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小官巨貪背后的心理學原因
謝老師2021-03-10 21:45【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反腐神劇《人民的名義》火了,如果你還沒看過它,還不知道李達康和GDP之間的關系,那你就算徹底out了!這《人民的名義》可真是老戲骨兒云集,高潮迭起,看著
反腐神劇《人民的名義》火了,如果你還沒看過它,還不知道李達康和GDP之間的關系,那你就算徹底out了!
這《人民的名義》可真是老戲骨兒云集,高潮迭起,看著他們飆戲,大家只有嘆為觀止的份兒。
就比如第一集中侯勇扮演的趙德漢處長吧,一開場就先聲奪人。外表清貧到寒酸,可沒想到他卻是個家里藏了2億現金的“巨腐小官”!
更神奇的是,貪了這么多,趙德漢卻一分錢都沒敢花,他把這些錢藏了一豪宅,每天去聞“錢味兒”。
等等,這和我們以為的“大腹便便”“酒池肉林”的貪官們不太一樣啊!到底他是什么心理呢?是什么造就了這種“非典型”貪官?
為什么要貪?——我窮怕了,我要補償
住在破舊的老樓里,吃著炸醬面,廚房的自來水管還在滴著水,下面用臉盆接著,一個堂堂的國家機關處長居然還在算計著那點水費。
可是,到了趙德漢不住的豪宅,卻是畫風一轉——密密匝匝一道不透風的鈔票墻,冰箱里的不是飯菜而是冷冰冰的現鈔。
除了錢,他什么都沒有,錢是他存在的全部意義。
面對鐵證的趙德漢癱軟了:“我們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窮怕了”。這句話說出了他的內心深處最痛的點。
貧窮可能已經給他帶來了永久性的傷害,他的整個童年與少年時期都處于一種對于生存的惶惶不安之中。由于早期經歷,趙德漢的心理和思維都停留在安全感缺乏的階段。
“錢等于溫飽等于安全”,所以,“有錢必拿”固著成了他一種特定的行為模式,用以彌補自己早年的缺失。而“錢”也成了他全部安全感的來源。
心理學理論認為,當人有了能力,會補償自己早年間的缺失。這種補償往往會 “用力過猛”形成一種“過度補償”。
比如,小時沒有買到的那個玩具會變成一個人永久的情結,長大后有能力的這個人可能會變成這類玩具的收藏家,不停搜集這類玩具心理咨詢師網。
“過度補償”這一點在趙德漢身上體現得特別明顯。
沒有什么極度缺失的人,可能根本想不出要補償自己什么。但小時的趙德漢生活在饑餓與貧窮的夢魘中,當他發現自己有能力了以后,他就會抓緊一切機會補償自己,直到“矯枉過正”也在所不惜。
雖然已經是國家機關的處長,但趙德漢的內心還是住著那個害怕饑餓與貧窮的瑟瑟發抖的小男孩。
一般的錢數早就不足以彌補因為缺失而恐懼的心靈。他要用一面“鈔票墻”為自己筑起堡壘,給自己安全感,保護自己不再恐懼不再貧窮。
為什么敢貪不敢花?——我是農民的兒子,我也曾想做個好官
回到趙德漢的出場,有滋有味地在吃一碗炸醬面,就著瓣蒜,“中國的老百姓,不都是這么過日子的嗎!”他說。
”普通老百姓““農民的兒子”是趙德漢一直標榜的標簽。之后他也屢次三番的強調“不會干對不起人民的事兒”。
平日里穿著樸素到破舊的衣服,騎著“除了鈴,哪兒都響”的自行車,甚至在去辦公室調查的路上,他都要求騎車去,并且懇求反腐人員為他考慮“政治影響”。
當然,他所做的一切可以看作是貪官的偽裝。但其中或許有更深的心理學含義。
也許,年輕時的趙德漢也曾經意氣風發,想當個清廉的好官。他珍惜“農民的兒子”這個標簽,并且引以為榮,想做個與自己的標簽與理想相符的官員。
可是,當趙德漢掌握了權力與資源后,他受不了現實的誘惑以及內心缺失的召喚,走上了“巨腐”這條路。
可以想見,此時的趙德漢產生了巨大的內心沖突與焦慮,一方面是他理想的狀態——成為“農民的好兒子”、“人民的好官”;另一方面是“拉他沉淪”的現實——錢滿足了他對安全感活生生的渴望。
這種態度理想與真實行為之間的不一致,讓趙德漢產生了一種費斯汀格所說的“認知失調”,進一步讓他產生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做法——
守著2個億卻不敢花,能多寒酸有多寒酸,自己住得太小,又怕暴露豪宅,連老娘都不敢接來住,每個月只給老娘300元生活費
——雖然貪了,但他還要維護自己“農民的兒子”的形象,至少是“掩耳盜鈴”般地騙過自己。
這種焦慮也讓趙德漢產生了一種叫做“反向”的心理防御機制——
當個體的欲望和動機,不為自己的意識或社會所接受時,會以相反的行為表現在外顯行為上
——不停強調自己“多么多么清廉”,自己“農民的兒子”的身份,至少“此地無銀三百兩”般地安撫著自己。
錢到底是什么?——是我莊稼地里金黃的麥穗
趙德漢說,他喜歡鈔票的味道,鈔票好看。
這,不是開玩笑。他舍不得花這些錢,但經常來看。就像小時候,他最喜歡看莊稼地。餓著肚子蹲在地頭,一看就是半天。金燦燦的麥穗,他看著看著,就,不餓了。
鈔票之于趙德漢,就是莊稼地里金黃的麥穗。
擺放的猶如谷倉一樣的鈔票墻
他清清楚楚地記著兩億三千九百五十五萬四千六百元這個數字,隨時可以一分不差地背下來,就像驕傲地訴說著今年自家打了多少斤麥子。
當他累了受挫了,他喜歡去聞聞鈔票的味道,就像去聞谷倉里新小麥的香氣,滿滿的安全感與力量感。
這種感覺,怎么舍得消耗掉呢?所以,錢不是用來花的,是用來放著當自己能量源泉的。
不停“囤積”的趙德漢就像是小倉鼠,形成了一種弗洛姆所說的“囤積型”人格。他的安全感完全建立在囤積、節省的基礎上。
趙德漢只在“收錢”“藏錢”的過程中得到滿足,不在于真正“花錢”的行為。
阿克頓勛爵說:“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絕對導致腐敗。”但貪官并不生而為貪官,在他們走向貪腐的路上,有著更深層次的影響因素。
分析趙德漢們的心理原因,并不是為貪官推脫責任,更不是說貧窮的童年經歷一定會導致腐敗。對心路歷程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更飽滿的理解一個人的所作所為。
這也提醒著我們,一方面,我們相信頂層制度設計者可以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另一方面,利用心理學方法對于公職人員進行甄選與培訓也是必要的。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如何學會自我接納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