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格式塔療法和精神分析整合之初體驗
謝老師2021-04-06 07:28【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雖然只上了不多的課,但是格式塔和精分整合的效力,已經在咨詢中顯現了出來。1.宏觀和微觀結合精神分析其實相對已經比較微觀了,對潛意識的關注,尤其是在
雖然只上了不多的課,但是格式塔和精分整合的效力,已經在咨詢中顯現了出來。
1. 宏觀和微觀結合
精神分析其實相對已經比較微觀了,對潛意識的關注,尤其是在系統地學習了自我心理學(ego psychology)之后,對來訪者的心理動力,自我功能,以及防御機制在當下的顯現,還是很敏銳的。
但是相比于格式塔而言,精分還是顯得相對“大”而宏觀的。
首先精分會大致判定來訪的人格發展水平,對神經癥水平(俄狄浦斯水平)的來訪優先使用詮釋技術(是優先絕不是“只”);
對人格障礙水平(前俄水平)優先使用鏡映技術;
對精神病水平優先使用支持技術......
它其實是有深刻的全局觀,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
但是格式塔在跟進來訪者的時候,隨著覺察和情緒之流攜行,哪里會管你的人格發展水平?頗有一種即興起舞的感覺。
但是這種即興感卻讓你能夠更為細致地呆在當下,讓格式塔所說的“明顯的東西”,自然地從背景中浮現出來:來訪者想法來了跟想法,情緒來了跟情緒,身體感覺來了跟身體感覺,過去來了談過去,當下來了就聊當下.....很自由,很即興的感覺。
尤其是我所師從的關系格式塔(Relational Gestalt Therapy),早已不再拒絕思考,不再拒絕詮釋,不再拒絕談過去,這和經過改良的關系/主體間精神分析有了極深的契合。
2. 過程和內容的結合。
精神分析總體而言注重來訪者談話之內容,無論來訪者談過去、現在、將來、現實抑或夢境,我們可能都認為其內容里面蘊含著某些潛意識的需要,或者趨勢湖南心理咨詢中心。
精分也注重過程,但是我個人感覺,其過程是為內容服務的:你當下展現出的某種狀態,可能是某種潛意識內容的外化。
比方說來訪者表達自己情緒,表達完之后,卻總會附加地評價自己“情緒不好”,對別人太刻薄云云。
精分師會觀察此過程,但通常會回到內容層面上,他們可能會說:“我注意到你在咨詢中總是會評價自己的憤怒,聽上去你人格中有一個對自己的情緒評價性很強的部分(即超我)”
所以精分師會回到內容,或者“人格結構”中來,或者說起碼不排斥這么做,因為我們的工作目標之一,就是把此內容或結構的運作呈現給來訪者,讓他們對此產生一定的認識,或新的聯想。
但格式塔不然,格式塔治療師觀察到憤怒后,可能就會直接跟進憤怒: you seem to be angry...
他們也可能也會說:“我注意到你很憤怒,但我也觀察到你憤怒之后,會評價自己的憤怒”——他們一般不會把自己觀察到的現象歸因于“嚴厲的自我評價”或者“超我”,他們會把這個過程呈現出來,提升來訪者的覺察,然后再根據來訪者的反應,繼續呆在過程里進行互動。
所以在這幾周的咨詢里,我發現自己更能在和來訪者的相處中呆在過程中互動,同時在咨詢中或者咨詢后也能形成內容性的,或者結構性的動力學理解。
簡單而言,互動性更強,過程感更好,但并未讓我對談話內容,以及內容下的潛意識需要失去敏感。
3. 當下和過去的結合。
這是最明顯,我覺得也是最重要的結合。早期的精分極注重來訪者的過去,尤其是七歲以前;而早期的格式塔極注重來訪者之當下。兩者都有改良,現如今精分也談當下了,格式塔也不排斥過去了,但是它倆各自的老根基還在。
所以使用下來我感覺尤其是在一周一次的動力學咨詢中(在高頻精分中還沒有充分體驗到),我能夠越來“在當下覺察和處理來訪者的過去”。
比方說來訪者談論自己對伴侶/父親的過分認同,過分照顧,以至于沒有了自我,壓抑了自我需求。
然后接下來我們談咨詢結束的設置問題,在此過程中我會更加注重:在和我談結束咨詢的過程中,來訪者有沒有壓抑自己的需要,來附和我的設置?ta是否充分呈現出了自己對分離的偏好:是維持現有頻率結束,還是降低見面頻率結束?等等等等
每一個當下都有可能攜帶著過去。精分善于發掘我們過去的模式,格式塔長于在此時此地觀察此模式之運作,并通過當下即興的“實驗”對其進行面質,或者其他處理。
4. 它們都在改變
格式塔的誕生,曾經是對精神分析的一種“反動”(reaction)——
你喜歡詮釋,我就描述;
你談過去,我就在當下;
你喜歡思考,我就重感受;
你比較理智化,我就強調體驗;
你喜歡搞潛意識,我就浸泡在意識里;
你搞個體治療,我就做團體;
你熱衷于談話(talk),我就注重于表演(act);
在加州,跟隨過佩爾斯本人學習的格式塔治療師,都還對他在六十年代的“狂放不羈”記憶猶新——“人至暮年,壯心不已”
我的老師Gary曾經跟隨佩爾斯在Esalan Center學習,他告訴我:“佩爾斯的格式塔治療面質強度很大,你說有多野,它就有多野...”
所以佩爾斯的后人們致力于改變。
而這邊,在精神分析研究所,我也觀察到了美國的精神分析,在經歷了關系轉向以后:越來越重體驗,越來越重當下,越來越強調分析師的本真。近幾年在主體間體系中,因為受到現象學影響,甚至有越來越強調意識,而非潛意識的趨勢——這放在五十年前可是要“逐出師門”的事情。
總而言之,兩者在逐漸靠攏——它們曾經有過很大的撕裂,但目前似乎正在縫合。
我仍然處在系統學習關系格式塔的過程中,在這個領域中仍舊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菜鳥。但是哪怕只是沾點皮毛,也會很快在臨床實踐中體驗到不同。
現在只是視角的不同,以后可能會在操作上有更大的不同。
各門各派,都在動態的演化之中,我輩亦不可固步自封。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中國式家庭存在哪些缺陷
下一篇:什么是親密關系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