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家庭關系與子女心理疾病的形成密切相關
謝老師2021-03-10 21:47【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室:絕大多數人的心理疾病其實都是和成長環境以及家庭有著密切的關系的,一些家庭關系有問題的家庭很容易就會造成孩子的一些心理問題,家庭關系與子女心理疾病的
絕大多數人的心理疾病其實都是和成長環境以及家庭有著密切的關系的,一些家庭關系有問題的家庭很容易就會造成孩子的一些心理問題,家庭關系與子女心理疾病的形成密切相關,下面有很多相關的介紹,能夠給大家指出部分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有需要的可以了解一下!
強弱
一個喜歡抱怨先生是軟骨頭的太太不知道,她恰好是他骨頭越來越軟的原因。
在孩子早年的心理發展中,母親的作用遠大于父親。想想孩子是從母親的身體和懷抱中逐步的分離出來,你就相信這樣的觀點沒有錯。與母親的關系幾乎決定了每個人內心是否具有足夠的安全感、親密感、快樂感與成長動力。而父親卻是他最初的成長和自我認同中重要的伴侶和領路人。
在面對患有神經癥性沖突(恐懼、抑郁、焦慮等)和行為紊亂的成人和孩子時,需要對早年母子或母女關系做細致分析,我們往往能找到一個很嚴厲很正確很負責任的母親或者有類似嚴母般仔細的父親。和這樣的家庭打交道,要說服母親給予孩子犯錯誤說“假話”干“壞事”的自由有時比登天還難。因為這樣的母親肯定是一個很講道理的人,做事總在理上,做人做得勤勤懇懇,當母親當太太也當得很認真。和她們說話,你常常感覺有點氣短,有點理虧。
早在五十年代,從事家庭治療的精神科醫生就提出“婚姻傾斜”的心理學概念,認為家庭中父母的一方有采用破壞性方式來支配家庭的傾向,而另一方卻顯得依賴和柔弱,對其逆來順受。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將這種傾斜關系視為正常,失去成為平等關系的能力,要么依賴,要么強權。
矛盾
許多孩子都是在“戰爭”中成長的!
應對這樣的“親密交流”使孩子們變得圓滑而成熟,最終勝利的還是孩子。如果在父母都是社會精英,孩子可能就不會那么幸運地蒙混過關,父母與孩子不交談則罷,一交談就要觸及孩子的“靈魂”,直到把孩子的心靈挫傷得百孔千瘡。
心理學專家塞奧多爾·利茲研究精英家庭的孩子在成長中的適應不良,發現家庭地位越高,孩子的心理問題越多,解決癥結也更麻煩。從遺傳學的角度,由于孩子智商很高,他們在與父母的“交鋒”中易于找到或創造一種情緒或行為障礙來有效地應答困境,并從中獲益。
心理咨詢師看到許多孩子的問題是被不當的教育孕育出來的,企圖用教育父母的方式達成一種家庭內部交流的平衡,這樣的想法可能是好的,但效果難以預測。有些家長聽信心理咨詢師的建議在教育孩子中變得束手束腳,無規無矩,讓孩子的心理發展處在更大的危險中。
聰明的治療師不去為難父母。相反,在孩子的面前表示出對父母足夠的尊敬與肯定。我們會和家庭一起重新來描述家庭的“情景”,并改變家庭呈現給我們的“故事腳本”,讓家庭得到一種新視覺和新感覺。我們要給孩子的“癥狀”或家庭的沖突一個意料之外的賦義,使這些引發矛盾的信息產生積極互動的作用。我們還要改譯孩子內心對父母教育的感覺,讓他看到教育中包藏著的那顆無私慈愛的心。我們會利用孩子的問題,給了父母一個展現自我的廣闊天地,讓父母變得更像是個好父母,孩子更像是個好孩子。這樣做的目的是要給出我們的暗示:“家庭必須在愛與教育的沖突中找尋隱藏著的和諧,讓動蕩的心趨于安寧。”
分裂
孩子,還是我對你好!
如果孩兒成為三頭六臂的哪咤,也許能夠滿足雙親多重的需要!
漫畫中的情景是心理學對家庭關系的另一類描述——“婚姻分裂”,由五十年代的心理學大師塞奧多爾·利茲提出。利茲研究兒童精神病(躁抑癥)時認為:家庭內部沒有形成良好的結構和角色分化,夫妻間過分獨立,缺少必要的情感交流和親密依賴。甚至是夫妻同床異夢,彼此疏遠,滿懷敵意的競爭,拼命試圖從孩子那兒得到忠誠與親近,導致孩子無力適應。孩子會強烈的感覺到家庭內部的不穩定和團結一致的重要性,迅速發展起一種自我控制,來應付或搖擺在家庭對立觀念或非此即彼的關系模式中,用自我“分裂”補償性地滿足父母對家庭關系的需求,以維持家庭分離中的統一,沖突中的和諧。在這樣的家庭關系中,平衡是靠孩子勇于“自我犧牲”來實現的,孩子的問題實際上是家庭維持的一種要件。但補償總會有個極限,一旦緩沖失敗,孩子可能陷入大麻煩,要么過度控制自己——抑郁,要么就是發泄性失控——躁狂,并持續搖擺在這兩種情緒狀態中。過度控制的孩子可能會把這種家庭沖突潛抑在內心深層,成為成年神經癥或心身疾病的心理根源。失控的孩子卻像是反叛“家庭現實”,逼迫父母改變態度,調控家人,這種失控被醫學稱為兒童神經癥或兒童精神病心理咨詢師報考資格。
束縛
不做事的人,永遠也不會做錯事!做事的人,總是從犯錯開始的。
“雙重束縛”是家庭治療大師貝特森對家庭動力學中一種矛盾情景的經典描述,他認為:“雙重束縛是這樣一種情景,即父母之間或父母與子女之間交流時在關系水平與內容水平之間有明顯的矛盾,使家庭交流發展出一種矛盾的不確定性,家庭成員不知道對方是關心自己還是抱怨自己”。正如父親說:“我這樣做是為了愛你!”,而孩子卻知道接下來可能是大禍臨頭。貝特森認為這種矛盾情景是兒童產生精神分裂或情緒障礙的決定因素。
在中國的文化中,父母喜歡把對孩子的憤怒,包藏在一種對孩子的貌似關心中,越是與子女關系不好的父母,越易于通過“教育”來發泄對子女的不滿。結果,孩子長期處在一種內容水平被關心,關系水平被傷害的悖論情景,而且還不能評述或反抗這些矛盾信息。慢慢地孩子會借助矛盾的信息來逃避懲罰,以扭曲的行為方式來應付所有的關系,失去了發展正確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出現人格分化延遲。
漫畫中母親生氣的對女兒說:“瞧你都15歲了,還不愿替母親分擔一點家務,你真是太懶了!”即表達一種對子女的成長期望,又表達一種對女兒的失望與抱怨。女兒要平衡母親的情緒,覺得該做點什么。女兒對母親說:“好吧,我來拖拖地”。表達的是一種服從,甚至是一種刻意的討好,但內心隱藏著一種防御,害怕與母親繼續交流。女兒在拖地的時候,如果得到母親夸獎,則應答成功,內心得到滿足,拖地行為就轉為成長的動力。但母親卻大聲叫到:“瞧你拖的地!還不如不拖。養你這么大,連拖地都不會!”女兒被迫處在一種應答無措、左右為難的位置,無論如何都是輸,變與不變都毫無出路。不拖地,要繼續忍受母親的指責和埋怨;去拖地也要忍受母親新的指責和埋怨,橫豎都是不快樂。由于來自母親的信息矛盾,反倒使子女成長的動力被減弱。孩子心中的感覺是:“無論如何我都不能擺脫母親對我的不滿。”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自殺心理的識別、評估和干預
下一篇:情緒感知困難應該怎么解決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