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為了雙襪子,買了雙新鞋…瘋狂買買買是鳥籠效應在作祟
謝老師2022-09-13 18:32【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師解讀:01每周學點心理學,見證成長力量,小U今天和大家來聊聊鳥籠效應。你是否經歷過這樣的場景:因為雙十一折扣沖動之下買了一件新
01
每周學點心理學,見證成長力量,小U今天和大家來聊聊“鳥籠效應”。
你是否經歷過這樣的場景:
——因為雙十一折扣沖動之下買了一件新外套,卻發現衣柜沒有衣服與之搭配,
轉頭忍痛又買下一件內搭,還順帶購置了一條新裙子,為了這件可能并非那么需要的外套,你花大價錢買了一整套新衣服!
——朋友送了一束鮮花,卻發現沒有花瓶來插上它,
為了這束花,你買了一個新花瓶,選了一張文藝范的桌布,配了一個香薰燈,看著房間角落里的詩意一隅,你甚至都有恨不得把這房子重新裝飾一遍,以便一直處于這等溫馨浪漫中。
生活中諸如此類的連鎖消費不再少數,為了一雙襪子,買一雙新鞋,因一包火鍋底料,入手一個電磁爐…….
因為一件物品,添置了一大堆與之相關的東西,而它們與生活本可能并不會產生什么緊密聯系,買下它們只是一時沖動后的盲目消費,熱情過后,這些物品面臨的就是被閑置或者丟棄的局面。
這樣的消費心理可以用心理學上著名的“鳥籠效應”解釋。人們會在偶然獲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礎上,自覺不自覺地繼續添加更多自己不需要的東西,這便是鳥籠效應的本質規律。
02
鳥籠效應又稱“鳥籠邏輯”,是人類難以擺脫的十大心理之一。
它的起源,便由于一個鳥籠。心理學家詹姆斯送了好友卡爾森一只精致的鳥籠,并和他打賭,一點也不想養鳥的他不久便會養上一只鳥。
卡爾森認定詹姆斯過于自信,他不想養鳥,因此自己妥妥的不會輸。這個如工藝品般的鳥籠擺在卡爾森家,精美異常卻是空蕩蕩,有點沒有發揮其價值的樣子,這自然會引起來訪者們的圍觀,在這種日復一日的熱情詢問和勸說中,卡爾森最終養了一只鳥。
這就是詹姆斯的鳥籠邏輯。
為何一點也不想養鳥的卡爾森最終還是養了,因為他被慣性思維打敗了。鳥籠就該用來養鳥的固定認知框柱了他的思維,讓他跳不出這個限制。帶著這種固定認知的旁人圍觀質疑他,形成心理壓力更使他喪失理智,
自身沒有跳出“鳥籠邏輯”,又沒法忽略他人帶著“鳥籠邏輯”給自己施壓,他最終做了自己不是很想做的事—養鳥。
03
由此再來看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因為不理智的行為,是不是也能看到些許端倪呢?你的潛意識里,是不是被“鳥籠思維”限制住了呢?如果嘗試跳出來,是不是能減少生活中很多不必要的繁瑣心理咨詢師視頻。
拿買衣服這件事來說,因為折扣才買下來的衣服,衣柜里沒有可以與之搭配的衣物,意味著它穿出去很困難!
如果這件衣服你真喜歡,那再買兩件搭配它,這錢花的值,因為你穿的開心;但如果你只是因為貪便宜而買它,對它喜歡程度一般,這已經說明衣服本身對你來言可有可無(觀望好久,原價99元你不為所動,折后89你立馬下單,你買的或許只是這件衣服被減去的10塊塊錢)你只是被“打折”二字深深吸引。
遇到這樣的情況,你需要跳出“新外套要配內搭而我沒有”這個鳥籠,也不要被“都買了不穿它就是浪費奢侈”的固有觀念所限制,你何不想想,這外套可能更適合你的朋友,或者你將其轉讓,你不一定要繼續買新衣服搭配去填這個坑。買了你估計還是不喜歡它,不過是增加經濟和空間負擔罷了,你原本可以用其他方式來實現它的價值。
04
隨著年紀的長大,生活就是在做減法的過程,這也是為什么現代人愈發推崇斷舍離。斷舍離的本質只關心自己與物品的關系,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從情感,空間,觀念等多維度上切割自己與非必需品的關系。
現如今太多的人被非理性的消費所控制,從空間上的擁擠到精神層面的焦慮,無非都是在不自知中在自己心里先掛上一只“鳥籠”,在不由自主地往籠子里放小鳥。
斷舍離中,消費觀念的重塑很重要,這其中關鍵一環就是需要突破鳥籠邏輯,打破慣性思維,購置物品時不再按照固有思路去思考問題。
買東西的時候多考慮自己對物品的需求度,就算哪天忍不住買了不怎么需要的東西,也應該學會更科學理智的處理它,以最大程度的減少浪費,而不是按以往的風格和思維行事。
簡化人與物品的關系,聽從內心真實的需求,減少不必要的,增加有效的,不被鳥籠邏輯所束縛,便能更自如的掌控人生。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沒有真正愛自己的幾種表現
下一篇:疑心病很重怎么辦?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