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一項震驚世界的心理學實驗,可能心理學
謝老師2022-01-12 09:39【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室:步入2021年,身邊的朋友們都在做一件事,就是寫新年愿望,少女也不例外。減肥20斤、學鋼琴、跟杰倫合照、更年輕更美更瘦等等……;一邊寫,一邊琢磨著:這可
步入2021年,身邊的朋友們都在做一件事,就是寫新年愿望,少女也不例外。
減肥20斤、學鋼琴、跟杰倫合照、更年輕更美更瘦等等……;一邊寫,一邊琢磨著:這可能嗎?
想起有個朋友說過:“愿望就是要寫那些看似不可能的,這樣才有實現的可能!”
聽起來是一個美好的期許,但是我想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一下,是不是;“相信可能”,真的會增加實現的概率?
01、一項震驚世界的心理學實驗
說到這個問題,少女第一時間想到著名心理學家埃倫·蘭格 —— 哈佛大學歷史上第一位獲得終身教職的女性,她喜歡把自己的研究稱為 “可能心理學”。
她的團隊做過一項實驗,震驚了心理學界:
1979 年,波士頓郊區的一處度假村被改造成了一個 “時空膠囊”,這里的一切都參照 20 年前的布置,也就是 1959 年的樣子。
有 16 位 75 到 80 歲的老年人參加了這項實驗。他們的樣子,大概就是你能想到的七八十歲老人的模樣,老態龍鐘,步履蹣跚。
實驗開始前一周,這些老人都做了相應的測試,包括身體和智力等指標,接著被隨機分配到了 2 個組當中。
實驗開始那天,老人在家人的陪同下坐上大巴士前往度假村,但是兩組老人接受的待遇完全不同:
實驗組老人們所在的那輛巴士,播放的是 1959 年的廣播節目,老人們被告知:“從這一刻開始,時光倒流到了 20 年前。”
也就是接下來的一切 “舊時光”,都是現在進行時。
老人們要;“假裝” 自己是 20 年前身強力壯的樣子,下車時,不要人扶著;下車后自己拿行李到屋里,生活的各方面要試圖自己打理。
控制組的老人們在車上聽到是當下的廣播節目;
他們被要求努力回憶 20 年前的生活,但是用的是過去時態,他們的當下還是 1979 年。
度假村的公共大廳里,擺了很多老式物件,收音機正在放的是 50 年代的歌曲,復古的黑白電視播放的是 50 年代的電影和情景劇。
總之,一切就好像回到了 20 年前國際心理咨詢師。
只是對實驗組的8個人來說,必須用現在時來描述這一切;而對控制組的老人來說,他們是在懷舊、回憶過去。
一個星期過去,神奇的事情發生了:
老人們的聽力、握力、記憶力都有了明顯的提高;血壓也降低了、平均體重增加了 3 磅(大約 2.72 斤);步態、體力也都有了明顯的改善;
并且從實驗的第二天開始,老人們就已經開始主動擺放和清理碗碟,不再依賴服務人員。
以上這些變化,兩個組的老人基本一樣。但有一些指標,兩個組出現了顯著差異:
實驗組(生活在 1959 年)的老人的關節更加靈活,手腳也更加敏捷;坐高、體重、肩寬等指標的增加幅度都更高;并且,智力測試的得分也更高。
他們中甚至有些人打起了橄欖球,家人見到他們時,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02、實驗背后的 “可能心理學”
蘭格經常提到一個詞 ——;專念(也叫專注力)。簡單說來,就是讓思維打破常規,尋找新的可能。
為什么這些老年人能夠在一個星期內發生這樣大的改變?
原因就是實驗給了老人們運用專念的環境,原本以為已經老了、做不到的很多事情,當你把自己當成20年前的樣子時,竟然就做到了。
這個實驗有一個文藝的名字,叫;“時光倒流20年”。
“人老了還能變年輕嗎?”蘭格用實驗告訴人們,體力和容顏逆生長,都是可能的,因為心理的改變能帶來生理上的改變。
或許,你的新年愿望寫上 “回到18歲”,也不是不可能哦。
“時光倒流” 的實驗自從問世以來,就引起了不少爭議,為了驗證蘭格的實驗,英國廣播公司(BBC)最近重做了一次她的實驗,邀請 6 名英國明星重返 1970 年的當紅時期。
除了環境的設計回到那個時期,BBC 還讓他們重溫了一些生命中的重要時刻,例如重返大劇院進行演出等。
僅僅兩天,他們的記憶力、體力、精力、智力都有了明顯進步。
驚人的結果讓蘭格的研究再一次進入人們視野。
她說:“大部分研究結果都是一個普遍規律,而我想尋找每個人身上的可能性。”因此,她把自己的研究成為;“可能心理學”。
作為積極心理學的奠定者之一,蘭格一生獲獎無數。為了紀念她對心理學的突出貢獻,好萊塢曾經拍攝了一部傳記電影《倒時鐘》(Counter Clockwise),記錄了她的故事和研究。
03、什么讓我們的生活少了可能性?
專念的反義詞是潛念,意思是把思維固定在了一些死規則上,不假思索。
生活中的潛念其實很常見,比如有人認為女孩子生了娃就不該太愛美了:“都當媽媽了,還那么愛美干嘛?”
家里的長輩們一聽說出去旅行,就會拒絕說:“都一把年紀了,還能去哪玩?”
類似的潛念還有很多:
30 就該生孩子了
40 就人老珠黃了
70 就走不動了
……
沒有房子就想結婚,做夢
一把年紀了還考研,瘋了
而事實真的是如此,不能改變嗎?
蘭格一直提倡的專念,就是告訴我們,要打破所謂的經驗,去創造新的規則。
媽媽也可以每天化妝美美噠,老爺爺也可以背起背包環球旅行。
我讀研究生的時候,班上年紀最大的同學,孩子已經讀高中了,她一邊工作一邊帶孩子一邊學習,跟我們一起畢業了 —— 誰說年紀大了不能讀研呢?有人一直在創造新的可能性。
04、運用專念,活出新生活
下面請大家來回答 2 個問題:
1. 地鐵口有人給你發傳單,你會有什么反應?
A.接過后下一秒扔進垃圾桶
B.瞄一眼標題,然后下一秒扔進垃圾桶
C.仔細看看傳單上的內容,說不定是自己感興趣的
2. 去參加一個聚會,你發現其他女孩子都穿著裙子,而且是類似禮服的裙子,而自己穿著一條牛仔褲,你會有什么反映?(如果你是男生,就當其他男的都穿著西裝)
A.完了,我看起來一定巨丑,沒臉待下去了,走吧
B.繼續留下來參加,但是全程不安,覺得自己很另類
C.真好,我是最與眾不同的一個
這兩個問題的回答,反映了 2 個層面的專念水平。
第一個問題面對司空見慣的事物的態度。
每天都接收傳單,我們看多了可能早就司空見慣了,所以不假思索地丟掉。但是運用專念的人,會時時保持開放的態度,在平凡中發現新事物,學到新技能。
第二個問題則關于我們對自我形象的認識。
依靠潛念的人,往往會根據周圍人的眼光來認識自己,對自己有一個封閉的認識;而專念會讓我們對自己的認識更多元化,更開放,也更能夠接受自己身上的可能性。
那么回到文章最開始的問題,究竟這些可能心理學跟我們的新年愿望有什么關系?
少女想告訴你,運用專念去生活,你的新年愿望會更加容易實現,生活會變得更精彩。
1. 做一件一直想學卻從來不敢嘗試的事
蘭格不僅是一位心理學家,還是一位風格獨特的畫家。
但是你絕對不會相信,她開始學畫畫時,已經晚年了。
很多人會覺得畫畫是要從小培養的,但是晚年才開始拿畫筆的她,得到了著名美術家的贊賞,有了很多自己的作品,下面這本書的封面就是蘭格的畫:
看到這,少女重新寫下一個新年愿望,學鋼琴。
我從小想學鋼琴,但是小時候家里窮,買不起;長大后每次看到別人彈鋼琴就特別羨慕,但是會覺得自己沒有從小練,是肯定學不好的。
蘭格教授晚年還能成為畫家,我才二十多歲怎么就不能學好鋼琴呢。(此時時差大叔正在用眼神鼓勵我:“期待你的表演。” )
2. 打破無聊的生活怪圈
少女的一個好朋友,在家鄉的事業單位工作了 4 年,每天重復一樣的工作,他覺得百無聊賴,一點興趣都沒有。
之前每次勸他辭職,他都會說這是多么;“穩定、高收入” 的好工作,一旦辭職了肯定找不到更好的。
他自己的思維定勢就是:我喜歡的工作,肯定都看不上我;現在的,已經不錯了。
今年,他終于終于下定決心辭職了,想做自己真正熱愛的事。
我相信,他一定能找到一份很棒的工作,哪怕沒有之前的穩定,但是一定會變得快樂很多。
寫在最后
看到這,你的新年愿望是不是要重新寫了?
希望我們的生活都能多一點專念、多更多可能、多很多精彩。
最后,少女送給大家一句話:
少說 “不可能”;多問 “為什么不?”
References / 參考的文獻資料:
[1] 埃倫·蘭格. (2012). 專念:積極心理學的力量. 浙江人民出版社.
[2] 埃倫·蘭格. (2016). 生命的另一種可能. 人民郵電出版社.
[3] Rodin, J., & Langer, E. J. (1977). Long-term effects of a control-relevant intervention with the institutionalized age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5(12), 897.
[4] Langer, E. J., & Moldoveanu, M. (2000). The construct of mindfulnes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56(1), 1–9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長輩來家里該不該提前打招呼?
下一篇:群體性癔癥病怎樣處理?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