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好好說話到底有多重要
謝老師2023-09-14 19:43【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師解讀:盡管我們還沒有完整統計過怡禾讀者的年齡分布,但是大多數讀者都處于“上有老下有小,中間還有個相好”的人生階段。這就意味著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面,一個
盡管我們還沒有完整統計過怡禾讀者的年齡分布,但是大多數讀者都處于“上有老下有小,中間還有個相好”的人生階段。這就意味著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面,一個人往往要面對三個年齡層的人去溝通。
溝通是維系和改善家人關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環。由于家人之間的親密關系,彼此之間的期望值也會比較高,以及受到一些家庭文化、社會價值觀的影響,往往使我們在溝通時,無法將對家人的愛和善意適當地表達出來,有時甚至落入挑毛病、發牢騷、仇視的惡性互動循環中。
無論是親子溝通、夫妻溝通還是與父母的溝通,都會存在一個發起對話的人,然后才進入談話的模式。
但是大部分人的溝通比較像“示威”或“說教”,甚至還存在一些“譏諷”,就像球場上的裁判,道路上的交規,老板追求的業績……這些都是命令和要求,而不是溝通。
常見的溝通困境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大部分是透過非語言的方式,如身體距離、眼神的交流等來傳達心理咨詢資格證。
在家庭中常出現的溝通問題是:溝通時彼此眼神的交流很少、臉部缺乏表情、聲音很平淡,或是語言和非語言的訊息不一致等。
以下就是一些常見的例子:
丈夫生日,妻子開車去為丈夫買了一個蛋糕,但把車刮了。丈夫心里雖然感謝,但嘴里卻不忘提車被刮的事情,而且取笑妻子車技不好。
兒子考試拿了高分,回到家以后反復觀摩自己的試卷,顯得非常高興。爸爸卻在一邊說:“考得好就沒有必要看來看去,要多看那些自己沒考好的。”
上面這兩個例子都凸顯了一個問題,就是某些家人總喜歡在關系中凸顯自己的“優勢感”——無論是在技能上、地位上、經驗上,似乎都覺得自己“勝人一籌”。
其實溝通中常見的雷區遠遠不止這一個,還包括了下面這些情形:
1. 指揮
在家庭事務中,免不了會存在一些比較急迫的情況。這時強勢的一方會不由自主扮演起司令官的角色,指揮家人去完成一些事情,但不給予解釋或聆聽。
例如:“讓你快去就快去,啰嗦什么?”
2. 威脅
“你再說一遍?!”這句話我想幾乎每個人都聽到過,那一刻肯定有一種烏云壓城的感覺。
以警告威脅的語氣傳達自己的不滿,同樣也會失去對方的耐心。
3. 羞辱
家人的表現不符合自己期望時,一些人會用比較惡劣的語氣來表達自己的失望。輕則嘲笑“笨手笨腳”,重則譏諷“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最嚴重的還包括指桑罵槐。
例如:“和你爸一樣,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4. 審問
當自己預設了一些事情的發生,又好像捕捉到一些蛛絲馬跡后,某些比較焦慮的家庭成員就會展開“審問”攻勢。
例如:“你晚上和誰出去了?出去干什么?”,“你別裝了,我早就看穿了!”……
5. 拒絕
當發現事情無法解決,或者家人沒有履行好之前的承諾,某些人難免會拿出最消極的溝通模式:“行了,以后你的事我不管了”,“不要說了,我不想聽你再說。”
6. 標榜
這種溝通模式常見于親子溝通(有時也存在于全職媽媽和丈夫的溝通中)。強勢的一方往往會用自己的人生閱歷、經濟實力來打壓另一方。
例如:“我賺錢是為了什么?還不是為了這個家?”,“我懂的不比你多嗎?”
究竟該怎么“說話”
看完上面這些話,再把自己和家人套進這些角色中,是不是瞬間覺得彼此都面目可憎、不可理喻?溝通真的這么難嗎?
當然,我們也很期望存在所謂的“一招鮮”,能將一個無序的、對立的、困難的,緊張的或敵對的家庭環境變成一個有效溝通和善意的天堂。
但是,就像上文說的,溝通總是由一方先發起。如果我們不努力讓自己先成為一個坦誠、開明、細致的溝通者,同樣我們也無法要求家人成為這樣的人。
1)自我覺察
傳達信息,總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從內心無話,到心中有話;從嘴邊無話,到出口成章(傷)。信息的積累和表達總需要一個過程。而這些過程的前半段往往被人忽略了——就是當信息存在于內心或嘴邊的時候。
所以,「感受到自己的感受」是很重要的一步。清楚自己想到什么、聽到什么、看到什么、理解了什么、焦慮什么……
例如:正在變快的心跳、呼吸的急促、心里的顧慮和擔憂、對現實的無力、自卑感、憤怒感等等。
這種“覺知力”能夠讓一個人在用過激或錯誤的方式進行溝通之前,把自己的心境和思維做一個復盤,并重新定義溝通的策略。
2)勇于傾聽
很多人對傾聽有個誤區,那就是認為傾聽是一種“被動行為”,但實際上,傾聽是一種非常有力量的對話行為。
我們不需要先去學習怎么樣傾聽,只需要設想一下,自己在喋喋不休地表達,這時對面坐著兩個人,一個總是打斷話題,時不時冷嘲熱諷。
而另一個則面帶微笑,身體前傾,并偶然點頭表示回應。哪位更能夠使你用更理性、更冷靜、更合作的態度去對話呢?
有效的傾聽是一種關懷、了解和接納對方的態度,并能夠讓對方也努力維系這段對話關系的有效措施。
3)接納異見
這一點看起來有些老生常談,也許有的讀者會想:不就是要告訴我們,要接納彼此的差異,放下主觀成見嘛。
話雖如此,可是在實踐時往往容易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很多人會“站在主觀立場上,去放下成見”。例如:“哎,我是男的,算了懶得計較了。”
換位思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角色化思考”往往會顯得更加生動而有效。所謂角色化思考,就是把自己直接放入對方的角色,讓自己來“扮演”對方。
例如,孩子不想上學,坐在地上不肯起。這時我們也可以坐在地上,像一個寶寶一樣去思考和交流,并同時設想出更多的方案,比如“我”要給小朋友帶一個禮物,或者帶新奇的零食到學校等等。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把問題解決了。
4)從“心”溝通
溝通時,很重要的一個思維點就是:你是關心對方的行為,還是關心對方的“心”?
以下用一些具體例子來解釋:
模擬情境:孩子說謊或頂嘴。關心行為:怎么敢說謊?多罵他幾頓看他還敢不敢說?!關心內心:他在害怕什么?他擔心被父母罵嗎?
模擬情境:孩子經常說臟話,或者不禮貌的話。關心行為:再說臟話就把你送到派出所!用針把你的嘴縫起來!關心內心:我們換個詞好不好?比如不說“吃屎”,而說“吃毛毛蟲”;我們換個說法好不好?比如不說“你給我閉嘴”,而說“我知道自己該怎么做。”
模擬情境:老公總是玩游戲不管孩子。關心行為:你娶游戲算了,娶我干嘛?或者把網斷了。關心內心:老公在游戲中獲得了什么現實中無法獲得的樂趣?我們倆在現實中能夠找到/規劃什么更有意思的活動嗎?
“溝”就是渠道,讓彼此擁有表述自己意見的權利,建立對話的空間;“通”就是目的,讓彼此的意見相融,連通彼此的內心世界。
溝通有這么復雜嗎?其實并不,從第一步做起,從每一天做起。
很贊哦! (人閱讀)
下一篇:帶你認識衰老性自我疏離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