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如何看待心理測評結果
謝老師2022-12-28 08:30【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師解讀:想必大家都有過這種經歷。在各大群或者朋友圈當中,某人分享了個鏈接,上寫“一張圖,測出你心情怎么樣。”類似這種:分分鐘做完后,還不忘把結果分享出去,
想必大家都有過這種經歷。
在各大群或者朋友圈當中,某人分享了個鏈接,上寫“一張圖,測出你心情怎么樣。”類似這種:
分分鐘做完后,還不忘把結果分享出去,再配上一句:“這個不準啊~”或者“我的天,真是太準了!”,和眾人探討起來。
另一種情況。醫生遞過來個文件夾,告訴你去隔壁屋子里安安靜靜做完這套心理測試題,做的時候不要想太多,聽從本心就好。
同樣都是心理測驗,差別怎么這么大呢?
心理測驗,根據百度百科上詞條上顯示結果如下:
是根據心理學原理、設計程序,對心理因素進行測量。也就是在測試的背后,具備信度(測驗結果的一致性、穩定性)和效度(有效性)。
第一種情況的娛樂性明顯強于實用性,科學理論支撐沒有那么強。更多的作用是滿足了測試者的社交需求。
畢竟能以此作為談資,與朋友聊到一起,最終博君一笑,豈不美哉。
那么心理量表與調查問卷以及我們平時所接觸的帶有娛樂性質的小測驗有什么區別呢?
最顯著的一個區別就是,心理量表是在嚴密的理論推理支持下,經過前期大量數據分析論證后形成的結構嚴密、信效度均達到標準的測量問卷。
調研問卷則更傾向于信息收集,不需要有較強的理論支撐和嚴密的結構,只是根據研究目的收集更多的數據信息。
娛樂性質的小測驗則更多帶有娛樂性,只是圖個開心,并不具備一定的參考性質。
其次,即使是專業的心理量表,其結果也僅供參考,不能作為臨床診斷依據,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二級心理咨詢師下載。
無論是自評還是他評,都會受到人的主觀因素影響。若個體潛意識里對測評本身是一個抵觸或是不認同的態度,就很可能進行虛假作答,那結果自是不夠準確。
同時,測評環境也很重要。如果環境比較嘈雜,或正在測評的個體因突發情況受到了驚嚇,就會做出與平時表現不符的答案。
又比如,家長可能出于好奇與關心,坐在孩子旁邊看著孩子進行測評。此時孩子內心也會有很多想法,可能只是簡單的希望父母看到自己更好的一面,而在一些題目上撒謊。
由于我們不能嚴格控制測評過程中可能會發生的事情,只能在規范流程下將這種影響降到最低,所以仍然需要辯證的看待測評結果,持有一個客觀、理性的觀念。
如何做到客觀、理性的看待測評結果呢?
一、尊重被測者的意愿
尊重被測者意愿是在看測評結果時最先需要做的。無論對方與你是什么關系,都需要詢問被測者是否愿意讓你了解他的測評結果。
當一位老師或者是家長想要看孩子的測評結果時,首先需要心理老師或其他心理專業人員在旁幫助,尤其是涉及到心理健康相關的內容。
這是因為可能會涉及到一些比較專業的心理概念,而非專業人員極可能對這些概念形成錯誤的理解,可能引發一些不必要的擔憂和恐慌。
其次,也需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如果孩子不愿意,說明他還沒做好心理準備。對于將自己的測評結果暴露給父母他們非常的不安,那此時需要尊重孩子的意愿。
心理測評只是了解孩子真實想法的一種途徑,我們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幫助他。如果因此違背孩子的意愿,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巨大的沖擊,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傷害。
二、以積極角度看待測評結果
測評結果可能不盡人意,但我們更應該看到結果所反映的問題,慶幸提早發現了這個問題。明確了家長可以努力的方向,便能更加高效的去幫助孩子。這是一個很好與孩子溝通并了解真實想法的契機。
如果因為結果不理想,只關注負性結果,互相埋怨或獨自苦惱,那只會停滯不前或使情況更糟糕。
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測評結果。
心理測評,尤其是心理健康類測評結果,均是對當下狀態的評估。故具有一定的時效性,是對當前狀態的一個提醒。
心理老師進行專業工作時,也會不斷提醒自己:如果測評結果不那么理想,需要帶著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測評結果。通過后續的工作,幫助學生積極調整狀態。
對家長來說,如果看到測評結果不理想,也請持有發展的眼光來看待結果。
人本身就具有自我能動性,能對自己的異常狀態或不良人際關系進行調整,同時如果有家人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或者是專業幫助的話,是能夠很快恢復到良好狀態的。
總而言之,看待測評結果切忌固化。這并不意味著以后都是這種狀態,只要愿意努力,就是一定能夠改變的。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成長到底是怎樣的一條路
下一篇:如何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