招這種人;
更久了,你就“認命”了——不是環境有什么不公平,要不為什么人家都能忍我就不能?一定是我有問題;
最后,這條命就失去它的尊嚴和價值,甚至繼續下去的意義了。
憤怒出不去,它必定反噬自己。
三、中國女性對憤怒的典型處理形式
我在國內做咨詢的第一年,就明顯感受到兩種現象有著鮮明的對比:男性來訪者表達悲傷很難,表達憤怒較容易;女性來訪者表達憤怒很難,表達悲傷較容易。
所以在和中國女性來訪者工作的時候,我觀察到的最多的現象便是:在明顯是讓人生氣的情境中,她們哭泣。而“委屈”,經常是她們用來表達的,最接近憤怒的詞。
然后接下來我就一直在追問,這些符合情境的,本應該有的屬于女性的憤怒,它們去哪兒了?后來我有了一些理解。
a. 否定自己,成為受害者:通過不斷地否定自己,把自己形容為和“打造”成loser,非常間接地表達憤怒:你看你把我害的 (受害者形態).
b. 反復撤離關系:不在關系中表達憤怒,直接撤離。下次再進入關系,出現矛盾和沖突后, 再次迅速撤離。以此避免憤怒的體驗和表達環節。
c. 控制行為:很多女性通過過度控制自己的伴侶和孩子,來間接表達自己的憤怒,疏泄自己因曾經或現在的不公平而生的委屈感。一旦遭到對方抵制和對抗,則轉為受害者。
d. 出軌行為:這在親密關系中較常見。
e. 虐待孩子和寵物:這是典型的憤怒對象轉移。
f.; 抑郁:長期的憤怒內轉導致。
g. 自傷:憤怒內轉的典型表現形式之一。
h. 暴飲暴食:用口欲替代攻擊欲。
i.; 轉為身體癥狀:乳腺、甲狀腺、胃腸道疾病,還有濕疹...是尤其常見的與憤怒抑制相關的,心身轉化疾病。
j.; 持續性的評價他人:最近,我認為這可能是很大一部分心理功能比較強的,不到抑郁程度的中國女性采用的最重要的憤怒表達形式——它仍然不是直接的表達出自己的憤怒,它的立足點不是表達自己的情緒,而是攻擊和評價別人,很多時候還帶著“我這人比較直”,“我是為你好”的形式來進行。
k. 炫富:我在臨床中明顯觀察到大量的憤怒通過炫富行為來表達,炫富當然有很強的自戀成分,也有維護自尊的效果,但很多時候它也是有攻擊性的——我知道你會嫉妒,我TM就是想讓你嫉妒。
l.拼孩子:這是我自己造的一個詞。克萊茵認為嫉妒是攻擊欲的最直接表達。很多女性通過嫉妒別人家的孩子,和讓自己的孩子讓別人嫉妒,來反復體驗和疏泄憤怒。很遺憾,孩子成為了她們的工具。孩子的各種培訓班,和過早的能力成長,成為了母親們相互攻擊和傷害的武器。
還有很多很多間接表達形式——我想指出的是:因為直接的憤怒體驗和憤怒表達受限,所以憤怒要么轉向自己形成抑郁;要么以間接的形式轉向別人(女性尤其是轉為操控)。很多時候這一切都發生在潛意識層面上,我不認為有任何一個母親會有意地通過操控來表達憤怒,她們在意識層面上一定會認為:我確實是在為孩子好。
四、憤怒的“正確打開形式”
在心理學家的眼中,憤怒是有相對正確的打開形式的,我們一般認為憤怒過程可以分為:
憤怒體驗
憤怒言語表達
憤怒行為
(一)憤怒體驗不用多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憤怒體驗。有些人體驗能力較強,經常能把自己的體驗具象化:比如說想掐死對方,想殺掉對方,痛扁對方......這很好,所有的想法都沒有問題,人不應因想法獲罪。能區分想法和行為,是一個人心理成熟的最重要指標之一。我的經驗表明:一個人體驗越豐富,想得越多,見諸行動就越少。
(二)憤怒的言語表達:格式塔療法在談憤怒的言語表達時,嚴格區分了表達和評價。
表達是從自己出發:
a. “我感到很憤怒,我最討厭我的另一半和其他女生曖昧...”
b. “嘿,我很不爽你看我手機,我的隱私被你當兒戲”
c. “你說我作,這讓我很生氣,因為敏感不是作!”
......
評價是從他人出發:
a. “渣男!”
b. “你有沒有教養啊?干嘛看我手機....”
c. “我作?你才作呢?你不掃泡尿自己照照?你個直男腦殘......”
我認為這種區分是有意義的,前者可以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憤怒,重點在自己,而且不傷人;后者沒把自己的憤怒體驗表達清楚,重點在別人,而且很傷人。
(三)憤怒行為
憤怒行為,很多時候是憤怒的最后一個點。
不少心理學家認為憤怒產生的原因,是因為一個人的邊界受到侵犯。所以健康的憤怒行為,即是修復邊界的行為。
a.; “你可以繼續和其他女生曖昧,但如果我有下次,我會選擇分手。這是我的點,我需要用行動維護。”
b. “ 你不能不經我允許就看我手機;但是你可以告訴我你擔心什么,我會跟你開誠布公地談談你的concern.”
or
“好吧,看手機不是我的點,以后你可以看我的手機,但是絕不能代替我跟我的朋友回信息!.....”
c. “請你以后不要輕易評價我,你想想:如果我因為你喜歡跟領導跑飯局,我就說你馬屁精,你會是什么感受?”
......
所以,你知道你不能觸碰的點在哪里,你決定維護它——這有時需要體驗憤怒,表達憤怒,最后再通過重塑邊界的行為來實現。
它們也是允許自己say no 的前提。
所以,憤怒是有意義的。
其實到今天為止,我都不覺得憤怒,有真正的所謂“正確打開形式”。我也非常明白,有些人很mean,你不罵是不行的。我更明白有些人侵犯你身體邊界,你不動手、不報警亦是不行的。而我自己也是個話不投機半句多——我若和你不搭,我理都不想理更別說生氣的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憤怒體驗,憤怒表達和憤怒行為,以此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而且情境和對象亦不相同,切不可用統一標準來“規范”。我在此只是大致把憤怒的三個部分呈現出來,供各位參考。
很多心理學家認為,這三個部分完成度越高,憤怒在體內的殘留越少,一個人的能量越流動。我大致認同。
五、結語:送給優質的男人
我知道,我們懂得了很多道理,卻有可能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但有些道理你不懂,你這一生,也許連過好的可能都沒有。
我在曠日持久的臨床實戰中,有一個這樣的體悟:人們的理性和意識總是先到達,然后情緒體驗和習慣,遲早會慢慢跟上。
你現在做不到不要緊,你現在依然在通過受害者形象,在通過評價和操控來表達憤怒,這也不要緊。
要緊的是,你知道有一個或者幾個其他更好的地方,你知道你自己有權利憤怒,你知道這憤怒可能真的會有安放之處。
中國的女性是偉大、勤勞、勇敢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她們需要放棄自己生而為人的本應具足的情緒能力——憤怒。
中國的女性長期遭受的歧視、虐待、不公平、物化、拋棄......也是真實存在的。如果一個國家接近一半的人(我們都知道為什么只是“接近一半”),無法因自己“第二性”的存在狀態而發出自己的聲音,維護自己的尊嚴,那么這個國家亦是悲哀的。它也不能孕養出堅強的孩子。
所以我想對中國的男性說:優質的男性,根本無需畏懼女性的憤怒。
試想:你的女兒可以用言語表達自己,用行為捍衛自己,你會否為她感到驕傲且安心?
試想:正如你有悲傷和流淚的權利,那么女人也有憤怒的權利啊!因為你們都是生而有情緒的人。
試想:女人有憤怒,正如你也有憤怒一樣。如科胡特所言:任何被長期物化,被長期忽略內心主觀世界的人,都會有憤怒,甚至是暴怒。更不用說,中國女性被物化,有著千年的歷史,她們如何沒有理由和權利憤怒?
再試想:如果女人只能通過操控你,抱怨你,或者通過操控你的孩子來間接、且微弱地實現自己的憤怒表達,你會不會希望她把話說清楚?把她的底線擺得明確些?
須知男人容得下溫柔,女人扛得起憤怒——這不是“娘”,那也不是“漢”,別貼標簽,我們都只是人。
我們人進化百萬年,還依然擁有情緒,是有它的道理的。
彼此尊重,相互珍惜。
很贊哦! (人閱讀)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