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我們該如何應對不開心和重重壓力?
謝老師2021-03-10 21:42【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可是很多人卻說自己不快樂了,或者是壓力隨之增大,也不知道該如何調整這樣的心態,其實現在大多數人的內心都承受著很大的壓力
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可是很多人卻說自己不快樂了,或者是壓力隨之增大,也不知道該如何調整這樣的心態,其實現在大多數人的內心都承受著很大的壓力。有的時候放空自我,會感到前所未有的輕松,所以開始考慮怎樣才能幫助到大家調節自己呢,我們該如何應對不開心和重重壓力?希望下面這些想法可以對你有所幫助!
生活中,當我們提到放松的時候,你的頭腦中第一反應是什么樣的畫面呢?
和朋友一起吃飯或者去KTV唱歌
在家里的沙發上看自己喜歡的劇或玩自己喜歡的游戲
在健身房揮汗如雨的鍛煉身體
在山林中漫步或在沙灘上曬太陽
好好睡上一覺......
如果分析以上做法共同點的話,就是去做些什么,把我們的注意力“寄托”在沒有太多現實壓迫感的外在事物上來,或者讓自己暫時的失去意識,比如喝醉和睡覺。
而相反,當我們提到壓力的時候,頭腦中又會閃現出什么樣的畫面呢?
在很多陌生人面前做一次演講
被老師或老板訓斥
向一個人告白或向一個人提出分手
對未來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是什么......
也就是說,絕大多數讓我們感到壓力的事情或者情境,都源于這些事情會或者可能會對我們自己帶來評價。當我們過度關注自我的時候,往往就是我們壓力很大,不快樂的時候。
如果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可能更容易理解為什么以下這些類型的人總是不快樂了。
完美主義者
完美主義者具有一種無法克制的沖動,對所有和自己有關的事情,都會拼盡所有力氣去改善它們,盡量使其完美,樂此不疲。當無法達到這些標準時,他們往往會過度自責、變得抑郁;這也是他們追求完美的出發點,特別失敗和對自我的負面評價。
選擇困難癥者
選擇困難癥者面對選擇時會異常艱難,無法正常做出自己滿意的選擇,在幾個選擇中必須做出決定的時候很恐慌,驚慌失措,甚至汗流浹背,最后還是無法選擇,導致對于選擇產生某程度上的恐懼。
對于害怕選擇,一選擇就會陷于糾結甚至恐懼中的人來說,與其說是對選擇的恐懼,不如說是對自我的恐懼。他們真正害怕的并不是做出什么樣的選擇,而是害怕一旦最后的選擇不是最好的,就要面對別人或自己對自我的評價。
所以,選擇恐懼其實在內心深處是一種逃避的心理,害怕面對自我,尤其是害怕面對一個不那么好的自我。
抑郁癥者
有很多抑郁癥者在與別人相處的時候,別人是看不出他們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的。他們待人友善,做事勤奮努力,就像周圍大多數人一樣在生活心理咨詢師網。
但在內心深處,他們卻自我評價很低,經常感覺有一些無用感、無助感和無價值感,并經常為過去或現在發生的事情感到內疚和自責,甚至認為自己是有罪的。
為什么人們一旦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就會承受那么大的壓力呢?
我們經常說,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其實自我也是經不起追問的。
什么是自我呢?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是這樣定義的:所謂自我,就是一個人所有過去生命體驗的總和。這些體驗有好的,讓人快樂,也有不好的,讓人無法面對的,還有很多無法辨別和評價的體驗,這些混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我們的自我。
人的大腦運行機制決定了,我們會不自覺的用好與壞、善與惡這樣簡化的方式為一個人或事定性,然后只需記住ta是哪種性質的就好了。就像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喜歡的一種做法:為一個人貼標簽,然后只需記住這個標簽的含義即可,而不用了解ta真實的樣子到底是怎樣的。
相對于客觀和全面,我們更喜歡簡單和容易理解。
正是因為一方面每一個人都是復雜的,都包含了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而另一方面我們又不習慣全面的看待問題,喜歡簡化,想要在自我的善與惡之間做一個選擇,只承認其中一面,而否定另一面,這才給我們認識自我帶來很大的壓力。
所以,假如我們把注意力都放在外在的事情上,不去考慮我是什么樣的人這樣的問題,就不用面對自己不好的一面,我們就會更坦然和放松一些。當我們身處青山綠水中時,我們之所以感到輕松和愉悅,是因為只去感受外在的世界就可以了,而不用拿自己和這些風景做比較,誰好和誰不好。
相反,當我們需要去競爭,去表現自己時,不可避免的要面臨著對他人和自我的評價,我們的注意力會被吸引到自我上面,就不可避免的會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缺憾,這時再提醒自己快樂一點就沒那么容易了。
尤其是一些對負面信息敏感的人,他們因為無法承認和接受自己身上不好的一面,但是又不可能消除它,所以不敢面對真實的自我。就像完美主義者,或者選擇困難癥的人那樣,他們之所以要在一些瑣碎的,或者不重要的事情上拼命的做好,就是害怕出錯,害怕一旦出了問題就得去面對那個不好的自我。
所以,當很多人變得不快樂,甚至自我懷疑的事情,我會提醒他們調整自己的注意力:就事論事,而不要就事論人。當然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即使他們頭腦上理解這一點,但是現實生活中體驗到的感受也會扭曲他們對自我的看法,于是不自覺的又轉移到對自我的評價上。
因此,真正做到改變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需要時間的歷練和沉淀。如果說30歲以下的年輕一點的人和40歲以上成熟一些的人有什么區別的話,可能是:年輕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是黑白分明的,只能接受事物的一面而不能接受另一面,而經歷了一些事情后,會認識到自己和別人的不足,以及這些不足的難以改變,于是接納這一點。
這個世界并沒有發生改變,改變的只是我們對世界和自我的看法。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身心疾病是自我的求救信號
下一篇:一段婚姻長久必備的條件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