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是不是一頓火鍋就能解決情緒問題了?
謝老師2022-04-26 07:28【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師解讀:有沒有覺得一杯奶茶下去心情好了很多?是不是覺得吃完火鍋后煩惱少了一點?會不會認為沒有什么是一頓燒烤解決不了的?其實這些真的不是謊言。所有人類文化和
有沒有覺得一杯奶茶下去心情好了很多?
是不是覺得吃完火鍋后煩惱少了一點?
會不會認為沒有什么是一頓燒烤解決不了的?
其實這些真的不是謊言。所有人類文化和食物緊密關聯。是否還記得自己小時候,物質資源是稀缺的,每當自己的生日有一頓特別豐盛的飯菜,或者獲得爸爸媽媽獎勵吃蛋糕和冰淇淋時的那種幸福感?
人的一生中(尤其是在早期),會不斷被食物所攜帶或傳達的信息所影響,因此我們會把食物和幸福等同起來。當失意時,大家也會向食物去尋求安慰。而食物也從來不會讓人失望,從中也確實感覺到了幸福和美好——盡管可能是暫時的。
01、食物為什么與情緒有關聯
當我們反復接觸到一種刺激物時,人就會被這種刺激物所“馴化”。比如,當我們反復被告知有了食物可以感覺更好(刺激),我們就會相信,當吃蛋糕和餅干之類的東西時,確實會感覺更好(幸福)。
然而,大多數人在享受食物美好時,都忽略了另一種刺激,也就是食物背后的生活環境和人際關系,帶來的關心、關注、關愛。換句話說,我們可能把自己的反應(比如感覺更幸福)歸結于食物的刺激,而不是來自于環境的愛。
所以,真實的情況是,讓我們感到幸福的不是食物,而是他人向自己表達愛和關懷的記憶。也許這才是真正讓每個人感到幸福的原因。
當一個人處于焦慮或抑郁時,經常會不自覺地開始吃東西,這其實就是他試圖在尋求安慰。
因為在他心里面,把"飽腹"或"滿足",與幸福做了直接關聯,而食物確實能提供這種身體上的感受。
但是,他所尋求的真正心理上的舒適感,并不能在碳水化合物或脂肪中找到,而是要在歸屬感中找到,在與他人的聯系中找到,在創造和分享中找到。
02、越吃越快樂?其實是誤區
那么,從科學角度來說,吃什么食物能讓我們快樂呢?其實這要從使人快樂的一種化學物質開始說起。
“血清素”,也被稱為"快樂"神經傳導物。例如身體里面缺乏血清素,那么很可能就和你的抑郁情緒聯系在一起。
有許多著名的抗抑郁藥,如百憂解,專門針對提高血清素的水平。另外一種物質就是“色氨酸”,它是創造血清素的關鍵氨基酸(沒有它,血清素就無法產生)。它存在于一些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雞肉)中就業心理咨詢。
你誤解了蛋白質
從邏輯上講,我們應該盡可能多地吃含有高水平血清素和色氨酸的食物。不幸的是,事情可沒想象的那么簡單。
其實科學研究早已表明:“高蛋白食物實際上阻止了色氨酸進入大腦,從而根本沒法產生多少血清素。”
當我們飽餐一頓,感覺自己獲得了“蛋白質大滿足”時,色氨酸和其他20多種氨基酸同時充斥在血液中,形成一個自由競爭的局面,都在為進入大腦而戰。這時色氨酸其實失去了競爭優勢。只有少量的色氨酸能通過血腦屏障,很少的血清素被制造出來。
糖未必是你的朋友
聰明的讀者會說:“那甜食呢?”。說得很對,隨著碳水化合物就會進入血液,觸發胰島素的釋放,胰島素會把大部分氨基酸帶入身體組織中。但胰島素恰好會忽略色氨酸,將其留在血液中。隨著其他競爭性氨基酸的消失,色氨酸是唯一一個幾乎以暢通無阻姿態進入大腦的氨基酸。
可是,糖的出現往往就像干旱后的洪水,它的洶涌而至未必是件好事。有學者曾經用八倍劑量的糖和四倍劑量的色氨酸,對抑郁的小白鼠做了實驗。結果發現小白鼠的抑郁情況并沒有好轉。
其實不用列舉多么復雜的數據,仔細想想,如果我們在情緒低落的時候,不斷攝入巧克力,最初的反應當然會讓我們在吃巧克力的時候覺得很滿足。
但第二天,抑郁的情緒(或者根源)并沒有得到解決,這時就會需要更多的巧克力來填補我們的需求,這個惡性循環就會繼續下去。
03、食物可以幫助改善情緒嗎?
這里并不是要限制大家去吃甜食,本著讓舌尖滿足的態度,在適量、健康的情況下攝取,那絕對是無可厚非的。
不過如果真的想要通過甜食來改善自己抑郁的心情,那么結果也會是很令人失望的。然而,真的有所謂的“飲食療法”可以幫助改善情緒嗎?
澳大利亞麥考里大學的研究小組,在2019年對101個受試者進行了“食療對照測試”。被選中進行飲食模式改善的那些人,每天的飲食成分大致如下:
每天5次的蔬菜
每天2-3次的水果
每天3次的谷類麥片
每天3次蛋白質(瘦肉、豆腐、雞蛋、豆類)
每周3次魚肉
每天3茶匙堅果
每天2茶匙橄欖油
每天1茶匙姜黃粉
飲食改善組和普通組(不干預飲食習慣)的對照結果表明,堅持采取以上食物搭配3周以上的受試人員,其抑郁指數有了明顯的下降。
而且在測試完成后3個月的再次測試表明,他們的抑郁指數保持在穩定而又健康的的狀態。
還記得上文提到的色氨酸嗎?在2012年另一項臨床研究里面也表明,有不少食物本身就富含色氨酸和維生素B6,而這兩者對于血清素的產生都扮演著重要角色。
這些食物包括了:禽類、金槍魚、三文魚、蝦、牛肝、奶制品、扁豆、菠菜、胡蘿卜、糙米、葵花籽、小麥胚芽等等。
飲食與情緒的關聯其實是很辯證的一個話題。通過嚴格的飲食控制,達到對情緒的調整和優化,本身就是一件需要高度自律的事情。
而高度自律的人,通常也有著強大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價值感,對抗不良情緒的能力也相對強。相對應,留戀于奶茶和燒烤的朋友,也許獲得了一時的“口舌之快”——但這和大腦情緒的調整其實關聯性不大。
讀完這篇文章的你,在情緒不好時,愛吃些什么呢?
參考資料
Francis, H. M., Stevenson, R. J., Chambers, J. R., Gupta, D., Newey, B., & Lim, C. K. (2019). A brief diet intervention can reduce symptoms of depression in young adults–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PloS one, 14(10), e0222768.
Shabbir, F., Patel, A., Mattison, C., Bose, S., Krishnamohan, R., Sweeney, E., ... & Ngu, N. (2013). Effect of diet on serotonergic neurotransmission in depression. Neurochemistry international, 62(3), 324-329.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心理咨詢的誤區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