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自律不等于自虐
謝老師2023-03-13 13:02【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想要自己變得更加的優秀自律是非常重要的,給自己定下來的目標如果不能夠完成那么想要成功是不可能的,只有自律的人,能夠堅持出的人才能夠獲得最后的勝利呢
想要自己變得更加的優秀自律是非常重要的,給自己定下來的目標如果不能夠完成那么想要成功是不可能的,只有自律的人,能夠堅持出的人才能夠獲得最后的勝利呢!但是很多說自律其實就是自虐,強迫自己去做一些事情,這回讓我們的人生很被動,但其實,自律不等于自虐!
自律并不是一味地自虐,一味地否定自己,而是需要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讓身體和心理有一個接受和適應的過程。你要始終不離不棄地站在自己身邊,陪伴自己的每一步成長,在自律的路上,只有你才能成就你。
我們看了太多太多同齡人的勵志故事,諸如上大學時天天早起占座去圖書館,備考時每天雷打不動做題八個小時,上班后憑勤奮三個月做到部門業績Top1……
這讓我們一再意識到:不會管理時間的人不配談生活,不自律的人終將一事無成。
從什么時候開始,“自律”成為了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
我們所有的美好生活只有一個前提:自律。
可是,大部分自律過的人都知道,自律有多難。
在滿腔雞血的激勵下,堅持看了一本書,吃了兩頓營養餐,跑了三天步,去了四趟健身房,好了,就此打住,很多人就會開始問:為什么要這么虐自己?
于是發現,還是朝九晚五、夜宵追劇、躺著打游戲的生活更爽。
為什么別人能夠自律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人們對于事物的歸因往往分為內因和外因。
信奉內因決定因素的人,往往更相信自我意志的力量,相信自己有改變命運的能力和可能。這樣的人在生活里也更容易以自律的態度處事,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付出一定會有意義。
而信奉外因決定論的人,會更加突出和強化外界因素的影響,這會讓他們潛意識認為自己的努力無甚作用,也更容易把事物的責任歸咎于外界和他人。
我關注過一些講職場問題的專家,她們有時候會發一些讀者的來信。有意思的是,這些信件里大多人都在抱怨領導苛刻,同事奸猾,晉升無望,卻避而不談自己的問題。
但事實上,通過那些信件的闡述,能明顯看出當事人自己在性格、能力、心態各方面其實也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婦女心理咨詢。
所以,如果你看不到自己對于事物的決定性影響,覺得自己努不努力都無法改變事實,那你也很難真正對自己下狠手,只能徘徊在間接性自虐的狀態里。
消極的心理暗示
我總是聽到太多人習慣性說出:這件事我肯定做不到,我一定堅持不下去,我天生不是做這件事的料。
記得去年我們一幫朋友報名英語學習的課程,需要每天打卡才能最終領到實體書。活動開始沒幾天,有個姑娘便天天在我們耳邊念叨:完了完了,我這個記性遲早有一天會漏掉打卡。
果然,沒過多久她確實不再打卡,并且理所應當地對我們說:看,我就說我堅持不下去。
然而,當我們做一件事,如果總是抱著這種自我貶低的喪氣態度,其實很容易成為一種自證,潛意識里為了驗證對自己的評判而成為自己以為的那種樣子。
很多時候,你不是沒有能力做到這件事,而是你自己內心壓根不相信自己能夠做到。
其實自律就是一種滿足
很多人提到自律,無論主觀上是否愿意去做,還是會下意識覺得這是一件痛苦的事。早起、看書、運動、節食,每一件都痛苦。
人的本性都是趨于安樂的,誰都喜歡享受,活得輕松快樂。當你逼著自己去做違背人性的事,就會本能的心生排斥和抗拒。
因為內心不接納這件事及其帶來的痛苦,所以堅持太難。
但事實上,自律其實并不僅僅是讓你一味壓抑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而是讓你延遲當下的滿足感,更長遠地看自己的愿望和目標。
比如,三個月后的好身材,半年后的閱讀量,一年后的健康身體,這些都是你延遲的幸福,在自律之前,先想想自律帶給你的痛苦和幸福哪個更大。
延遲的滿足感,能讓你更加主動的承受那些看似痛苦的事,這就是持續性自律帶來的快樂。
有一種自律,叫力所能及
有時候,我們很喜歡給自己畫一個大大的餅,恨不得一步到位一口吃成胖子。但理想越美好,實現的過程也越艱難,很多人就在這個過程中耐性耗盡,怠惰放棄。
所以,如果想要養成長期自律的習慣,首先,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看書,先每天翻三十頁書,一周至少可以看完一本書。
跑步,先每天慢跑三公里,再慢慢循序漸進,累積疊加。
每天的看得見的進步,一天天變得越來越好,才是自律真正的意義。
很贊哦! (人閱讀)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