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破窗效應與馬太效應
謝老師2022-11-06 09:39【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師解讀:越來越多的人會對心理學感興趣,其實我們身邊就有非常多的有關心理學的效應,只不過你可能不知道這些效應叫什么。一般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有破窗效應與馬太效應
越來越多的人會對心理學感興趣,其實我們身邊就有非常多的有關心理學的效應,只不過你可能不知道這些效應叫什么。一般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有破窗效應與馬太效應,并且這兩種效應在社會中也是比較常見的模型呢,你對這兩種心理效應有了解嗎?
破窗效應
1969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進行了一項實驗:
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托的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輛,他把車牌摘掉,把頂棚打開,結果當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爾托的那一輛,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后來,辛巴杜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呢,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
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繁榮。
我們日常生活中也經常有這種“破窗效應”:一面墻上如果出現一些涂鴉沒有清洗掉,很快墻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而在一個很干凈的地方,人們會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人們就會毫不猶豫地隨地亂扔垃圾,絲毫不覺得羞愧。這就是“破窗效應”的表現。
在管理實踐中,管理者必須高度警覺那些看起來是個別的、輕微的,但觸犯了公司核心價值的“小的過錯”,并堅持嚴格依法管理。“千里之堤,潰于蟻穴”。不及時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戶,就可能會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失。
馬太效應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首次用“馬太效應”來描述這種社會心理現象。“對已有相當聲譽的科學家做出的貢獻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于那些還沒有出名的科學家則不肯承認他們的成績。”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馬太效應” 是個既有消極作用又有積極作用的社會心理現象。其消極作用是:名人與未出名者干出同樣的成績,前者往往上級表揚,記者采訪,求教者和訪問者接踵而至,各種桂冠也一頂接一頂地飄來,結果往往使其中一些人因沒有清醒的自我認識和沒有理智態度而居功自傲,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跟頭:而后者則無人問津,甚至還會遭受非難和妒忌。其積極作用是:其一,可以防止社會過早地承認那些還不成熟的成果或過早地接受貌似正確的成果:其二,“馬太效應”所產生的“榮譽追加”和“榮譽終身”等現象,對無名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無名者去奮斗,而這種奮斗又必須有明顯超越名人過去的成果才能獲得向往的榮譽。
“馬太效應”在社會中廣泛存在。尤其是經濟領域內廣泛存在的一個現象:強者恒強,弱者恒弱,或者說,贏家通吃。以經濟領域為例,國際上關于地區之間發展趨勢主要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觀點:
社會貧富差距,也會產生“馬太效應”。在股市樓市狂潮中,最賺的總是莊家,最賠的總是散戶。于是,不加以調節,普通大眾的金錢,就會通過這種形態聚集到少數人群手中,進一步加劇貧富分化。另外,由于富者通常會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發展機會,而窮者則會由于經濟原因,比富者更乏發展機遇,這也會導致富者越富,窮者越窮的“馬太效應”。 對政府而言,如何在經濟發展中避免貧富差距越拉越大的馬太效應,是一個很重要的政治課題。 此外,在科學、學術研究中也存在“馬太效應”,研究成果越多的人往往越有名,越有名的人成果越多,最后就產生了學術權威三級心理咨詢師成績查詢。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為什么有人選擇網貸進行直播?
下一篇:想走捷徑有錯嗎?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