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如何避免孩子成為心理孤兒呢
謝老師2022-08-06 02:30【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師解讀:“孤兒”這個詞大家都懂是什么意思,那么你聽說過“心理孤兒”這個詞嗎?什么是心理孤兒相信通過字面大概的意思大家也是都能夠理解吧,那么你知道是什么原因
“孤兒”這個詞大家都懂是什么意思,那么你聽說過“心理孤兒”這個詞嗎?什么是心理孤兒相信通過字面大概的意思大家也是都能夠理解吧,那么你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一些孩子的“心理孤兒”嗎?父母更是需要對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培養,如何避免孩子成為心理孤兒呢?
心理孤兒是怎么造成的?
所謂“心理孤兒”是指學齡階段的兒童、青少年在心理上自我封閉、游離集體氛圍,怯于交往、難于融入社會生活的特征。“心理孤兒”實際是一種心理不健全的現象。
孤兒,往往喪失了生命中最親密的關系,但造成損害的不僅僅是家庭客觀形態的完備與否,更重要的是親密情感聯系的缺乏。心理孤兒和實際孤兒具有同樣的孤獨和痛苦,有時候還可能更甚。
什么原因造成了孩子的心理孤兒
(1)父母忙碌被忽視的
現代社會給了人們更豐富的資源和更多樣的選擇,但個人奮斗要付出的代價以及育兒成本也似乎直線上升。于是,很多新的家庭問題和育兒誤區開始受到關注。
有的父母——在傳統觀念之下,特別是爸爸——總覺得自己肩負著養家糊口的重任,所以經常會奔波在外或是忙于應酬,他們可能長期和孩子身處異地或者早出晚歸雖在同一屋檐下但也難得碰面更無暇相處,“留守兒童”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是自然的,而自然的依戀關系需要在交往中發展,特別是在生命的早期,孩子難以去理解很多道理,感受和體驗便是他們的全部——“一家人在一起”,這是所有孩子心中最大的喜樂。
當然,簡單地讓所有的父母都天天陪孩子吃飯、經常和孩子游戲,不盡現實也并非必要,關鍵父母要意識到“親子之愛無以替代”,因此,在出門在外或給錢回家的同時,別忘記以各種方式和孩子問候一聲、溝通一下。讓孩子知道自己對他的牽掛和永遠的愛,也聽聽孩子的心里話,相信這一定會帶給彼此溫暖和感動。
客觀限制造成的“見少離多”也是很多父母心中的痛,有些父母出于補償,會最大限度地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造成孩子無休止的要求但卻永遠都難以得到滿足,實際上,內心中情感的空洞是難以用任何的物質化的東西填補的。
與此類似的,還有些父母,覺得養了孩子就應該給他最好的,而這個最好往往有一些外在的衡量標準,如穿名牌衣服、玩高檔玩具、上優質學校等等,甚至有些父母會把孩子徹底“外包”,飲食起居、教育游戲都有專職機構專人負責——因為他們更專業!我們不否認這些高品質服務可以給孩子帶來的助益,但是,如果由此而認為父母只要掙錢就是了,造成親情缺位,那就是舍本逐末了。養育孩子不是制造機器,所以,情感的關照高于一切心理咨詢師考試改革。
(2)父母爭斗被傷害的
還有些孩子,不幸處于父母矛盾的漩渦中。就像曾經有無數的原因促成一對夫妻結合一樣,或許某一天,也有許多理由讓他們難以共處。而若他們已為人父母,孩子就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雖然很多研究指出,父母離異帶給孩子的創傷是巨大的,但人們也越來越意識到,真正對孩子成長有重大影響的,不是父母的婚姻結構是否完整,而是家庭情緒的結構是否完整;父母離婚時的處理方式,遠比離婚的時間點對孩子產生的影響來得大。
父母在產生矛盾或決定分手時,于孩子,通常會有些不當的做法,如爭奪孩子、剝奪另一方和孩子相處的權利、還有灌輸怨恨,而且是以“愛”的名義——是“為給孩子更好的”,但其實質卻往往是以孩子為工具攻擊和傷害對方,泄一己之私憤,忽略了孩子的需求、孩子的感受和孩子的權利,忽略了夫妻相惡可能給孩子帶來的即刻和長遠的心理陰影。
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那兩個人就是他最親的人,無論其高低貴賤;與父母關系的性質是他以后與人交往特別是發展親密關系的基礎;父母間關系的處理方式也是他對人關系的榜樣。因此,父母的分合并非關鍵,重要的在于讓孩子感覺到:“他們永遠是我的父母!”
如何避免孩子成為心理孤兒呢?
(1)“養”“育”并重,身心結合。
孩子的生活要照顧好,孩子的心理需求更是不可忽視,父母是孩子最親近最信賴的人,父母要注意抽出時間來多和孩子溝通,聽取孩子的意見和建議,和孩子一起聊天,游戲,出行,在潛移默化中把愛傳輸給孩子,在身體力行中影響孩子,潤物于無聲。
(2)讓孩子參與家庭的部分決策,樹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責任感,讓孩子體會成功的快樂,家庭和諧,人人有責,讓孩子在家長的指導和帶領下參與簡單的日常勞動,即鍛煉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動手能力,又增長了孩子的生活常識和知識,更是在工作中增進了親子溝通,融洽了親子關系。
(3)鼓勵孩子大膽與同齡伙伴交往,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玩伴也多來自同學和鄰居,交往的范圍十分狹窄,家長不妨鼓勵孩子大膽的結交其他的同齡伙伴,在擁有幾個較固定的伙伴的基礎上,擴大交際的范圍,比如到圖書館,外出時遇見的同齡人,鄰班的同學,朋友同事的孩子,……
(4)交給孩子基本的安全常識,但不要過度保護,刻意夸大潛在的危險,有的父母對付孩子不聽話的辦法往往采用恐嚇的辦法,“不聽話,就讓老拐子把你背走,”‘不能亂跑,有壞人’……這樣都會讓孩子形成恐懼心理,對環境充滿警惕,時刻緊張,害怕又期待壞人的出現。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物極必反過猶不及快樂也是一樣的
下一篇:自我懷疑的根源是什么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