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我以為我會一輩子討厭自己的長相,直到有一天…
謝老師2021-03-25 11:49【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師解讀:我們在后臺經常收到很多小伙伴的困惑和煩惱,比如:“我暗戀大學同學好幾年了,后來還在同一個城市,相對頻繁的同學聚會維持著我和他的接觸。而昨天在朋友圈
我們在后臺經常收到很多小伙伴的困惑和煩惱,比如:
“我暗戀大學同學好幾年了,后來還在同一個城市,相對頻繁的同學聚會維持著我和他的接觸。而昨天在朋友圈看到他找了女朋友,我感到幻滅,原來自己一直活在幻想里,只是不敢戳破。”
“畢業后,我沒去中學當老師,而是和大學里玩樂隊的朋友一起北漂。兩年過去,我們沒什么能拿出手的成績,有人也要離開。不是每個追夢的人都會成功,而我不想放棄,不想面對失敗的自己。但我隱隱清楚,或許承認了,才能安心地過另一種生活。”
這兩則留言都與“真實”有關。每個人都會經歷艱辛,會懷疑世界,對自我失望,而逃避和躲閃不是解決問題的良藥。有時候,學會接受真實,接納自己的所有經歷,才能幫助我們度過成長。
然而,要面對真實的自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意味著我們要看清自己,要承認可能存在的缺點,承認一些無法改變的事,意味著要戳破自我安慰的謊言,要破滅自我欺騙的幻覺。很難,但卻是非常重要的自我探索和生命覺察。
那么,如何直面真實的自我和生活?這對每個人來說有著怎樣深遠的意義?今天,我們和幾位朋友聊了聊他們關于“面對真實自我的那一刻”。在這些故事里,也許你會找到“敢于真實”的真正內涵。
“曾為你找了千萬個理由,
說到底不過是不愛了”
我和我前任談了大概有四年多戀愛,讀書的時候就在一起了,有很深很穩固的感情基礎。我們也見過對方家長,雙方家里人都還挺滿意的,所以在我心里從沒想過有一天我們會分開,覺得這輩子,一定就是和這個人結婚,相伴到老。
工作后兩個人都開始忙起來,從某個時候開始我感覺到,他對我變得有些冷淡了。比如經常不回我消息,說話有些敷衍,到后來,嚴重的時候經常會消失好幾天。
我每次追問他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就總說是自己狀態不好,還會反過來指責我疑神疑鬼,說我不信任他。那段時間我們兩個人的狀態就是經常吵架,或者就是冷戰,總之就是有很多矛盾,我每天夜里哭的稀里嘩啦,第二天腫著個金魚眼去上班。
可即便是那樣,我也沒想過要分開,總覺得,這可能就是傳說中的磨合期吧,等我們熬過這個階段,一切都好了。我還會替他找很多理由,比如可能是他工作煩心吧,可能是我的存在,兩個人的未來讓他感覺到壓力太大了吧。
我不斷的試圖去理解他原諒他,可事實卻是,他對我的冷漠,不耐煩變本加厲,沒有絲毫好轉。在長時間的冷暴力摧毀下,我終于情緒崩潰,當我意識到我已經開始忍不住想用自殘的方式轉移痛苦時,我知道,一切都該結束了。
如果他對我還有疼惜和感情,怎么會舍得這樣傷害我。如果他真的珍視我們的這段關系,又怎么會無視我的努力,不斷去摧毀它。他的冷漠,回避,包括言語攻擊,其實說到底只有一個理由,那就是不愛了。而這個答案,或許我早就清楚,只是沒有勇氣去面對,一直在自欺欺人罷了。
離開他的決定和過程非常痛苦,但是我沒有回頭。不論我曾經多愛他,我都不能將自己的信念和人生,寄托在一個完全不愛自己的人身上幼兒心理咨詢師。
承認和面對這個事實很難,它不僅讓我否定了這個人,也否定了自己過去四年多的付出和認定,但撕破假象才能讓傷口愈合,也是讓未來明朗的最佳選擇。
“23年來,我終于愿意承認自己是一個‘弱女子’”
可能因為父母對我的教育觀念一直比較獨立,再加上我也有比較豐富的興趣愛好,所以小時候一直就覺得,只要一個人的精神世界足夠豐盈,性格足夠堅強,一個人也可以過的很好,甚至也不需要談戀愛,不需要結婚。
這個觀念一直伴隨了我二十多年,對我的影響非常深。不論是在讀書的時候,還是畢業后進入社會之后,我遇到困難和麻煩事的第一反應都是自己解決。小到搬行李搬家,大到生病住院動刀子,我都是能不麻煩別人就不麻煩別人。雖然也會覺得煩心、難過,但我會自己調節情緒,然后把一切都扛下來,還樂呵呵的以女漢子自居并感到自豪。
直到我遇到我男朋友以后,我才開始改變這種想法。他是一個很耐心很溫柔的人,非常照顧我。這種感覺起初我是抗拒的,我不習慣依賴別人,在我的世界里,脆弱、需要幫助好像是一個特別貶義的狀態。但他會和我溝通,告訴我,其實很多時候你也可以向我求助,很多時候,你沒必要硬撐地那么堅強。
這種改變是潛移默化的,漸漸的我開始從兩個人的相處中,感受到越來越多的能量,在我感到疲累的時候,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好像有了一處避難所,他就是我最大的安慰和支撐。
生活還是太苦澀了,需要甜甜的愛情,需要溫暖的陪伴。
每個人不必活成一座孤島。獨立和堅強固然是好的,但脆弱和依賴也不可恥,它們是關系中提升信賴和依戀的方式,是靠近彼此的契機,成全了屬于我的那份愛情。
“只有當我腳踏實地努力的時候,才覺得心安”
說起來特別幸運,我第一份工作就直接做到了管理層。那時候入職沒多久,公司就成立了一個新的項目開發組,老板需要一些有想法的年輕人去統籌安排,就把我調過去了,而那時候我只是一個初入職場幾個月,什么都不太懂的新人。
一方面覺得很興奮,同時心里又很慌亂。當時我需要管理一個小團隊,沒有任何經驗的我為了看上去不那么“嫩”,盡量裝的什么都懂,但實際上肚子里沒什么墨水,雖然我也很努力的私下去學習去摸索,還是少了很多經驗和實力。
所幸,最后項目成果還挺不錯的。領導對我很欣賞,可他越是表揚我,我越覺得心虛,總覺得很多事情做得好都是僥幸,都是別人的功勞,其實我自己沒什么成果。這種感覺真的非常不好,我像一個偷了別人成果的小偷,怎么也高興不起來。
也就是在那一刻我意識到,我現在就是能力不夠,和這個位置根本就不匹配。我可能需要退回到起點,放下自己現在擁有的虛妄的這一切,好好學習基礎知識,鍛煉自己的實力并積累經驗,重新開始。
我辭了工作,去了一家新的公司從基礎崗位做起。雖然各方面條件沒有那一份優越,但這樣腳踏實地的努力卻讓我覺得無比安穩踏實。
其實承認自身的不足并不可怕,長久的自欺才是危險的。那樣的話,你不僅欺騙了別人,也讓自己活在謊言里,終日惶惶不安,擔心偽裝的自己被揭穿。
也許現在我所擁有的和以前比起來有一定的距離,但我相信總有一天我會值得更好的回饋,而那時候,我一定不會再慌張害怕,而是有足夠的自信與之匹配。
“承認失敗不一定是種妥協,有時候也是新的轉機和改變”
今年的研究生入學考試剛剛結束,所幸,今年我再也不用經歷前兩年的膽戰心驚了。
我連續考了兩年,可以說,在過去的那段時間里,考研成為了我生活中唯一的事情。沒有工作,埋頭復習,也幾乎沒有任何社交,每天都是市圖書館和家里兩點一線,除了復習還是復習。
但現實卻并沒有給我滿意的回饋,兩年都差了那么一點點考上。如果說第一年失敗的時候,我還有再戰的勇氣,到第二年再沒考上的時候,我已經不知道應該何去何從了。我是不是根本就是個沒用的人?我是不是太失敗了?都堅持了兩年了,是不是應該再試一次?可是要是還是失敗了怎么辦?
就是在那個時候,我發小從外地回來,正好來家里看我。他和我不一樣,當時高考沒考好,讀了兩年大學就輟學出去工作了,而到如今,雖不說大富大貴,但也是小有成就。他看到我這個頹靡的樣子簡直驚呆了,和我聊了很久。
我只記得一句,你為什么一定要和讀書死磕,考不上又不代表什么,還有那么多路,你為什么不試試換一條。
一語驚醒,也是在那一刻,我好像可以坦然面對自己在考研這件事上的失敗了。其實我從來也沒有想明白過考研到底是為了什么,可能是暫時還不知道做什么工作,也可能是覺得“應該”有一個碩士的學位,又或許,只是自己和自己在較勁。
失敗了就失敗了,在這條路上的失敗,或許只是為了告訴我這不是一條適合我的路,如果我一直不肯面對和調整,除了把南墻撞破了接著撞,估計也沒什么好結果。
人生的路有很多種,執著可能只會耽誤更久,承認失敗不一定是妥協,也可能是更好的自我覺察,學會放棄才有機會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路。
“好看也許是加分項,但一定不是個人價值的決定因素”
我從小到大都覺得自己很難看,不是客套話,是真的丑。
聽我媽媽說,我出生的時候因為黃疸沒退,被照了很長時間的紫外線,所以從小就黑乎乎的。再加上我牙齒齙,顴骨比較高(呃,你們腦補一下吧),反正別人最多就叫長得普通,而我是難看,所以一直都很自卑。
而且到中學時代我還發了青春痘,那個時候大家對外表也開始有了越來越多的重視,我的自卑就更深了,在學校走路都是埋著走不敢見人。后來到大學,大家都開始化妝打扮,那時候我不太會,加上手殘,看著鏡子里自己被化妝品堆著的臉,真實感覺又諷刺又好笑。
我原以為我會一輩子都是這樣討厭自己的長相,直到有一天我發覺,它對于我而言,似乎也沒那么重要了。
大四的時候所有人都投入了熱火朝天的校招,幾百個甚至上千個學生擠破頭為了那寥寥無幾的錄取名額,對于那種大家都在爭搶的公司和崗位,我幾乎是沒抱什么希望的,比我優秀,比我好看的人多太多了。
我是抱著陪跑的心態參加的,就當積累經驗了。沒想到網申和筆試還蠻順的,但一到面試,和其他人站到一起,我就又有了深切的自卑感,恨不得找個地方鉆進去。我幾乎是全程低著頭做完了自己的展示部分和小組討論,心想哎完蛋了,他們應該看不上我了吧。
而事實就像電視劇一樣反轉,最后收到offer的人竟然是我。那個瞬間我自己都不敢相信,而且還是面試第一的成績被錄用。
也就是那一刻我才明白,長相不過是從小到大,我自己施加在內心的一道高墻,可能別人從未用過它來評判我,但卻成為了我否認自己的習慣。
一個人的價值,有太多更為重要的判斷與衡量,外貌也許可以加分,但它從來就不能決定我的未來。
作者說:
在我們慣常的認知里,缺點應該被克服,每個人都在追求更好的生活,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沒有錯,只是大家常常忘記了,這一切的伊始,應該是透徹的自我覺察與清醒的現實接納。
面對真實的自我,并不是說我們對自己和生活束手無策,并不意味著對自身的局限放棄,對客觀事實的全盤妥協。事實上,這是我們實際做出改變的起點。
只有當我們面對了這份真實之后,才能在此基礎上做出調整,選擇那條真正適合自己的道路。所以說,面對真實的自我,恰恰是我們從人生的迷途,回歸到自身初心的重要契機。
而這世界上,有太多關于你我的假象,予以我們安慰和逃避。尼采在《瘋狂的意義》中曾提到,他人的目光和評價,現實的道德枷鎖,倫常綁架,都會讓我們將真實的自我困束在牢籠里,我們在苦痛中作樂欺瞞自己,在懶惰中隨波逐流,尋找消亡的歸屬。只有當你敢于面對真實的那一刻,才開啟了人生中所有的創造性,才能釋放出那被遮掩的光芒。
其實很多時候,你其實是知道你自己的。只是通向它的那條路有些波折,觸碰它的行為有些不確定的風險,所以你習慣性的后退,躲避在自我構筑的幻象之中。你以為安全可靠,卻因此混沌一生,心無所持。
2020年在即,從前總是滿心期待的暢想未來。而這一次,我想要停下來,想要仔細回溯,深入探尋,開始學會面對真實的自己。
以上。
正文部分到此結束。
敢于發現真實自我是人們傾盡一生需要探索的使命,通過對真實自我的探索,我們能走出迷途,回歸初心。而“敢于真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王菲:面對音樂,王菲把要說的內容全放在歌聲里,用心唱好每一首歌:在120分鐘的演唱會中,除了唱歌,與觀眾的互動就只有一句“謝謝”;在人生態度上,當這個時代談論著各種人設時,王菲堅持著從不做秀的真實:不參加奪眼球的活動,在大花小花哄搶C位的紅毯上,你從來看不到她的身影……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九型人格分析:你是幾號人物?
下一篇:學會這12招,足夠你應對各種催婚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