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我時常覺得自己是個沒有感情的殺手
謝老師2023-08-25 20:13【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室:“原本我以為我爸知道這件事之后會大發雷霆,和往常一樣痛罵我一頓,結果這次他居然一句責怪我的話也沒說,還主動打了一筆錢過來幫我渡過難關。”;A先生在述
“原本我以為我爸知道這件事之后會大發雷霆,和往常一樣痛罵我一頓,結果這次他居然一句責怪我的話也沒說,還主動打了一筆錢過來幫我渡過難關。”;A先生在述說過去一周和父親的關系發生轉變的過程里,嘴角帶著一絲似有若無的笑意。
我注意到自己注視著A先生的雙眼不由自主地瞇起來——這并不是說我心有懷疑或困頓,而是我在這一刻感受到了自己和這位A先生之間無形的距離感,因無法真切地感受到他而使我不得不徒勞地嘗試通過瞇起雙眼來看清對方,就像因為視線模糊而瞇眼看世界的近視癥患者一樣。
印象里A先生常常深陷苦惱,難得有這樣的表情,我也不禁笑起來:“得到來自于你父親的這份少有的理解和支持,你有什么感受?”
“我當時的感受就是:我對他原本的認知或許是有偏差的。"
“嗯……”我頓了頓,不放棄地再次問道,“這是你的想法,那你的感受呢?”
他眨眨眼,看起來有些困惑,皺著眉頭重復道:“我的感受就是:我對他原本的認知可能存在偏差。”仿佛對自己要重述同樣的內容而感到不悅。
你有沒有過情感隔離的經歷?
這并不是我在和A先生工作的這段時間里第一次有這樣的經歷,印象里每當我試圖鼓勵他表達自己的情緒或感受時,得到的總是他的想法(我:“這次的成績比之前好,對此你有什么心情?”A先生:“我覺得我的付出總算得到了回報。”我:“聽起來她說的話很傷你的心。”A先生:“她一直這樣蠻不講理。”等等)。仿佛感性那一部分的他是缺失的,只剩下理性這一部分在和我對話。
其實不僅僅是A先生,生活中我發現自己有時也有類似行為:當遇到一些事情時,尤其是不如意的事情,我的反應往往是用理性思考發生了什么,為什么發生,這件事情給生活各個方面帶來的影響,該用什么樣的方式應對,以及從中學得的經驗教訓……卻很少記得問候一下自己:“那么我的感受呢?”
適當地調控情緒感受,運用理性思維來面對困境,可以幫助我們避免沉浸在負面情緒里,使大腦節省出精力有效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使我們的內心產生一種掌控感,這本身并沒有任何問題,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如何使用我們的“理性”。
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是一種自我防御機制(self-defensive mechanism),它的定義是用理性取代感性,從而使我們避免感知自身的情緒。外表行為常常表現為“情感隔離”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培訓。
有很多原因可以促使我們養成凡事理性思維優先的習慣:原生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風格(如:彼此很少問候或分享情感經歷,只談論想法或事實),社會文化的鼓舞和強化(如:電影里的超級英雄遇事常常冷靜睿智,而反角往往喜怒無常)等。
更重要的,對于我們自身而言,理智化可以降低負面情緒給我們帶來的不適,讓我們感到自己不是那么地脆弱,尤其在面對創傷(trauma)的時候。但是,和所有事情一樣,一旦我們在理性和感性之間失了衡,變得凡事都理智至上,而持續忽視或隔離自己的情緒感受,便會出現問題。我們很容易理解過度情緒化的弊端,卻常常忘記思考過度理智化帶來的傷害。
“不是都說遇事要冷靜嗎?我用我的理智來思考問題有什么不對?”被我詢問是否一直以來都在忽略自己的情感時,A先生這樣反問。
我很能理解他的意思,解釋道:“區別是:用理智思考問題,還是用理智來隔離自己內心的感受?因為這兩點可能會帶來截然不同的后果:前者可以幫助你更好地尋找應對問題的方法,后者卻可能會讓你錯失看透問題本質的機會。”
為什么情感隔離會傷害我們?
原因一:對自我感受的了解程度影響著我們的心理健康狀況
工作中,我見過許多來訪者有用自己的理智隔離情感的行為。和A先生一樣,當問起他們在經歷某件事情的感受時,我所得到的往往是他們的想法,而非情感。
大多情況下,我并不認為他們是有意在回避分享自己的內心感受,而是出于潛意識里很早便養成的習慣。這個習慣讓他們在咨詢工作里很難真正地敞開心扉,暴露自己——而是否能夠讓咨詢師看到一個完整的自己,是通往咨詢目標的必要條件。
感到很焦慮?如果無法認清自己的內心深處究竟在害怕什么,我們或許會很難對癥下藥地找到解決你焦慮問題的方法。
最近一年都持續有抑郁情緒?或許抑郁是一切更深層情緒的表象,掀開這個蓋子,你也許會發現自己的內心深處還有憤怒,悲傷,哀慟,羞恥,以及愧疚……而所有這些情感都需要被逐一地深入探討和理解。
總是在和自己的另一半吵架?學會如何有效地溝通——尤其是如何有效地溝通自己的情緒——將會是解決親密關系問題的重要一步。
原因二:只有更加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改變自己
盡管我們當中的很多人并不存在可以達到診斷標準的心理障礙或情緒困難,但我相信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生活的某些方面能夠變得更好:
我們希望自己能夠在工作上更有動力和信心;我們希望自己能夠和他人建立起更加真誠和親近的關系;我們希望自己可以用更寬容和理解的態度面對一些人或事……
然而,就像在一個陌生的城市里迷路一樣,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定位,你將很難找到正確的方向通往自己的目的地。同理,如果我們無法準確地區分自己真正的感受有哪些,我們也很難找到有效的方法改善自己當下的情緒狀態。
習慣性地理智化或情感隔離可能帶來的后果是,如果我們不鍛煉識別或分享自己情緒的能力,我們便很有可能會失去它,那么,在遇到問題時,我們便很難說清楚究竟是什么在造成我們的不快。
例如,有一位同事的某個行為很明顯地打擾到了我,可共事的其他人卻對其毫不介意。如果我無法分辨出這個行為在我的內心究竟造成了哪些情緒反應(可能是我感受到了不被尊重或重視,也可能是我發現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我或許會很難區分出究竟是這個同事的行為本身造成了我的煩惱(這種情況下我或許應該站出來維護自己應有的權益),還是來自于過去的某段類似的經歷正在潛意識里影響我當下的判斷和心情(這種情況下我或許想要尋找咨詢師來協助我解決問題),抑或是兩者兼而有之。
原因三:過度理智化會讓我們感到孤獨
無論你是否愿意承認,我們人類是社交動物,想要和他人親近是我們的本能和天性。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80年的著名研究發現:能夠影響一個人幸福感的最大因素并非知識,財富,或名利,而是TA是否和周圍保持著親密的人際交往。想要和他人建立親密的連接,便要求我們敢于在關系里卸下自我防御,讓對方看到一個完整的自己,無論是理性的一面也好,還是感性的一面也好。
可以回想一下看過的名人傳記或明星采訪,當了解到平日在公眾視線里大放異彩的人們生活中其實也有自己的痛苦和掙扎時,你有什么感受?是否因為發現他們和自己有著類似的經歷,而忽然覺得這一部分人其實也并不是那么遙遠?負面的情緒,不愉快的經歷,的確會讓我們感到脆弱以及不適,分享它們卻可以讓我們和他人的距離更近。
過度理智化會剝奪我們了解感性一面自己的能力,失去與自己內心建立親密連接的機會,同時也會讓我們對他人的掙扎和矛盾變得沒有耐心。
人們喜歡和有同情心、包容心的人做朋友,而非“機器人”。
情感隔離者要如何自救?
如果你和A先生一樣,這個時候或許會發出這樣的疑問。和所有的改變相似,打破禁錮著我們的理智化這一習慣,與自己的內心建立連接,學會如何去體會和表達自己的情感,要做到這些需要給出足夠的時間和耐心,不斷地進行自我訓練和調整。而第一步,便是要提高自我意識。
第一步:提高自我意識
正如之前所說,當我們使用理智化這一自我防御機制時,通常是為了避免讓自己感到脆弱的情緒感受。只有意識到我們在什么情況下,用什么方式進行情感隔離,才能更好地知道如何去介入和轉變。
想一想,你是否大多數時間都只愿意與他人分享積極的情緒(尤其是成就感),而遇到困境則只專注于自己理性的分析或想法?也有一些人并非完全不與外界展示自己的負面情緒,卻只選擇性地表達一些讓自己感到不那么危險或脆弱的情感,如憤怒,煩躁,或焦慮;另外一些更直接暴露的情緒,如感到被拋棄,被否定等,一旦出現便會被立刻掩蓋或隔離起來。
還有些時候,我們或許也會主動和他人傾訴自己的內心,但用來描述自己感受的字眼通常是籠統而模糊的,以此來和自己真實的情感拉開一些距離:
如“他拿了我的東西居然也不和我打聲招呼,對于這種人我真是難以理解”,而內心真正的感受是“我感到被他忽視,受到傷害”;
再如“我不喜歡你做出這樣的表情”,而內心真正的感受或許是“當你做出這樣的表情時,我感到不被理解或被評判。”
一旦我們養成不與他人分享內心真實情感的習慣,我們便很有可能會養成不去思考自己真實感受的習慣,久而久之,我們便會失去清晰識別自己情感經歷的能力。;因此,改變要求我們首先意識到自己是如何使用理智化,以及對什么樣的情緒感受進行隔離的。
第二步:使用清晰準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
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飲食更健康,只是停止吃外賣是不夠的,還需要在家里的冰箱放滿健康的食材,并且學會如何料理。同理,如果我們想要與他人建立更親密的情感連接,只是停止對自己的情感隔離也是不夠的,我們也需要學會如何使用清晰準確的字眼描述分享自己的感受。
想一想,你通常是如何學習一項新技能的?多數情況下你需要不斷地觀察,模仿,和練習。
生活中,我們可以試著留意身邊的人是用怎樣的方式傳達情感:有沒有這樣一個人讓你感到TA對自己的感受勇于坦誠?那么TA在分享自己的時候用了哪些詞匯形容情緒和感想?
有時,我也會特意在網絡上搜集一些形容情緒的詞匯,總結出來發送給我的來訪者,建議TA在日常生活中隨身攜帶,一旦察覺自己有情緒波動的時候便拿出來看一看,尋找列表上有哪些可以準確形容自己當下心情的詞語。通過這樣不斷地練習,我們便會內化這項技能,將這些準確表達情緒感受的方式轉變為自己的。
第三步:要敢于踏出自己的舒適區
要記得,所有的改變在一開始都是不容易的,因為你要放棄長久以來陪伴你的固有模式,踏入一片不熟悉、充滿不確定的區域,心理層面的改變更是如此。
我們之所以要隔離自己的情感,通常是因為擔心一旦表達了自己的真實感受,便會讓自己或他人感到不適:我們擔心如果讓自己感受到悲傷,悲傷便會像開閘的洪流一般迅速將我們吞沒;我們擔心一旦向他人表達自己受傷的心情,便會讓對方陷入深深的自責與內疚……換句話說,我們使用理智化來隔離自己的情感,是在擔心表達情感可能帶來的后果。
事實是,感受和表達情緒的確可能會讓人感到脆弱或不適,但情緒本身并不是一個危險的存在,正相反,所有情緒都有其產生的意義。就如生理上的疼痛其實是身體在向我們發送出現問題需要注意的信號一樣,心理上的感受也是在向我們傳遞一些值得關注的信息。
只有知道自己是憤怒的,我們才知道有哪些事情是自己不愿意去接受或退讓的;只有知道自己感受到了被接納,被尊重,和被理解,我們才知道哪段關系是我們愿意更進一步去接近和發展的。
我們需要敢于踏出局限自己的舒適區,去面對自己的脆弱,迎接可能的風險,不斷地鍛煉我們的心理韌力(resilience)。只有這樣,你才可能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自己,和外界建立起不一樣的連接。
感受和表達我們的真實情感是一件會讓我們感到脆弱的事情,因此,為了避免受到傷害,我們或許會使用理性來試圖克制我們的感性,將我們的情感包裹甚至隔離起來。
盡管這種自我保護方式在有些情況下(尤其在經歷創傷的時候)的確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度過難關,但一旦我們在生活中養成理智化或情感隔離的習慣,便可能衍生出各種各樣的情緒障礙以及人際交往的困難。
從細節開始,不斷有意識地鍛煉自己感受和分享內心情感的能力,我們才可以與真實的自己建立更完整的連接,與他人發展更親密的關系。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什么是雙相情感障礙癥?
下一篇:失戀了怎么辦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