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父母和孩子最糟糕的關系,憋著愛憋著恨
謝老師2021-04-25 19:43【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師解讀:年前,姐妹們相約在一家咖啡吧里,下午茶配八卦就像紅酒配電影,聊得正嗨時,突然被一個摔在咖啡桌上紅色的小本本打斷了。“離婚證?”姐妹們尖叫起來。“祝
年前,姐妹們相約在一家咖啡吧里,下午茶配八卦就像紅酒配電影,聊得正嗨時,突然被一個摔在咖啡桌上紅色的小本本打斷了。
“離婚證?”姐妹們尖叫起來。
“祝賀我吧,我終于離了。”曉曉對大家說,然后一邊脫下外套,一邊召喚服務員點了她喜歡的美式咖啡。
“哎,我說,你這離婚照,笑得挺開心嘛!”“解脫了!我要是你早離了,這個我必須祝賀你。”大家七嘴八舌地聊開了。
“當初受了那么多苦和他在一起,沒想到還是離了。”曉曉沉默片刻,端起咖啡杯一口氣喝了大半心理咨詢師二級證書。
“是啊,你們當初在一起多不容易啊,那時候你爸媽多反對。”
“你那婆婆誰受得了啊!結婚時候不給聘禮,結婚后還偏要住一起。不會做飯,不做家務,不幫忙帶孩子,還得你伺候她……換作是我,早離了。”
“你別說這些風涼話了,他們倆畢竟這么多年感情。曉曉,你要難過就說出來。”
“難過?我好像更多的是釋然。最初我對他是愛,然后變成了又恨又愛,那一陣爭吵最多。再后來愛越來越少,恨越來越多,每天以淚洗面。現在,連恨意都沒有了。”曉曉很平靜地說。
“連恨都沒有了,那就是真的結束了。”“不是都應該恨自己的前男友嗎?”“那叫沒放下。有恨就還有愛,那就是關系還沒有結束。”
“沒錯,等有一天,你不恨了,也就不愛了。關系就到盡頭了。”曉曉說完,就笑了。
那些刻骨銘心的感情,都是愛恨交織的,因為最深的愛,都是用痛鏈接著的。這貫穿著生命的初始和結束。
老公因為我懷孕而戒煙5個月了,體重漲了20斤,內心的焦慮靠咀嚼已經解決不了了,創作能力停滯不前。可苦了他憋了一肚子東西,卻不能落筆成文。“不抽煙就寫不出東西來,這是我最受不了的。”他愁苦地抱怨。
在某一個深夜,為了創作,忍無可忍的他重新點燃了香煙。
“你能理解嗎,我現在做每一件事,都像你戒煙一樣難受。可你能在受不了的時候反悔,而我,不可以。”我說,“等生完孩子,坐完月子,我要買一杯去冰大可樂,加爆米花,一口氣吃完;我要喝咖啡,一天一杯,一飲而盡;我要跑步,跑一身汗的那種,然后擼鐵,游泳,練瑜伽,要把腿舉過頭頂,下腰拉伸的那種;我要買口紅,化濃妝,去逛商場……”我哽咽著說不下去了,開始哭起來。
因為懷孕,女人失去樂趣的痛苦,不能用新生命的到來的幸福感去抵消。也許只有眼淚,才能抵消一點。
女人們都知道生育,是龍門壩,更是恐怖的鬼門關。懷孕的欣喜和對未來的恐懼,在孕期基本是持平著發展的。生理上經歷疼痛時,潛意識也在工作:隔離對喪失的哀悼;默默實施著成為母親后的成功的懲罰;好幾年都難忘記的生育細節,甚至軀體化為各種“月子病”以表達生育所帶來的苦痛。
也難怪每個女人當了媽媽之后,都忍不住地想提醒孩子:“你可知道當年生你有多難?”以此來和他交換被控制的權利。雖然我們也都知道這并不是一句太好的話,可總覺得說出來更舒服。
女人對生育的恐懼,會發酵出非常矛盾的感受。甚至開始怨恨自己選擇經歷懷孕這件傻事。那句“恨不得把你塞回肚子里去”,就赤裸裸地表達了這份悔恨之心。
“這就是母親對孩子最原始的恨意吧。”我好像更深刻地認同了溫尼科特提出的母親對孩子的恨意的理論。
母親和孩子的鏈接,從懷孕的欣喜和苦痛中產生了。
隨著時間,母親跟孩子之間的愛和恨,也同時持平發展開來。
那天,天很陰,她坐在我對面。她的眉頭向中心擠壓,把眉心擠出了一條深深的皺紋,看起來不像一位6歲孩子的媽媽,比實際年齡要更大。
“我打了她以后,她一邊喘粗氣,一邊用眼睛瞪著我,用那種看仇人的眼神,我心好疼啊,她怎么可以這樣對我?我很難相信這是我曾經乖巧的女兒,怎么會變成這樣?”眼淚淌過法令紋,懸掛在她的下巴上。
我完全能想象那幅畫面。當我們不再滿足孩子全部的要求,或提出更高要求,又或者當我們拒絕他們時,孩子的眼神是帶著敵意的。
“我也見過那種眼神。”我說。這絕不是安慰之語,而是很多人的親身經歷。
為人父母,誰沒恨過自己的孩子?為人子女,誰又不曾恨過父母呢?
當我們是孩子時,曾直面過父母的嚴厲和指責,那時他們兇起來的樣子很可怕,不再是理想中美好的樣子,總是指指點點,安排所有事情,不斷地提升要求……我恨他們,因為他們變成了像是令人生惡的,高高在上的魔鬼。
當我們成為了父母,又直面孩子的執拗和叛逆。天使的面孔隨即變成了挑釁耐心的煩人精,貪婪索取又理所當然的剝削者。父母恨孩子不像想象中完美,帶來很多麻煩;恨他不聽話,不服從安排,然后吃虧,搞砸事情。恨他像自己一樣不成器,不成才;恨他越來越不受控制,最終將不屬于我……
如今,因為這份恨意,我最終變成了過去父母的樣子。我在還沒釋懷對父母的恨意時,又變成了最能理解他們的人。這些丑惡的面孔,有別人,也有自己。
“我通過他的眼睛,看見了一個很可怕的自己。”她哭著說,“一個我試圖永遠都不想看見的自己的樣子。”
恨意,就像陰天。低沉、寒冷,占據了全部的身軀。我們渴望晴天,卻不只生活于此。陰天帶來更好的晴天,填滿了四季的變化。
“曾奇峰老師說:恨,是未能完整表達的愛。而我認為,有了恨,才更加完整地表達了愛。”這何嘗不是完成了一次關系中的交互呢?我發現了她和孩子更完整的關系——又愛又恨,充滿矛盾感受的關系,也是天下所有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
因為恨的表達,讓親子關系成了世界上最濃的鏈接。也因為恨的表達,讓我們發現了丑惡的自己,于是開始處理感受,與自己和諧相處。
父母——我——孩子。我們仿佛像是一個中間媒介,傳遞著某種特殊的鏈接方式。
一想到這個世界上,有我像的和像我的人,就有種莫名的心安和成就感。有一天,我們終將用成為父母的方式,去思念他們。祖祖輩輩的基因和經驗傳遞于此,感受他們支持的力量。那些痛,卻更讓人心安。
生命總是在運轉,鏈接一直在發生。
你想誰了,就自然會啟動屬于你們的方式聯系,那種又愛又痛,又恨又爽的方式。
不足30平米的房間,中間擺著一張手術床,床身微斜,一個女人躺在上面,赤裸著下身,兩條腿分別放在床兩側的支架上。她緊緊地拽著床側的扶手,瞪著眼睛,大口喘著氣,痛苦的嚎叫聲中夾雜著低聲呻吟,在眼眶里的積液順著臉頰往下滾,也不知是淚是汗。
這是一間待產室。醫院里有十幾張這樣的床,這床上每天都躺著不同的女人,經歷著同樣的事情——分娩。
迎接新的生命的到來,不是只有喜悅。待產室外焦急等待的家人,忙碌又謹慎的醫護人員,包括嬰兒自己,也是要經歷同樣一番煎熬和苦痛,才露出了頭來的。
這是一個全新的生命。他肚臍上有根粗長的臍帶還連結在女人的身上,剪開后,他的啼哭變得更大聲了。從此,新生命對世界的試探就開始了。
他的出生,讓女人成為了母親。而他們之間第一次的分離,是人世間最高級別的痛。因成為你的一部分而痛,為和你分離而痛。
臍帶斷了,愛更深了。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做全職爸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