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如何應對婆媳沖突?
謝老師2022-05-04 17:22【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室:在王力和李芳的個案中,我們沒有提到婆婆的角色,在孩子6個月以后,李芳要上班,王力的工作也很忙,所以他們請婆婆來幫忙照顧孩子。原來王力跟李芳的沖突主
在王力和李芳的個案中,我們沒有提到婆婆的角色,在孩子6個月以后,李芳要上班,王力的工作也很忙,所以他們請婆婆來幫忙照顧孩子。原來王力跟李芳的沖突主要是紙尿褲的品牌問題,李芳要給孩子買最好的紙尿褲,這樣對身體健康更有保障;王力說買什么牌子的都可以,樓下超市的紙尿褲質量也有保障。現在婆婆來了,王力回家的次數減少,他遠離了戰場。
婆婆不再關注紙尿褲品牌的問題了,而是直接告訴媳婦紙尿褲對孩子不好,尿布對身體有好處,等他大一點會爬的時候,尿布也不需要用了,穿開襠褲就可以,還能教孩子定時排便。這樣的行為激起李芳更強烈的反感。
最初的一個星期里,李芳克制忍耐。一個星期后,李芳忍耐不住,她藏起了婆婆準備的舊布,婆婆急得到處轉。婆婆問李芳,李芳說不知道,兩人爭吵了起來。李芳覺得理虧,說:“孩子慢慢大了,怎么可能讓他光著屁股呢?而且你累了還要讓我洗尿布,我哪有時間洗尿布呢?”
二人的沖突升級,最后王力從公司的會議上被叫回來評理。婆婆說:“紙尿褲不僅貴,而且對身體健康沒好處,孩子排便能力下降,對發育不好。”李芳認為婆婆根本不懂現代育兒,發達國家都是用紙尿褲的,經常讓孩子光屁股,會讓他的人格發展有陰影。尿布問題使得婆媳沖突升級,李芳一氣之下離家出走,王力把李芳找回家之后把她批評了一通,認為她不應該甩手就走。可是李芳說自己實在無法應對婆婆的強詞奪理。
這個案例是由一片尿布引發的持久的婆媳大戰,甚至到孩子10歲的時候,婆婆和媳婦還處于僵持的狀態。我們要怎么理解這種狀況?在家庭咨詢中用什么思路來跟這樣的家庭一起工作呢?
01、把婆婆當作外國人
婆婆住進自己家之后,兒媳從態度上要很熱情,我們的文化很鼓勵叫媽媽,而不是叫婆婆或者張女士、李女士。在西方的文化里,他們可能直接稱呼婆婆的名字。但是請一定要注意,當你叫這個人媽媽的時候,不能真的把她當成自己的媽媽。
當婆婆剛搬到自己家里來的時候,除了日常交流上表達熱情之外,問婆婆話時,可以用這樣一些句型來跟婆婆交流:“媽媽,我想問一下,你們那里有什么風俗,比如過春節的時候,哪一天要開始打掃房屋?買年貨是去哪里買?會去誰家走親戚?”這樣就可以了解婆婆老家的地域文化。
第二個可以問的是:“咱們張家有什么樣的習慣呢?在家族里,男人有哪些必須完成的事?妻子在家里要做些什么?”這句話指向的就是家族文化。
第三個可以問的是:“你們在家里什么時候起床?起床之后干什么?周末做什么?平時的晚上做什么?”這些指向的是婆婆家庭里主要的生活習慣和模式。
這其實是有難度的,也就是說有很多人對自己的地域文化、家族文化、家庭文化沒有清晰的認識,比如你問她喜歡吃什么,她會說隨便吃什么都可以。但是如果你隨便做了一些菜,她可能會非常驚訝,也許在一個月甚至半年之后,她都會跟鄰居或兒子說:“我實在不明白為什么她會在菜里面放那么多辣椒。”
她實際上愿意做一個很隨意的人,也許在她自己的家里,她也的確是隨意的,這頓吃白菜還是蘿卜確實很隨便。但是遇到一個來自不同文化的人,這個人喜歡在菜里加很多辣椒,這個她就不能接受了。但是這件事,她以前沒有意識到,因為在她的觀念里,人們不會在菜里面放很多辣椒,她根本不覺得她是在挑剔辣椒,甚至會覺得自己是一個隨意的人。
那么,媳婦要不斷詢問對方的文化是怎樣的,還需要在最初的生活階段里仔細觀察。即便婆婆說隨便吃什么都行,一點都不挑,當婆婆第一個星期在家里吃飯的時候,媳婦還是需要觀察婆婆哪個菜吃得多一點,哪個少一點,仔細觀察個人文化或者家庭文化對她的影響,而不是僅僅相信婆婆說的隨便吃什么都行。
02、給婆婆獨立的空間
除了要把婆婆當成外國人之外,還要給她獨立的空間。如果婆婆或者公公來到有孩子的家庭里,要給她(他)安排一個獨立的空間。如果條件沒那么好,也盡量安排封閉的空間。在這個獨立的空間里,最好還要有婆婆熟悉的東西,比如說她自己帶來的一幅畫、一床被子、一個枕頭或枕套等心理咨詢師三級真題。
有的兒媳為了體現熱情,會把房間重新裝飾一遍。這個用意是好的,但是沒有特別用心去體會年紀大的人來到新環境的陌生感。當身處陌生環境的時候,人就容易緊張,容易處在系統一的焦慮緊張狀態。從自己原來的家庭環境進入新的家庭環境,哪怕是到兒子的家里,老人也都會出現應激狀態,何況現在自己來到了兒子跟一個新人生活的家庭里。對于婆婆來講,即便這個兒媳叫自己媽,她仍然是從不同的文化當中來的,所以物理空間與人的雙重陌生感使得婆婆處于應激狀態,表現出緊張、焦慮、僵化和適應性差等狀態,因此會產生很多有敵意的自我保護行為。
怎樣才能讓婆婆更好地適應這個環境,降低彼此發生沖突的可能性?一個關鍵的部分是幫助婆婆從系統一更快地進入系統二。我們可以從衣、食、住、行四個方面來考慮。
在穿衣方面,有時候兒媳會買很多新衣服給婆婆,這個想法是好的,但急于讓婆婆把舊的衣服扔掉全部換上新的,會給她帶來焦慮,使她的熟悉感減少,陌生印記感增加。在飲食方面,為了讓婆婆能夠盡快地適應新生活,兒媳可以為她做熟悉口味的飯菜。在住方面,這里指的是睡眠,我們常常用自己理解的方式來招待客人,但是婆婆到底在什么樣的床上睡覺更舒服,只有她自己知道。在婆婆來之前,兒媳可以讓丈夫先了解婆婆習慣睡在怎樣的環境里,在為她準備房間的時候,盡量跟她原來的生活接近。在行方面,很多人為了表孝心會帶婆婆去旅行,這其中的一個副作用就是婆婆對去新奇的地方仍然是充滿焦慮的。我們可以在生活穩定一段時間之后,再帶其一起出去旅行,否則剛剛轉換了環境就不斷出去見新事物,婆婆會更加焦慮。
幫助婆婆從系統一進入系統二,是為了幫助她更好地進入小夫妻的生活。其實,婆婆是希望自己能夠幫到小夫妻,而不是給小夫妻添麻煩的。但是從客觀上來說,如果婆婆處在系統一的應激狀態,就會變得非常僵化、缺乏彈性。即便是一個思想開放的人在這樣的環境里,也很容易維持在自己舊有的模式里,很難適應新環境,在這種狀態下更容易與人發生沖突。
03、主動提前明確規則
主動提前明確規則是很多人想不到的一點,也是很難做到的事。如果不主動提前明確規則的話,很容易事后積累矛盾,使得矛盾難以解決。
舉個例子,有些年輕夫妻為了讓孩子吃得健康,不允許在菜里面放醬油,然而很多老人會覺得醬油開胃。如果這條規則不明確說出來的話,雙方會暗自用自己的方式行事,進而導致潛在矛盾的發生。
案例里王力的媽媽就喜歡用醬油做菜,李芳覺得對孩子身體不好,但她為了避免傷害到婆婆,就沒有主動跟婆婆講。每當婆婆在菜里放了醬油之后,她都不會讓孩子吃這個菜,她覺得這樣是給婆婆面子,但實際上,婆婆很快覺察到自己做的一些菜,李芳不讓孩子吃。婆婆覺得李芳是在嫌棄自己,最后婆婆只能找兒子發泄情緒。所以我們要告訴婆婆自己的一些基本生活規則,并且用尊重的語氣表達出來。這不是婆婆的錯,而是各自文化的不同,婆婆吃醬油確實也并沒有出現身體上的問題,但是新的育兒理念追求更健康的飲食方法。當然李芳也沒有錯,她只是想要讓孩子更健康。
雙方都沒有錯,那么按誰的來呢?首先,我們要讓雙方明確彼此的差異。對于李芳來講,可以明確寫出自己希望婆婆遵守的一些規則,并且在跟婆婆相處的時候要反復提醒:炒菜的時候不能放醬油,或者是不吃隔夜菜。因為婆婆在系統一的狀態時,別人給她講一個規則,她不一定記得住。如果不斷地提醒她,就能夠幫助她認識在新的環境里需要遵守的規則。也許李芳會說:“這個難道還要說嗎?”是的,這個是需要說的。因為文化的差異、地域的差異、家族的差異、家庭的差異、個人的差異,使得我們在很多方面都會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做法。如果李芳不說,婆婆完全不知道她到底最看重的是哪些事情。
04、反復提醒
明確規則之后,我們要記得反復提醒,至少提醒四次。可以寫下來貼在冰箱上,然后在婆婆做事情的時候進行提醒。為什么是四次呢?中國有句成語叫“事不過三”,如果過了三,就代表達到了一定的強度。婆婆跟兒媳來自不同的文化,她對兒媳的文化要有一個新的學習過程。只有反復多次耐心提醒,婆婆才有可能記得這樣一個新規則,這跟我們學外語是一個道理。
05、不能要求一次改變過多
改變不能太多,要少于三條。如果超過三條,任務就太重了,如果希望婆婆適應兒媳的家庭文化,需要一次少一些規則,每次要很明確且不能超過三條。比如,婆婆炒菜本來是喜歡放醬油的,但是她知道兒媳不讓放醬油后,就會克制自己不去放;兒媳愿意讓孩子用紙尿褲,婆婆也會盡量不用尿布。
可是若除了這兩樣,還有十樣要去改變,她就會很抗拒,會處在一個非常糟糕的狀態里,覺得怎么做都不對,進而喪失信心。把在一個階段里最重要的前三條列出來,然后反復提醒、耐心提醒,并且用尊重的態度提醒,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當婆婆做不到的時候,給她充分的理解和時間,再反復提醒,才有可能促進婆婆改變。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心理學最新最有趣的小知識
下一篇:長期熬夜,身體會出現哪些變化?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