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為什么希望小說或電視劇主角有一個好的結局
謝老師2021-11-24 07:28【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師解讀:故事的最后,王子和公主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惡毒的后媽和姐姐們受到了懲罰;小紅帽趕走了大灰狼;穿著靴子的貓幫助主人打敗了壞人,獲得了國王和公主的青睞…
故事的最后,王子和公主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惡毒的后媽和姐姐們受到了懲罰;小紅帽趕走了大灰狼;穿著靴子的貓幫助主人打敗了壞人,獲得了國王和公主的青睞……
在我們很小的時候我們或許就很喜歡這些美好的童話故事,但好像那個時候我們很少想過:
為什么我們喜歡的童話故事,往往有一個圓滿的結局?
喜劇結尾為什么這么受人歡迎?
2020年大熱制作《隱秘的角落》的相關討論占領了眾多社交平臺的一周頭條。
除了緊湊的劇情,刻畫形象生動的人物之外,最令人關注的是這部電視劇的結局——
其中人物如普普、嚴良到底是生是死?朱朝陽的“開學”到底是僅存于想象中的,還是真實的?原著《壞小孩》中的結局為何會與電視中的結局“背道而馳”?……
對這些問題的分析、解讀成為了大家熱議的焦點。
不難發現,這部電視劇中出現過多次的一個詞語是“童話”。在很多的解讀當中,主角的一句“但你可以相信選擇童話”成為了現實里Bad Ending的佐證。
但同時,也還是有很多人堅信這個故事的結局就像表面上的那樣,壞人被繩之以法,好人也得到了好報,沒有“壞小孩”,只有“中途走了歪路,但最后良心發現的好孩子”。
所以,為什么我們這么執著于結局的好壞,以至于有很多人拒絕追任何連續劇和連載文章,一定要等到打上結局二字,確定其是一個擁有美好結局的故事,才會愿意點開鏈接?
希望人物有一個好的結局?可能因為主角是部分的你
當我們在電影院為《復仇者聯盟》里的鋼鐵俠、《哈利波特》里的斯內普教授的悲劇結局流淚時,或許很少想過這是為什么。
自然,大部分原因要歸功于小說與電影足夠優秀,塑造的人物足夠立體和深入人心,可是對我們自己而言——這可能是因為我們可以在這些人物身上找到我們自己的影子。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
敘事集體性同化(Narrative collective-assimilation)
指的是作為觀眾和聽者,在心理上融入敘事集體,進而獲得歸屬感。其可以分為兩個過程:第一;是將自己融入到敘事集體當中(例如在閱讀《哈利波特》時將自己感知為巫師)第二;是歸屬感的滿足。在這種情況下,讀者就像置身于書籍、電影中虛構的場景,像與主角一同經歷故事情節一樣心理咨詢師三級。
心理學家認為,要達成這種“融入”,最重要的是對于角色的認知,并將自己的心理與角色的心理漸漸重合起來;再通過角色本身,對其經歷做出相對個人化的反應;進一步地,觀眾就完全沉浸在敘述環境當中,并和故事人物產生強大的聯系感。
在經歷了這樣的過程之后,觀眾會對角色人物的結局如此關注也就不足為奇了:
因為從某個角度來說,主角的結局暗示了觀眾對自己未來的想法、希冀甚至過去曾有過的經歷帶來的感受。
《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
作為作家和電影制作人,或許都渴望著角色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鳴,但是有的時候,這種沉浸式的閱讀與觀影也會讓很多小說家感到苦惱。
追求圓滿是一種社會性的追求
魯迅曾經說“中國人不大喜歡麻煩和煩悶,現在倘在小說里敘了人生的缺陷,便要使讀者感著不快。所以凡是歷史上不團圓的,在小說里往往給他團圓;沒有報應的,給他報應,互相騙騙。”
從藝術追求的角度上來說,有些故事擁有一個悲劇的結尾,或許比擁有美好結局更能突出其意義,進而更能引發讀者和觀眾的思考。
就像《雷雨》、《日出》這些戲劇作品,如果改掉他們的悲劇結尾而續上一個喜劇性、大團圓的結局的話,其被賦予的意義將會完全不同了。
另一方面,對于讀者來說,追求圓滿卻確實是一種社會性的追求。上文所述的“敘事集體同化”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就體現了這一點——我們閱讀、觀看,和角色同哭同笑,其實是在模仿現實社會中同樣的交往過程,并獲得歸屬感。
這一發現還被運用在了對社會退縮患者的研究當中。對于經歷了較為持久的社會隔離的人而言,雖然不能同現實生活中的人進行交流,但在小說的閱讀當中可以獲得一定的歸屬感(這一點也同樣可以解釋疫情期間被迫隔離的人們在文娛領域消費大大增長這一現實)。
因而,或許這也是一種幫助長期拒斥社交生活,只愿意獨自一人的人嘗試重新融入社會的一種方法。
生活已經夠殘酷了所以我們為什么還要互相傷害——被發刀片的連載小說家和被悲劇結局虐到的讀者同時說道。
很多人說,自己想要看到一個“大團圓結局”,是因為現實生活中已經有很多的不如意,因而不希望主角在虛擬的世界中經歷千辛萬苦卻沒有辦法擁有美好的結局。
當看到主角被“虐”,讀者難免要向創作者拋出質問(當然還有想象當中的香蕉皮和刀片):
你的心是鐵打的嗎?
因此創造出一個太有魅力的主角,然后讓他突然退場甚至會給作者帶來生命危險——
當柯南·道爾在《福爾摩斯:最后一案》當中讓名偵探福爾摩斯死去之后,無數讀者給他寄去刀片,他只好修改結局,使主角重新回到故事中來。
這不由得讓大家想到了一部改編自史蒂芬·金小說的電影——
大名鼎鼎的作家出車禍之后,被自己的書迷救回家,書迷卻在知道自己喜歡的小說中,女主角即將被作家“寫死”之后,對他痛下毒手。
電影當中的夸張手法使得女書迷看上去無比恐怖,大概足以讓被威脅要寄刀片的編劇、小說家感到害怕。
當然,我們都知道電影只是電影,現實生活里想要通過極端的方式讓作者修改心中已有的結局并不是一件正確的事情。
然而,隨著網絡連載小說成為很多人閱讀的一種形式,讀者的看法實際上也在影響著劇情走向。在這樣的情況下,作者與讀者的良性互動也會為故事帶來更多的活力。
然而一部小說的結局可能沒辦法滿足所有讀者,讀者同樣也需要意識到,無論一部小說、電影的內容讓你有多沉浸其中,其與現實生活的界限仍然存在。
像漫展、同人展上那樣與同好交流,角色扮演屬于表達喜愛的方式,如果過于“越界”就可能會讓自己受到傷害——
畢竟即便“麻瓜”可以走進魔法世界,也很難騎著掃帚起飛。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心理健康的標準主要包括哪些
下一篇:為什么你總是看不慣別人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