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中年以后三觀決定了你的生活質量
謝老師2022-12-14 14:12【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中年人三觀吧,中年人的三觀是指“年齡觀”“健康觀”“生活觀”,其實人到了中老年之后我們做的更多的是不被時代“拋棄”,而中年以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中年人三觀吧,中年人的三觀是指“年齡觀”“健康觀”“生活觀”,其實人到了中老年之后我們做的更多的是不被時代“拋棄”,而中年以后三觀決定了你的生活質量,所以想要生活質量更高,怎樣養成良好的“中年人三觀”就一定要看看!
年齡觀:心若不老,歲月無傷
導演王潮歌有篇著名的演講,每次聽來都感觸頗深。
“12年是一個輪回,到了36歲,家庭、工作、生活都趨于穩定,人也截然分成兩種:
一種是重復著36歲;另一種就是開始尋找新的人生。
絕大部分人死于36歲,不是肉體的死,是倦怠、焦慮、沉默,對于生活沒有熱望。”
人生的下半程,越走越多的是年紀,越來越少的是勇氣。
太多人用年齡“框”住了自己,不敢嘗試新鮮事物,逐漸喪失生活熱情。
覺得人到了某個年紀,就只能俯首稱臣,混吃等死,再也沒法兒從生活的大山下翻身。
而有些人,卻從未被年齡限制對生活的想象力,把日子過得一直熱氣騰騰。
藝術大師黃永玉,被稱為“現實版的周伯通”。
50歲學駕照,70歲出國游學,80歲拍封面,90多歲了,還開著輛霸氣的紅色法拉利去飆車。
在別人看來早該頤養天年的年紀,他卻一路突破,越玩越嗨心理咨詢師三級。
90歲那年,黃老爺子還畫了一副自畫像,樂呵呵地稱自己為“90后”。
很喜歡竇文濤的一句話:“老不是一個年齡問題,也不是一個生理問題,而是一個認知問題。”
時光使面容起皺,但人只要心懷熱忱,就永遠年輕。
真正高級的年齡觀,是無論多少歲,都對生活充滿熱情,對事物保持好奇,永遠不乏從頭開始勇氣。
健康觀:人生過半,學會認慫
《圓桌派》有期節目,談到了“年齡”的話題。
有位嘉賓的一番話,讓我深有感觸:
“人年紀一旦上來,身體已經明顯感受到了變化。
你會開始羨慕年輕人的精力,有時候也不得不向年齡低頭。”
人到中年,身體上的種種力不從心,身邊人的來去無常,無一不在提醒我們:
生命是一張有去無回的單程票,到了人生后半場,你我拼的都是健康。
有網友分享過自己的一段經歷。
入行十多年,他一直是公司里最拼的那撥人,為了項目,加班熬夜簡直是家常便飯。
有一回,連續通宵一周后,他突然兩眼一懵,暈倒在自家浴室。
幸虧搶救及時,他才僥幸從鬼門關撿回一條命。
醒來以后,看到哭成淚人的母親和滿眼通紅的父親,一陣愧疚涌上他的心頭。
從醫院回來,他給自己立下了凌晨前必須睡覺的規矩,還翻出落灰的健身卡,報了個私教班。
以前喜歡的濃油赤醬鮮少出現在餐桌上,朋友的酒局也是能推就推。
人生過半,最好的保健品就是“認慫”。
學會“認慫”,不是懦弱,只是明白了再多的名利成就,都比不過好好活著。
知乎上有個問題:有哪種投資穩賺不賠?
有個回答獲贊頗高:
“第一,養一個好身體;
第二,真的要養一個好身體,它是你最大的本錢;
第三,有機會再干點別的吧。”
一個好身體,可以讓你的家庭不必因為一場疾病而陷入窘境,讓你能夠長久地陪在家人身側,讓我們任何時候都能擁有和困難抗衡的底氣。
就像那句話說的:“你必須精力飽滿,才能經得住世事刁難。”
人生下半場,保持身體無病,心中無憂,是永恒的課題。
一日三餐,定時定量;少油少鹽,少煙少酒;早睡早起,適度運動。
生命并不總是來來往往,在每一個平常的日子里,要學會善待自己。
生活觀:物質至簡,內心豐盈
《簡而美地活》中寫過一段話:
“想要的東西越多,心就越不容易滿足。即便你最后如愿得到了所有,心情也會倍感壓抑。
本該為你帶來快樂的東西,反而成了壓力的源頭,在你的心頭蒙上了一層陰霾。”
人生過半,經歷了幾多嘈雜,被欲望捆綁了數場,方才懂得:
人這一生最好的狀態,莫過于樸素與簡單。
讀林清玄的故事,曾為他筆下的那句“人間有味是清歡”深深動容。
年輕時的他,在臺灣文壇聲名斐然,30歲之前獲得了臺灣文學界幾乎所有的獎項。
整日周旋于與報紙、記者,與燈光和掌聲相伴的生活,雖然風光,但不快樂。
在事業走向巔峰之際,他毅然辭去所有工作,到山上閉關清修,中斷了和外界的所有聯系。
“清歡是生命的減法,在我們舍棄了世俗的追逐和欲望的捆綁,回到最單純的歡喜,是生命里最有滋味的情境。”
山中的生活雖然清苦,他卻自得其樂。
遠離了世俗的觥籌交錯,他反而達到了新的創作高峰。
很喜歡一句話:“生命應該是個刪繁就簡的過程,任世事搖曳,心始終如蓮,安靜綻放。”
試著丟掉那些囤積如山的物品,舍棄形形色色的欲望,剔除圈子里那些無關緊要的人。
培養一些無關功利的愛好,學習一些早就想試水的技能:
去旅行,用腳步丈量世界,用相機收藏美好;
去讀書,在書中品味人生百態,和作者碰撞思想;
去思考,在獨處中學會跟自己的靈魂對話。
大曾老師寫過一首打油詩,讀來發人深省:
“生命到頭終作古,繁華歸塵身歸土。多少追名逐利客,一世經營又何苦。”
生活的真諦,終究不在物質幾許,而在內心的厚度。
活在這紛紛擾擾人世間,刪繁就簡,才輕松自在;靈魂豐盈,才舒適安然。
正所謂,越走越長的是道路,越走越明的是智慧。
擁有高級的年齡觀,敢嘗試,敢熱愛,任它時日馳去,心中毫無歲月。
養成正確的健康觀,學會認慫,養身養心,更好地與生命的無常相抵。
守住極簡的生活觀,在清凈的生活中感悟生命本真,豐盈自己的內心。
余生不長,把視線收回到自身,傾聽內心的聲音,養成良好的“三觀”。
如此,方能身心歡喜,內外皆安。
很贊哦! (人閱讀)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