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為什么說《心理訪談》的消失是必然?
謝老師2022-03-22 04:23【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2004年12月28日,《心理訪談》節目正式播出。作為全國第一檔現場個案訪談類的心理欄目。《心理訪談》以其新穎的形式一經播出即成為現象級電視節目。引發大眾
2004年12月28日,《心理訪談》節目正式播出。
作為全國第一檔現場個案訪談類的心理欄目。
《心理訪談》以其新穎的形式一經播出即成為現象級電視節目。
引發大眾群體的廣泛關注。
開播僅三個月,《心理訪談》收視率視率已達8%,躍居央視社會與法頻道前列。
隨后一年的時間,《心理訪談》的收視率翻了一番,成為同時段央視最具競爭力的欄目。
眾多嘉賓也隨著節目的熱播被全國觀眾所熟識。
成為家喻戶曉的知名“心理專家”。
李子勛,楊鳳池、朱建軍等大家耳熟能詳的“大咖”,都曾是《心理訪談》的常駐嘉賓心理咨詢哪個醫院好。
然而,15年后的今天。
這個巔峰時曾日播2次的節目。
卻已日薄西山,盡顯疲態。
甚至成為眾多業內人士的“鄙視”對象。
此間劇變,原因為何?
在《心理訪談》播出后的幾年。
節目的真實性逐漸引發觀眾懷疑。
2006年3月22日,有網友爆料稱:
某期節目的當事人是自己的親戚,是專職群眾演員,其在節目中所說的都是虛構,是由導演安排的。
此外,欄目組人員的“專業性”問題也不斷暴露。
2006年2月14日,某期節目的當事人在網上發文稱:
節目組工作人員為了讓當事人表現出預期的“效果”,故意在節目中用惡劣的言辭指責當事人。
而國內著名作家王朔在《心理訪談》錄制現場對工作人員破口大罵的舉動,更是引發了全國關注。
2007年3月,王朔應邀參加《心理訪談》錄制。
節目錄制完畢后,王朔突然對某位工作人員破口大罵。
指責其未經允許即將王朔與友人私下聊天的內容撰文發表,違反了新聞工作者的職業倫理。
爭執過程中,該工作人員一直在強調自己只是“正常工作”。
此后,《心理訪談》為博眼球不斷推陳出新。
2015年12月,節目組邀請一位跨性別者參加錄制。
那些失了心智的心理咨詢磚家!
為營造節目效果。
節目嘉賓張久祥、季瀟華(安妮玫瑰)、 程立耕三位“心理專家”對當事人發起“道德審判”。
言辭刻薄的指責當事人是在“裝”!
是思想有問題。
導致當事人情緒崩潰!
一經播出,皆盡嘩然。
節目中對跨性別群體的種種歧視言行。
讓大家對央視媒體大為失望。
最終,引得國務院相關部門公開發聲“譴責”。
隨后,《心理訪談》邀請的各類“心理專家”不斷引發爭議。
2018年8月,節目常駐嘉賓張久祥,被人公開指責身份造假。
證實其北大客座教授的身份系偽造。
2019年7月,某自稱“央視心理專家”節目嘉賓,因其“60萬跑車,窮公益”的言論,引發社工群體的公開聲討。
那位開60萬跑車的央視心理專家,給大家上的第一課!
不可否認的。
《心理訪談》曾對國內心理咨詢行業的發展起到不可磨滅的推動作用。
在最初的幾年,通過這一電視節目。
使得國人對心理健康知識有了一定了解。
讓大眾知曉了“心理咨詢師”這一職業的存在。
并在某種程度上拓展了心理咨詢專業工作者的生存空間。
正如李子勛所說的:
這檔節目播出以后,全國各地的心理醫生都能吃飽飯了。
然而,心理咨詢本身的專業性要求,使得《心理訪談》自開播之初即存在著巨大的內部危機。
即,心理咨詢職業倫理與電視節目表現形式之間的矛盾。
心理咨詢的保密性要求與電視節目所追求的“效果”和收視率存在著天然沖突。
在國內心理咨詢行業剛剛起步。
大眾群體對心理咨詢的專業性和職業倫理尚無要求之時。
《心理訪談》這類“電視心理咨詢”的節目形式,尚能為專業人士和觀眾所接受。
然而。
隨著國內心理咨詢工作者自身專業性的逐步提升。
這類“電視心理咨詢”的不專業性和節目“專家”的種種不稱職言行,日益引發業內人士的反感和排斥。
遺憾的是。
囿于國內大眾群體心理健康教育的長期缺失和辨別能力的嚴重不足。
此類“電視心理專家”的不稱職言行,依然被大眾誤以為的心理咨詢師的本來模樣。
并以此為標準去衡量其他從業者。
漸漸的,《心理訪談》演變為一個“壞榜樣”。
一方面。
眾多電視頻道跟風模仿,開辦此類心理訪談節目。
且依葫蘆畫瓢,找尋各類妖魔鬼怪裝扮成“心理專家”的模樣。
配合節目組的演出。
另一方面。
一些想入行或初入行的咨詢師。
被這些裝扮的“電視心理專家”所誤導。
以為這些“電視心理專家”表現出的,即是專業的。
于是紛紛效仿。
誤入歧途。
對于這一問題,李子勛等專業人士其實早已看透。
其實,正如楊鳳池在2008年所說的。
將心理咨詢搬上電視,是行業不成熟的表現。
隨著我國心理咨詢行業的發展,總有一天此類節目會消失。
如今,10年已過。
這一“預言”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成為現實。
這些電視心理訪談類欄目和其打造的諸多“電視心理專家”,逐漸成為行業毒瘤!
而“近年來參加《心理訪談》節目的咨詢師皆不入流”的觀點。
也已成為行業共識。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父親在孩子的教育中需要做什么
下一篇:好人品的幾種表現形式以及標準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