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恐慌現象, 如何對他人進行有效支持
謝老師2023-08-23 07:28【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室:各位親愛的伙伴們:面對這種病毒,它的來勢洶洶于似乎是勢不可擋的局勢,讓我們這群在安逸中生活的人,一下子失去了內心的安定與安全感。尤其是正值新春假期
各位親愛的伙伴們:
面對這種病毒,它的來勢洶洶于似乎是勢不可擋的局勢,讓我們這群在安逸中生活的人,一下子失去了內心的安定與安全感。
尤其是正值新春假期,原本川流不息的交通與人群,突然被動的凍住了;本該是熱鬧非凡的大街小巷,在非常短的時間內變得冷冷清清。熟悉的熱鬧沸騰,在預期中沒有發生,盼來的卻是寂靜與不確定。人心惶惑不安是必然的。
經驗分享
這次的疫情,讓我想起來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及2003年的SARS。
先談談地震吧!
當時全國及全世界的人都涌進了災區。我當然不例外的充滿了熱情接受成都一個機構的邀請,去到第一線支援。
但當我踏進德陽共青團的指揮中心,那位主任一聽我是做心理支援的,一口就回絕了我強迫癥的心理咨詢。
我錯愕的站在那里,內心混亂,腦袋空白,‘怎么會?怎么回事?我該怎么辦?’我帶領了一個來自各地的9個心理咨詢師,準備“大干一番”,好好的“幫助災民”,以抒發內心的“愛心與關心”。
這下子怎么辦?
本想好好的說服主任—我們是有能力的,我們是可以的。內心的委屈感、緊張、擔心油然升起。我被感受圍城了。就在此刻,我覺察到我在“太想幫助的愿望下”無形中成了高姿態的“專家”,成為“救世主”。
瞬間,我的心靜了下來。意識到自己的害怕—怕被趕走;怕不被承認;怕沒有面子,怕被拒絕。所以,暫時放下這些感受與想法,開始聆聽與了解問題何在。
這位主任對我們這些心理支援者的的評價是“破壞者”,讓受災者受到第二次傷害。聽懂了他的生氣,我開始同理他,專注聆聽他,沒有反駁,沒有專家的姿態。
沒想到,他話鋒一轉主動的邀請我們留下來。我很開心但不驚訝,因為當前的他遇到的壓力一定比山大--每天都要面對那么多的困難,而群眾、“心理支援者”“志愿者”的蜂擁而至,也一定讓他疲于應付。他一定很久沒有人陪伴他,聽他說話了!一旦被聽到,必然覺得舒服,內心的煩躁就會減輕。
接受了他的邀請,我主動承諾對于災區老百姓我們僅僅陪伴,就像是對待老鄉一樣,不做咨詢,不做干預—說實在,我也不懂什么是干預,又為什么要干預。人本及超個人強調的是主動陪伴,如此而已。被支持者有自己的主動性、思想,及感受,我們尊重。
連著三年我被邀請去德陽支持老師,咨詢師及其他,如無國界醫師邀請我交流,去講同理心。感謝他們的認可。我也從中學習了很多什么是“助人者”的真意。
第二個經驗是2003年的SARS,在美國的我和李紹崑教授正籌備著當年要在大陸開展國際人本/超個人的大會。因為SARS的出現,無奈下取消了。會議不開了,但我內心卻想與大家在一起。
我決定回國。內心沒有害怕,緊張及擔心。生命本是如此,所有的可能性都會發生。所以,我抱著平常心面對眾人的反對,準備好防護設備(口罩而已)在當年(好像是5月)從廣州入境。
令我驚訝的是很多廣州人并沒有戴口罩,而且沒有那么緊張,也來去自如。同學們在白云機場租了一個場地接待我,互相交流與分享,真的很有活力與希望。
看到大家的積極與放松,我放下了心。離開廣州我又去了好幾個城市。當然,焦慮、恐慌不是沒有,只是同時發生的是“過普通日子”的心態也在。這點很重要。
黑天鵝事件
黑天鵝事件指的是,在我們沒有預期的情況下發生的事情。這次疫情就是在人們沒有準備的情況下發生的。其實,細想它講的不就是“無常”嗎?人生本無常,一旦有這個觀念存在,無常不過是常態,黑天鵝白天鵝也不過是同一類而已。所以我的想法如下:
首先,我們要明白,遇到這種情況,緊張恐慌是“正常”的現象。除了心理素質過硬外,不擔心不恐慌的人,才是“不正常”的。那種情況更是嚴重。
這個時刻可以稱之為“危機”。很多心理從業人員認為要做“干預”。我倒認為這是一個生活中的一個重大事件,與我們在生活中任何時候所碰到的,看似無法逾越的“困境”是同類的。我們也會睡不著,吃不下。
只不過,這次卷入的不是一個人,而是很多人。我思考了很久,發現到如果追根究底什么是很多人?事實上就是很多的“個人”的集合罷了。
因此,要覺知的是,我們面對的是每個“個人”的問題,雖然看起來是“很多人”。換句話說,我們要進行的就是個別的陪伴。
問題的處理,因為嚴重度不同,緊急度不一樣,而有優先的技能應用。
今天這種局面,我們已經知道的是病毒的傳染在某些程度上是可控的,但需要明白的是負面情緒的影響卻是不可控的,其蔓延就如同呼吸的速度。
我們還需要懂的是,人們之所以會恐慌,是因為自己對整個疫情的不確定,而這種不確定又很難在短期內有確定感,此時幻想(往往是往壞處)就會爆發,謠言就會四起。這就是所謂的“歇斯底里”的表現。
清楚了這些,我們所要做的既不困難也不復雜——那就是:
第一步
專注、聆聽、同理心,建立他人對我們的信任感:
恐慌焦慮緊張擔心是情緒,而情緒是很難管控的。此時最重要的、最有效的就是“用心”聽他人說,專注并且聽到他的感受與想法,就算聽起來是多么的無理,無聊與不可思議,記得,從他的角度,都是合理的。
這就是同理心的運用——看到他所看到的,聽到他所說的,陪伴他所感受的。不要辯駁,不要講道理,斑駁與講道理只能引出辯駁、對抗,及憤怒。反而壞事。切記!
第二步
具體、探索、澄清:
首先是少問,多聽,并且將所聽到的放在心理,在內心琢磨著“到底發生了什么”。
眼前的問題,其實不是真問題。真正的問題往往是被表象的狀況所刺激到而浮現出來。所以,中國人才說:“危機”就是危險與機會并存的。
生命所有發生的,都是有意義及具有價值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從困境中看到智慧,否則舒適與安逸會麻木我們的眼睛與心靈。
當陳述者的感受、想法被接納后,內在的空間就會被打開,此時才有能力去深入的探索了解問題所在。很多咨詢師喜歡問問題,一直問,其實第二步的時候,的確是要問問題,但同時要專注、聆聽、同理心,否則就變成質問了。
第三步
找到生活中的支持系統:
雖然我們做的是個人陪伴,但同時要注意到周圍的人都在經歷同樣的困境,所以可以協助被支持者看看周圍有誰能夠支持到自己,并建立支持圈,大家每天進行互動,交流與分享,因為一個人不能獨活。
但要注意方向的正確性,是要提高大家的情緒度,從而提升面對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加劇恐慌;也可以參加一些線上支持團體,每天有固定活動時間,這樣內心的確定感及安全感會被建立起來。
第四步
協助規劃每日的生活目標:
為一般老百姓,無聊是最傷人的,因為每人都需要要目標,這樣才會有存在感與價值感。所以,每日的規劃很是重要。等到他逐漸穩定后,就可以鼓勵其支持他人。人天生就有“利他”的需要。所以,如果能夠建議他參加支持的群去支持他人,是非常有意義的。
以上是針對一般群眾我們可以做的支持步驟。
對于在一線的人員,包括職員、志愿者、醫師、護士、護工及其家屬
我們要做的是除了不要安慰,不要說道理外,最最重要的就只是去聽到他們的累,擔心,辛苦,無助......甚至自責(沒有做好)及責備他人(不被領導、他人甚至家人理解)等情緒以及所有想說的話。
如果有人不習慣講感受,那么就不要談感受,僅僅聽他們說。他們一定有很多想說,我們只要人在心在的聽他們說,這就足夠了。
切忌去深入探索他內心的創傷。我們要做的是在聆聽中,讓他脫離“負面思想、感受的”干擾,情緒度自然提高,正面思想就會產生,生活能力就會恢復,自我療愈的管道就會自然運行。
如果被支持者有問題要解決,與他探索資源所在,協助他看到事情的不同面,讓他看到能作什么而非做不了什么。
如果他很困難找到解決方案,我們充其量給予建議:“如果是我的話,我大概會......這樣做。你說呢?”這樣就能夠激發他的想法及愉悅的感受,從而增加執行力。
協助者的注意事項
首先,先面對自己的感受、想法,去了解發生了什么。想幫助人的,往往是內在有很多創傷沒有處理。所以,要先清理自己。這就是督導的重要性。
千萬不要自以為是,自命不凡。到最后傷人傷己。如果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要注意到自責會產生。此時要停止自責,最好見督導或是找同伴支持,找到原因進而調整。
再則,如果覺察到自己特別想幫助人,此時就要暫緩幫助人,先找個同業者溝通一下,不能只是自我溝通。自我溝通往往看不到真正的盲點。
第三,常常覺察自己在協助他人時是否很急--急著提高對方的情緒度,讓他覺得舒服;急著解決問題而聽不到他說什么。這種情況就要暫停幫助他人。
第四,經常檢驗自己身體的僵硬度。身體的軟硬度表達了我們是否有壓抑,以及情緒是否偏低。情緒度低,在協助他人時會有負面效果的。所以我們要注意這點。
第五,自己要訂立生活目標,不要將幫助人成為目標而忽視了建設自己,照顧自己。
第六,對于任何非自己確定的事情,不給任何建議。
最重要的就是--不做任何能力不及之事。要有自知之明。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潛意識真的存在嗎?
下一篇:高情商和低情商人的區別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