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反社會人格與暴力犯罪的成因與臨床特征
謝老師2022-08-26 03:30【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師解讀:四月中旬,大學生范某虐貓事件在網絡上傳得沸沸揚揚,而隨著“劇情”的發展,其背后更大的虐貓虐狗群體及其黑色產業鏈也逐漸走入公眾的視線。而近段時間以來
四月中旬,大學生范某虐貓事件在網絡上傳得沸沸揚揚,而隨著“劇情”的發展,其背后更大的虐貓虐狗群體及其黑色產業鏈也逐漸走入公眾的視線。而近段時間以來,以杭州男子謀害妻子為代表的惡性案件也引起了網民熱議。本期我們來簡單介紹反社會人格與暴力犯罪。
什么是反社會人格?
反社會人格,全稱“反社會性人格障礙”,是人格障礙研究中最早被公認的重要類型之一。該類人格障礙對他人的生活、社會安定多有擾亂,甚至置法紀于不顧,因此常造成社會危害。
“反社會性人格”常見的臨床特征:1.缺乏做人的良心與道德感
該類患者表面上常給人真誠善良的假象,但實際上無法理解和接受道德的價值,對于他們而言,口頭上高談道德與實際上蠅營狗茍可以并行不悖。
即便其謊言與騙術被人戳穿,也不會感到羞恥,他們雖然會在口頭上表示歉意和改正,但事后依然我行我素,缺乏內疚感、悔恨感、同情心與羞恥心。
2.缺乏責任心和義務感
該類患者通常只顧個人利益而無視他人/集體利益,對他人乃至親人都漠不關心。
具體表現為:不能維持長期工作/學習,經常曠工/曠課;不講信用,不可信賴;在生活和工作中出現問題,遇到困難或挫折,總是推卸責任、諉過于人,為自己開脫;甚至不愿承擔類似于撫養子女、贍養父母這類社會義務。
3.生活無計劃,人生無目標
該類患者往往“今朝有酒今朝醉”,行為舉止往往只憑一時熱情或偶然動機,不考慮、不顧忌行為可能的后果。只要能得到短暫的滿足與愉悅,便毫不顧及長期目標。
即便受到懲罰,也總會在口頭上表示沉痛與悔改,但只是為了騙取饒恕與寬容。在教養所和勞改場中服役的犯人中,所謂“九進宮”、“十進宮”者,多屬此類心理咨詢專業。
4.行為模式傾向于沖動性、攻擊性和破壞性
反社會型人格患者由于缺乏良心和道德感,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與行為,往往出于個人好惡情緒或偶然的動機而突然地、沖動地行事,而且傾向于采用毫無悔意和冷酷無情的暴力來發泄沖動。
他們不僅脅迫那些偶然相識的人,也會脅迫熟悉的人、朋友或家人。尤其男性患者較為經常地對他人暴力相向。這些行為往往構成對社會倫理道德和法紀的沖擊與破壞,但并不屬于那些有計劃的、職業性的罪犯。
反社會人格與暴力犯罪
由于反社會人格患者存在著上述行為,因此該類患者與暴力犯罪聯系在一起的可能性較高。而且其暴力相向的對象通常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升級”趨勢(譬如從虐待玩具娃娃,到虐待動物,最后發展至對人實施暴力犯罪)。
反社會人格型暴力犯罪者即便平時可能隱藏地十分完美,但往往有些劣跡是無法掩藏的——例如虐待動物的行為往往無法逃避所在社區的人的眼睛,這往往可以作為辨識反社會型人格患者的標志。
反社會人格的成因
反社會人格的形成因素中,除了遺傳、病理等生理因素外,早期教育與家庭因素的影響尤其重要。早年強烈的精神創傷往往給兒童人格發展帶來嚴重影響,研究資料表明,人格障礙患者中很多人在生活早期遭受較為嚴重的創傷,如格里爾(1964)的研究顯示,他研究的反社會人格患者中有60%在兒童期失去雙親之一,對照組則只有27%。
家庭關系不和諧及父母不良行為都會對兒童人格發展造成嚴重危害。不合理的教養態度也是人格障礙的主要成因之一。比如父母對孩子的冷漠和疏遠、粗暴和兇狠、過分嚴厲與苛求、放縱溺愛、不加管教等;或父母對孩子要求規范不一致,如提供獎懲時反復無常等。
這些行為使孩子缺乏可以仿效的楷模,既難以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也無法發展出自身明確的自我統合感。警方的司法實踐也證明,暴力犯罪與早期教育和家庭因素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因果關系,較多的暴力型罪犯在早期遭受過來自家庭的不良影響(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閱讀約翰·道格拉斯所著的《動機剖析》一書)。
美國學者懷爾蘭特(Waillant,1974)曾指出,對反社會人格患者進行不住院的治療是注定要失敗的,即便是一對一(如每周晤談幾次)的治療關系也難以奏效。
最有效的方法似乎是在行為可被限制的環境中,以團體成員的關系進行治療,這樣既可提供學習關懷別人的機會,也可提供被同伴接納的場合。
參考文獻:
1.張伯源,《變態心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2.約翰·道格拉斯,《動機剖析》,海南出版社.
3.陳哲,《反社會人格障礙傾向早期危險因素及執行功能研究》,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優柔寡斷沒有主見怎么辦?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