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為何極力討好卻沒有回報
謝老師2021-11-11 06:27【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師解讀:生活中會有討好型人格,努力的討好別人,想讓別人認同自己,并接納自己,這樣的人有一個問題就是為何極力討好卻沒有回報?好像我們有時也會忍不住的去想,他
生活中會有討好型人格,努力的討好別人,想讓別人認同自己,并接納自己,這樣的人有一個問題就是為何極力討好卻沒有回報?好像我們有時也會忍不住的去想,他們會不會喜歡自己,怎樣才能讓他們接納自己,愛討好的人,總是取悅身邊的人,無論什么事情請他幫忙,從來都不會被拒絕,甚至經常因為幫別人而耽誤自己,好像這種行為已經成為習慣,那么如何停止討好別人呢?
討好者長什么樣?心理學家Susan Newman指出,討好者活在別人對他們的期待中,不停的追逐著別人對他們的認可,為此他們愿意去做任何事。他們總是將他人的需要擺在自己之前,即使對方的要求不合理,也會硬著頭皮去滿足。
討好者通常會有以下特點:
不愿或不敢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
害怕自己會給別人添麻煩
隨波逐流、從眾、不表達自己的想法
可以敏感的察覺到別人的感受和需要
就算犧牲自己的時間或是感到很疲憊,也要去照顧、幫助別人
無法拒絕別人的請求
每個人都希望被需要,被愛,被接受,也都會時不時的做出一些討人喜歡的行為,但這并不意味著你就是一個討好者。討好者之所以會像上癮一樣不斷討好別人,其行為背后隱藏著一個最大的動機是:期望他所討好的對象,能夠給予他相應的回報。就是所謂的互惠原則:我對你這么好,你應該也會對我好。
討好者一般不會、或是不敢直接表達自己對別人的需求,他們用行動、付出、討好來暗示別人,期望別人對自己好,給予自己回報。這也是他們內心敏感的表現,他們能敏銳的察覺出別人的需求,因此他們也認為別人也都像他一樣,能夠察覺到他的需求。而抱有這樣期待的討好者們,注定是要失望的。
討好者也常常不愿表現出自己的負面情緒。因為他們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所以總是試圖保持愉快、樂觀、善良的正面形象,來維持自己的好人」。這些討好者看上去是最可靠的朋友,最貼心的愛人,最盡責的員工,似乎全世界都對他們很滿意,但惟獨,這些討好者冷落了自己。
為什么會變成一個討好者呢?
一、沒有感受到充分的無條件的愛
很多討好著的童年感受的是有條件的愛,只有當他們聽父母的話,才能得到相應的好處,如果他們做的不合格,父母便會生氣,不滿,當他們有違背父母要求時,就會受到更嚴厲的責備和懲罰,長久一來,為了能夠得到父母的愛,避免被拒絕或拋棄,很多孩子試圖變乖,而乖意味著按照父母的要求行事,他們壓抑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轉而去努力實現父母對她們明確提出的,或隱含的期望,漸漸地,他們就學會了通過迎合比人來獲得愛,同時也形成了錯誤信念,我是不可愛的,我不值得被人無條件的關愛。
二、需要得到別人的肯定
討好者往往內心是空虛的,他們渴求別人的關注和贊賞來填補內心的空虛,他們的情緒,安全感和自尊都基于別人的認可,討好者無法認可和欣賞自己,他們只能通過別人的正性評價來形成自認為良好的自我概念,只有當他們被別人接受,被需要,被贊賞的時候,討好者才會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心理咨詢師作用。
那么該如何停止討好呢:
首先我們要承認并了解自己正在討好,意識到自己正處于討好的模式中,是停止討好的第一步,嘗試列出自己曾在什么時候,以什么樣的方式討好別人,討好時自己的感受和結果又是怎樣的,這可以幫助討好者以后碰到相似情境時,給自己一個警示。
可以關注自身,設置邊界,試著去察覺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別人希望你怎樣,剛開始你就問自己想要什么,好像也不太好回答,那就從小事開始,嘗試著去做,一件自己一直想做,但又害怕別人不喜歡的事情,前提是這件事是你自己真正想做的。當別人提出不合理的請求時,討好者通常感覺自己不得不答應,但要知道,拒絕是每個人都擁有的權利,甚至當你說不得時候,也不用費心思找借口,試著陳述自己不想或者不喜歡這樣做。
因為,你自己的感受最重要,這并不是自私,討好別人而放棄自己的邊界,別人也不會因此而喜歡和尊重你,所以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擺在首位吧!
在安全的環境中進行自我確認,解決討好問題的核心是自我確認,這是一個逐漸認識到,并接受自己內心體驗,想法和情感的過程,討好者所缺乏的,正是看見真實自我的能力,心理咨詢會給他們提供一段安全,穩定的關系,在這種安全的環境中,咨詢師不會對來訪者提出要求,更不會離他而去,來訪者可以再次探索自己行為背后的原因,擺脫對于外界贊賞和認可的依賴,認識到自己作為獨立的個體也是值得被愛的。改變討好型人格,需要堅定地信念和持久的努力!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最好的發牢騷的方式
下一篇:你是真的餓了?還是情緒性饑餓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