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我們的性取向是怎么來的
謝老師2022-08-27 16:12【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室:性發育一啟動,少男少女們就困惑。這個正常。但是,說他們在探索自己真實的性取向,這是蠢還是壞?美劇《性教育》(也譯作《性愛自修室》)第二季上線了。這
性發育一啟動,少男少女們就困惑。這個正常。但是,說他們在探索自己真實的性取向,這是蠢還是壞?
美劇《性教育》(也譯作《性愛自修室》)第二季上線了。
這里的英國中學生們(美劇,說的是英國中學生的故事),全部陷于青春期的性困惑之中。電視劇表現的性困惑都是些什么呢?
男主角給女朋友“指交”很糟糕,不能讓女朋友高潮,還得假裝很享受。
這種困惑看起來挺普通的,因為是異性戀嘛,但是也就僅限于此了。其他大筆墨描寫的,給你印象深刻的,就是下面這些了:
亞當不知道自己是愛男人還是愛女人。對著墻上的海報擼管,海報上有一男一女,一會兒對男的擼,一會兒再對女的擼。最后,認為自己是雙性戀。最后當眾向一個男生求愛。
剛才那個被糟糕的指交搞得很痛苦的那個女孩,最終發現自己其實喜歡女生。
一位男同性戀同學的困惑是,他男朋友要跟他做愛,但是要他先灌腸,這位男同學就跑掉了。然后這就是巨大的陰影,到處想找懂的人問,一直找不到。
一位女同學在公交車上被性騷擾了,對方把精液射在她最喜歡的褲子上。本來她覺得沒有什么,但是閨蜜覺得這個事情很嚴重,拉著她去報案。第二天開始,就怕上公交車了,只能走著去學校。
另一個女同學,說自己一點做愛的欲望都沒有心理咨詢師有用嗎。
電視劇讓一個性咨詢專家來給中學生提供“正確”的性教育。那位女生來找專家,問道,我沒有性欲,不想做愛,這是不是正常的?
專家的答復:你知道無性戀是什么嗎?它是指一個人對任何性別的人都沒有性欲。性愛對有的人來說沒有吸引力。
女生說,但是我還是想墜入愛河。。。
專家說,有些無性戀者仍然想要浪漫的愛情,但他們不想做愛這部分。其他人也不想要。性向是流動的,性不會使我們完整。既然如此,你又如何會因此破碎?
句子是相當漂亮,但是,你就憑人家女學生自己說說,就給人家這么嚴重的定性:性取向是無性戀!
這與你們認為的青春期應該探索的信條是不是有點沖突?
更重要的問題是,說性向是流動的,這可是是一個嚴肅的科學認知啊!
什么是性向呢?性向就是性取向,就是一個人性的指向性。目前公認的也就是三種可能:異性戀、同性戀和雙性戀。
怎么確定一個人是什么性向呢?
三個維度:性吸引,性行為和性別身份認同。
用庸俗的話來說,就是你對誰發情,跟誰做愛和你認為你是男是女。
性向是流動的,這是什么意思呢?是說,異性戀不是確定的,是社會把你塑造成這樣的,這是異性戀霸權。你應該探索你真實的性向,哪種性向都是正常的。
這件事為什么很重要呢?
因為這是白左們女權主義者重要的理論依據。如果關于性別的一切就是社會建構的,那么現在的女性弱勢,性少數派的弱勢都是父權制度壓迫和塑造的結果。因此,現在的一切都失去了合法性和正當性,打倒父權制度就是合理的,更是必要的。
你注意到沒有,電視劇名義上是發生在英國中學生的性探索,異性戀成為了非常小比例的部分,大比例的部分都是給了LGBA,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和無性戀。
這是要鬧哪一出呢?
這是典型的美式自由主義的做法,利用把持大眾傳媒,把性政治化,性少數派與女權主義者聯合起來,成為控訴社會主力,呼吁性少數派的人權,顛覆現有的社會制度。
同性結婚合法化就是一個里程碑。標志性少數派的重大勝利。
政治歸政治,學術歸學術。
性向到底是不是流動的呢?也就是問:我們的性取向是怎么來的?
學術界經過多年的研究,終于對性取向的成因有了全新的認識。
旁叔主要引述沈政的觀點,總結起來是三句話:
1,性取向的成因分為內源性的,和外源性的。內源性的是來自你的內在的生理部分,外源性的是你的生活經歷。
2,性取向的內源性成因,是基因、激素、腦發育和男胎序列等4方面的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3,性取向的外源性成因,是導致非異性戀性取向的主要部分,“來源于社會和家庭因素所導致的生活狀態。包括社會經濟、生活環境、家庭關系和個人性生活經歷以及社會文化氛圍。”
我們先談談內源性成因。時間有限,我們只說幾個讓人印象深刻的證據,系統的證明你還是應該去看論文。
●不同民族和國家間跨文化調查表明,同性戀的發生率大體相似。即使在同性戀家庭長大的孩子,成年后的性取向也不受影響。因此,生物學因素是主要的。
●單卵雙生兒同性戀發生的一致性,32%。遠高于雙卵雙生兒的同性戀的一致性(13%)。
●男同性戀遺傳因素為0.34~0.39,女同僅為0.18~0.19。這說明男女兩性同性戀產生中,遺傳因素的作用程度不同。
●受精卵第一周內,出現SPY(與性別相關的基因,來自Y染色體),發育成男胎。否則,源于母體的X基因出現SPX,隨后發育成女胎。
●胚胎6~8周期間,男、女胎的性細胞開始了自己的分泌功能,隨血液循環作用于胎腦,對腦發育發揮組織化作用。這表明胎兒的性激素對未來成年期個體的性取向發揮作用。性激素對腦性別分化作用不足,是其成年后同性行為的生物學基礎。
●女胎中有一種先天性疾病,腎上腺功能亢進,導致胚胎期大量的雄激素產生,將女孩的腦分化成類似男性腦。導致其童年行為不像女孩更像男孩。這批病人成年后同性戀的發生率達31%。
●研究發現,懷男孩的次數可以預測最后出生的男孩在成年后發生同性戀的概率。男胎次數越多,成年后發生同性戀概率越大。可達15.1%或者28.6%。免疫分析表明,產婦每次生男胎都會發生母血和胎血的混合,所以刺激母體免疫系統反應,引發男性相關的特異抗體,再次懷孕,這些抗體就會作用于男胎,對其分化成男性大腦不利。
總之,性取向是基因、激素、腦發育和男胎序列等4方面的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非異性戀性取向是個體發育中的小概率事件。甚至沈政用了“不幸事件”這個定性。
我們再說說外源性成因。
同樣我們挑幾個有意思的證據。
●美國2008年人口調查數據顯示,女同發生率16.7%,男同是6.5%。
●在性少數人群中,高教育水平的比例增大。大學以上教育的占40.6%。參照異性戀人群,大學以上教育的比例是26.3%。
●美國一項網上調查,回收5439份女性問卷,發現雙性戀者中遭受過性侵的,占25.4%,女同種呢,遭受過性侵的,占22.4%,而異性戀者,遭受過性侵的,占10.7%。
●美國的另一項調查表明,同性戀者的絕大多數在其青春期早年都有過至少一次異性性經驗的歷史。
●1999~2005年間美國12~23歲少年兒童中,有同性性行為的,毒品依賴發生率顯著高于無同性性行為者。
●對5994名高中生的研究發現,有同性戀和雙性戀的學生,吸煙成癮者高于普通學生2倍。說明行為癮形成的機制,也是習得性同性性行為模式的機制,只不過強度較弱。
●男同的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更接近女性。女同的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更接近男性。
●性少數派發明一種文化反彈理論,面對社會逆境,例如性侵、家暴、貧窮等等,產生一種文化反彈,將自己的文化邊緣化,將同性性愛作為自己的核心信條。把同性戀作為時尚或者社會新潮流,利用各種媒體感應一批年輕人熱烈追求或強烈同情。以此擴大性少數派的人數。
綜合來看,外源性的同性戀成因是來自自身生理因素之外。或者是成癮行為的習得過程中的“副產品”,或者是沒有治愈的心理創傷的解決方案,或者是出于時尚的追隨行為。
因此,“性向是流動的”之說,對內源性的,不成立。對外源性的,顛倒了因果。性向對這些人是一種策略性的習得行為,當理由不存在了,例如處理好了心理創傷,消除了毒品濫用,性向也就轉歸正常了。
異性戀性取向,是進化出來的正常機制,是為了基因多樣性,對抗環境變化和基因復制錯誤的核心保障機制,它無所謂正確還是錯誤。其運行過程中的錯誤,出現了同性戀、雙性戀,人類已經了解其機制,也就不應該作為病態處理,正常對待就挺好,跟左撇子一樣。
因此,支持非異性戀者有相同的人權,完全贊同。
但是把左撇子政治化,還作為時尚運動瘋狂擴大,還宣傳“性向是流動的”,就有點過分,不是蠢就是壞。
依照觀察者的說法,美國社會在同性婚姻這一點上走得過于激進,以至于導致社會撕裂,支持特朗普上臺,對白左們激進的社會政策形成了反制。
回到《性教育》第二季,雖然不能說這是一爛劇,但是沒有了第一季的靈氣。綜合而言,沒有時間就不用看了。
沈政,《對同性戀和性取向異源性的跨學科觀》,《科學通報》2015年第60卷第19期:1831~1840
很贊哦! (人閱讀)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