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咨詢師、側寫員與宮廷畫師
謝老師2022-10-11 09:39【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心理咨詢逐漸的被更多人需要,但是真正做過心理咨詢,了解心理咨詢的人其實并不多,你了解心理咨詢嗎?之前有進行過心理咨詢嗎?其實在一般的心理咨詢師中你
心理咨詢逐漸的被更多人需要,但是真正做過心理咨詢,了解心理咨詢的人其實并不多,你了解心理咨詢嗎?之前有進行過心理咨詢嗎?其實在一般的心理咨詢師中你會遇到三種人,咨詢師、側寫員與宮廷畫師,咨詢不同的人可能你接受到的結果也是不一樣的!
不管什么流派,咨詢師工作的方式是對話。
如果沒有對話在咨詢師和來談者之間進展,咨詢等于未曾發生。就像一場夢境,全是幻想。
并不是每個人都要咨詢師,有些人需要的更像是側寫員。
一般在很多的懸疑或者偵探電影中會出現側寫員的角色。
側寫員的作用,在于描繪一個人的面貌。但他不是為自己描寫,也不是為他側寫的對象服務。
這是側寫員的工作最有意思之處,側寫員用盡各種方式,了解他要描繪的對象,但他不要描繪的對象服務。側寫員為委托者服務,而側寫員的委托者基本是警務人員,或是檢調機構心理咨詢師技能真題。
側寫,就是當重大案件(通常是兇殺、強奸、強盜、綁架等)發生,卻苦無對現場的錄像畫面,僅有目擊證人的證詞。
側寫亦是對這些證詞的總匯,通過側寫員的想象力和判斷力,以及少有的直覺,描繪出罪犯的可能面目。
有些人需要的是側寫員,我并不是說咨詢師不具備側寫員的特質。
實際上,咨詢的過程中,很多時刻咨詢師都在進行側寫。
舉個例子,如果你去過博物館,你就會看到無論中西方,都有所謂的宮廷畫。
畫師按照達官貴人的吩咐,給他們的形象畫出一幅畫。
但畫中的人經常被美化,符合出資者對自己外貌的認知。
就像現在有些人在聊天中開啟美顏功能,或者事后P圖。
他們既是知道自己在創作,在修改相機拍出來的畫面,同時又認同自己修改之后的畫面,就像他們在質疑相機說謊。
宮廷畫師不是側寫員,他們更像是通過捕捉大眾心理,以滿足他們、刺激神經,好獲得10W+和收益的商人。他們比任何人都有更好的修圖技術。
如果你感覺你的咨詢師像是一位宮廷畫師,那么你從他那里除了得到雞湯和激勵人心的演說,還有各種夸耀,你還能得到什么呢?
他會不會變成讓你上癮的鴉片,而不是拉你一把的良藥呢?
要知道,良藥多少是苦口的。
做心理咨詢最基礎的作用就是“了解自己”
有些人了解自己之前,他就已經對自己定了罪。
某些來談者,他們想了解自己,假定如果他們足夠了解自己,他們就能明白自己為什么會犯下某些罪。
比較積極的人想象到,一旦知道自己犯罪的原因,他們就要積極贖罪。
比較消極的來談者,他們更關心如何從罪責中逃離。了解自己,對這類人來說,更像是了解自己的弱點,好在了解之后進行補救措施,避免自己的弱點被別人利用。
抱持這份心情進入咨詢室,咨詢就很容易變成一場猜謎游戲。
來談者迫切希望咨詢師猜中他內心的困擾,如果咨詢師猜中,來談者會陷入一場“痛苦的狂歡”。
當一個人認定自己無可救藥,他還需要什么希望呢?他又何必尋求治愈的方法?
并且當一個人已經把很多人生的困境,甚至自己犯錯的錯,后悔的事,行過的不義都歸咎在一個尚未切定的病因上,那么這個病就成了逃避責任的借口。
所以在咨詢中,當來談者說出他的病因,咨詢師必須一而再,再而三的去確認。確認的目的不是不相信來談者說的話,而是我們要確認來談者是否相信自己說的話。
確定自己有病,跟相信自己有病,這是兩回事。
相信是一種信念的活動,我們需要信念。信念就像一種標簽,盡管“貼標簽”具有貶義,指的是我們用我們主觀的判斷,假定他人跟我們的判斷一致。
就像那些讓社會充滿不平之鳴的標簽,有些人看見一位女士三十好幾沒結婚,就用“剩女”形容她。
有些人看到一個人學習不好,不問前因后果,就給他貼上“不聰明”、“壞學生”的標簽。
反之,有些男人看到漂亮的女人,就認為漂亮的女人比較善良,這也是一種標簽。看起來好像很正向,實際上充滿誤解。
所以誤解沒有所謂正向或負向,誤解就是誤解。
從這里,我們可以連結到前面的討論。
當來談者通過拋出各種線索,好使咨詢師認可來談者為自己做出的診斷。
即使咨詢師在沒有意識到來談者意圖的情況下,認同來談者對自己的診斷,這個診斷既然是錯誤的,那么咨詢師的認同,并無法讓真正讓來談者受苦的根源顯現出來。
咨詢師需要進行有效的側寫,這是一個細膩而繁瑣的工作。
咨詢師全心關注來談者,修正對來談者的認識,好使筆觸下呈現的“那個人”貼近來談者的面目。甚至比來談者對自己的認知更加細致、深入骨髓。
更進一步說,咨詢師跟側寫員又有什么不同呢?
他們只要能夠紀錄客觀真實,并加以呈現就夠了嗎?
咨詢師跟側寫員不同,咨詢師會拿著他繪制出來的畫像,跟來談者反復確認,確認他對畫像的感受如何。
就像在繪畫中,數次停下來,讓被描繪的來談者看看咨詢師畫了些什么,聽取他的意見和想法。
如果來談者表示咨詢師畫出來的不是自己,那么咨詢師會進一步確認來談者認定的自己是什么模樣。
如果來談者認為咨詢師技巧不好,為此有情緒,那也無妨。
同時能夠觀察出細節,紀錄下客觀面目,但同時更關注來談者為自己的觀感。
“陪來談者一起去探索,探索為什么來談者想要變成另外一個人,而不是做自己。”
這種對來談者主觀感受的重視,通過繪畫的過程,和來談者一起澄清“來談者對自己的認知”與“咨詢師對來談者”的認知識否一致,是咨詢工作最有變化,卻也充斥風險的必經之路。
這就是咨詢工作之所以讓人卻步之處,需要高度的專注、細膩的覺察、保持溝通和頭腦的清明。同時又愿意承擔風險,包括被有意的引導到陷阱之中。咨詢師卻能在陷阱中,找到來談者遺留的線索。
很贊哦! (人閱讀)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