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關于戀童癖,我們不得不說的知識 | 附防預指南
謝老師2022-01-23 12:53【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師解讀:就在不久前,網上爆出某位微博大V有戀童癖,我們姑且不去研究這則新聞的真偽,但是關于戀童癖,卻有一些家長們必須要了解的知識。什么是戀童癖戀童癖(pedop
就在不久前,網上爆出某位微博大V有戀童癖,我們姑且不去研究這則新聞的真偽,但是關于戀童癖,卻有一些家長們必須要了解的知識。
什么是戀童癖
戀童癖(pedophilia)在新版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也就是DSM-5中以戀童障礙(pedophilic disorder)這個術語出現,是指在性方面被兒童吸引。
DSM-5規定,這里的兒童一般是指13歲及以下的孩子。而要被診斷為戀童癖(或戀童障礙),個體必須年滿16周歲,或者要比受害兒童大5歲的處在青春期晚期的青少年。另外DSM-5還規定,戀童癖者除了要在6個月以上的時間段內,對兒童表現出性幻想、性沖動或者產生了性行為之外,還必須因此引發主觀上的明顯痛苦或者人際關系上的困難。
如何識別戀童癖者
要判斷一個人是否是戀童癖,不一定得有受害者,因為對兒童有強烈的性沖動和性吸引也可以將其診斷為戀童癖。
有一些個體可能會公開揭露自己有戀童癖;但是也有一些個體可能會否認自己對兒童有性吸引,盡管有客觀的證據表明他們對兒童有強烈的性興趣,或者對兒童的性興趣比對身體成熟的人更為強烈。那么對于這兩種人,都是可以將其診斷為戀童癖的。
然而還有一類人,他們雖然對兒童存在性幻想、性沖動,但是這些并沒有給他們造成主觀的罪惡感、羞恥感,或者焦慮感,而且他們的生活功能也沒有因此而受到影響學校心理咨詢。
并且有證據可以表明,他們從來沒有將這種性沖動付諸于實踐,那么對于這類個體,我們可以說他們有戀童的性取向(pedophilic sexual orientation),但不能說他們有戀童癖。戀童的性取向是伴隨個體終生的,而戀童癖卻可以通過治療有所改變。
值得注意的是,在否認被兒童吸引的人中,有兩類人仍然可以被診斷為戀童障礙。其中一類人可能會否認對兒童有任何的性沖動或性幻想,但是卻有證據表明他們曾私下與多名兒童有過性接觸,盡管他們會聲稱這種接觸是無目的的和非性意味的。
還有一類人,他們會承認之前與兒童有過性接觸,但是卻否認對兒童有任何明顯的或持久的性幻想,并否認有主觀上的痛苦。
有一些戀童癖者會對兒童進行虐待并強迫與其發生性行為,但是更多的戀童癖者會表現出友好、和善、溫柔,讓兒童對其沒有畏懼感,并以“愛”的名義對其進行傷害。
而且有證據表明,不少對兒童進行性侵犯的人是兒童所熟識的人。
戀童癖是精神疾病嗎
DSM-5明確指出,戀童癖是一種精神疾病。但是值得強調的是,即使個體符合戀童癖的診斷標準,他也并不滿足法律意義上的精神疾病標準。因此當戀童癖對兒童造成傷害時,是要承擔法律責任的。
戀童癖的患病率
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約有12% 的男性和17%的女性報告小時候曾被成年人以不恰當的方式觸摸過;另一項調查估計,美國遭到性侵犯的兒童在20世紀90年代增加了125%,數量達到了33萬名(Fagan, Wise, Schmidt, & Berlin, 2002)。
不過針對兒童的性侵犯(sex offender against children)并不等同于戀童癖。有一項研究表明,相比猥褻兒童,兒童色情作品(child pornography)是戀童癖的最佳指標。
這項研究涉及1995年至2004年期間在性興趣和性行為評估上有問題的685名男性患者,結果發現兒童色情犯罪者對兒童比對成人有更強烈的性喚起,并且與針對兒童的性侵犯者、針對成人的性侵犯者和一般的性學患者不同(Seto, Cantor, & Blanchard, 2006)。
我們還不知道戀童癖在整個人口中的患病率,但是在男性人口中的患病率大約是3%~5%。而在女性人口中的患病率還很不確定,不過據估計要比男性的低。
而且有研究顯示,兒童性侵犯者中約有90%的是男性,10%是女性(fagan ;et al, 2002; Suto, 2009)。目前,國內對戀童癖的調查研究還比較有限。
戀童癖的發展
戀童癖一般出現在個體的青春期。這與正常的成年人對另一個成熟個體產生性吸引的時期相似。但是要確認戀童癖第一次出現對兒童的性吸引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在個體發育的青春期,我們很難將其與個體對同齡人的性吸引或性好奇區別開來。
戀童癖者通常報告說自己在小時候受到過性侵犯。但是兩者之間是否存在明確的因果關系,目前是未知的。
盡管對于戀童癖的病因并沒有明確的答案,但是研究者卻開始有一系列的發現指出戀童癖與一些腦結構和腦功能相關。
通過對刑事司法體系內外的戀童癖個體的測驗,發現戀童癖與較低的智商(Blanchard et al., 2007)、較差的記憶測驗(Cantor et al., 2006)、更高概率的左撇子(Cantor et al., 2004)、更矮的身高(Cantor et al., 2007)、更高概率的兒童時期腦部受傷所導致的無意識(Blanchard et al., 2002)等有關。
這些研究還發現,在個體出生的時候出現了一個或多個神經特征能夠引起或增加個體發展為戀童癖的可能性。
而在其他研究中發現,核磁共振的掃描結果顯示,男性戀童癖者腦部的白質體積比控制組的更低(Cantor et al., 2008)。
戀童癖似乎與反社會人格障礙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因此當一個人同時患有戀童癖或反社會人格障礙的時候,他更有可能對兒童做出性侵犯。因此反社會人格障礙也是戀童癖者的一個風險因子。
如何保護孩子免受傷害
為了防止兒童受到戀童癖的傷害,我們在最后附上加州的檢察官辦公室(Office of the Attorney General of California)所提供的關于保護兒童以免受到戀童癖傷害的指南:
(1)告訴孩子,成年人與兒童進行性活動是錯的。
(2)告訴孩子,他們可以與你談論任何事情,尤其是與其他成年人有關的事情。如果孩子感到與你分享這些不是特別舒服,可以找一個值得信任的第三者讓你的孩子向他吐露心聲。
(3)要了解你的孩子平常都與誰一起。
(4)教孩子了解自己的身體。教給孩子用以描述自己私密部位的正確語言。
(5)保持對孩子的密切關注。要了解孩子的朋友,清楚孩子會去的地方和他人的家里。
(6)參與孩子的活動。作為一個主動的參與者,你可以觀察,這些成人在照顧孩子時是如何負責與孩子互動的。
(7)傾聽你的孩子。要密切關注他們是否表示不想和誰一些或者不愿意去什么地方。這比性格的沖突和對活動或某些事沒興趣更有指向性。
(8)注意是否有人對你的某個孩子或者所有孩子投入大量的關注并開始給他們禮物。要找時間和你的孩子聊聊這個人,并找出此人這樣做的原因。
(9)告訴孩子,他們有權利拒絕任何他人給予的不受歡迎、不舒服或者令人困擾的接觸和行動。如果發生這樣的事,鼓勵他們立刻向你報告。告訴他們你會幫助他們,他們可以和你說任何事情。
(10)對孩子的態度和行為保持敏感。鼓勵他們交流,并成為一個積極的傾聽者。
參考書目:
[1];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 Fifth Edition
[2]《變態心理學:整合之道》(第七版)【美】Barlow & Durand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外語學不好可能是因為你老了
下一篇:疫情下,親密關系的危機與機遇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