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職場心理 > 職場心理
工作效能感,自我效能感,職業自尊,解構其原因
謝老師2022-10-23 08:30【 職場心理】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師解讀:在和國內來訪的工作中,尤其在探討學習-工作效能感,自我效能感,職業自尊等議題時,我經常感到在和兩種,或者說三種很重要的超我力量在較量,我經常感到自
在和國內來訪的工作中,尤其在探討學習-工作效能感,自我效能感,職業自尊等議題時,
我經常感到在和兩種,或者說三種很重要的超我力量在較量,我經常感到自己的權威性無法與之抗衡。
但我需要先看清這三種力量,并嘗試著解構它們:
1. 整個社會-文化,無論是現代還是過去,對通過認知方法汲取知識的執迷和崇拜。
感受不重要,那是認知過程需要隔離的東西;
身體美感和大運動不重要,萬般下品,唯讀書高;
藝術不重要,那是千軍萬馬走獨木橋的野路子,你看那么多藝校生,有幾個成名混得好的?
思維性的,知識性的,尤其是以數理化為代表的的認知管道學習,似乎是學習的唯一“正途”。其他的不說全是野路子起碼也低它幾等。
我在session中體驗到的無力,相信一部分來自于這種,來訪者從小就內化過千萬遍的,從外到內植入的價值:“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立志做個科學家”.......等等等等
所以我哪怕看到了來訪者其他的優勢管道,也無法一夕之間撬動對方超我里面內化的“認知至上,數理最優”的——整個社會文化的進行的價值賦予。
從歷史上來看,我們的文明,也確實曾把自然科學看得太工具化,太“術”了,跟惟精惟一,通過超認知管道才能守住的“道”比起來,簡直low爆了在職場保持心理優勢。
物極必反,當前的這種過度強調,或許也沒有太多辦法,反者道之動是一種自然的運作。
不過,在認知神話統治下的,其他潛能的擁有者們,在受教育,甚至工作期間確實是要吃點苦頭的。
我想到了,那些幾乎每個中國來訪者都會做的“高考焦慮/恐懼”夢境:
考試遲到或缺席;
沒準備好就去考;
試題做不出來;
考試題目做不完;
做完了忘寫名字;
找不到考場入口;
每次做夢都考同一門曾經最差的學科
真的是琳瑯滿目的,與高考焦慮相關的夢——以及這里面蘊含的不勝任感,自卑感,甚至讓多少四十多的中年人,都擺脫不掉的低效能感,無能感,
讓人有些心痛。
2. 父親的缺席
一個人在學習-工作中的低效能感,不勝任感,長期的事業方向上的困惑感——是在認知發展黃金年齡(大約6-13歲)父親缺席,導致的最重要的后果之一——它會讓孩子一輩子渴望獲得一個指導者。
在這里,“父親”更多指的是功能,而不光是具體的人。
一個在潛伏期,也就是學齡期極度缺乏父親指導功能的孩子,哪怕在他們長大以后,似乎在潛意識里,總還有想要“再來一遍”,“再學一遍”——且這一次會:
“有一個師傅帶”;
“有一個領導看見并賞識”;
“有一個老師手把手兒的教”.......
等等幻想...
在細致的分析之中,這些師傅、領導、老師的原型,幾乎都是缺席的父親。
那個本應在黃金年齡教你,指導你,祛除你疑惑的父親形象。
所以,很多來訪把自己固著在潛伏期,一大把年紀還執拗于中小學生似的學習,而且每次學習都心心念念想著有人管理和監督或指導...
在這些固著和幻想中,我看到了一個個對父親,對他指導性的渴望、追尋,和一次,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和不甘。
3. 最后一點,我認為是彌散在整個社會-文化中,對男性性別的高度認同——尤其是很多女性自己也這么認同。
男生是一個優勢性別,被賦予更高的期待,和更多的價值,這一點雖在中國有改善,但我在臨床中發現,這在八零九零,甚至在某些零零后那里,仍是毋庸置疑的。
上個世紀末期,甚至這個世紀早期,有一些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男生在數理邏輯這一塊更加強勢;而女生在語言和藝術等領域更有優勢....
現在我在最新的發展心理學教材里看這種劃分,真的很少了,因為“男學理女學文”的刻板劃分里面,有著太多父母和社會的期待效應在作祟——有大量的心理學研究,論證了社會-家庭的對不同性別的成就預期,極深地影響了孩子在青春期以后的學習績效。
重要的三篇論文如下:
Bian, L., Leslie, S. J., & Cimpian, A. (2017). Gender stereotypes about intellectual ability emerge early and influence children’s interests. Science, 355(6323), 389-391.
Casey, B. M., Lombardi, C. M., Thomson, D., Nguyen, H. N., Paz, M., Theriault, C. A., & Dearing, E. (2018). Maternal Support of Children's Early Numerical Concept Learning Predicts Preschool and First‐Grade Math Achievement. Child development, 89(1), 156-173.
Cech, E. A., & Blair-Loy, M. (2019). The changing career trajectories of new parents in STEM.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810862.
但是不得不指出,在現實中,在普通人心中,這種刻板劃分是普遍在的。
所以執著于認知管道學習,對“學霸”著迷;
對“是真聰明”(數理邏輯好),而不是“死記硬背”學習的男生的另眼相看;
這些實際上是對于男性性別的高度認同,而對于女性性別的不認同,人們覺得女孩學習:
只能死記硬背;
只會唱歌跳舞;
“男生要么很優秀要么很差,女孩一般在中間”(潛臺詞:女生平庸);
“男生后期潛力足,女生早期成績好”(潛臺詞:女生無毅力,外強中干).....
奇怪的是,我發現很多女性自己,內化了這種人為建構出來的,并不被心理科學所支持的“劣勢”,和刻板印象——因此一直覺得自己認知學習能力不行,進而對男性的認知能力有種迷之崇拜,甚至把這種相對隱形的重男輕女傳遞給自己下一代,強化了女孩子的低效能感,低價值感:
既然以數理化為代表的認知學習是整個社會的最高價值,而男生又擅長這些,那么男性作為優勢性別,在二十一世紀信息時代依然還是響當當的霸主呀。
就像他們在農耕時代因為力氣大,是重勞動力,而成為霸主一樣呀。
4. 反思:
說這么多,只是看到那么多,有著多樣潛能的孩子們,甚至成年人,全都把眼光放在“知識、文化、學習”上,而學習又被狹隘地定義在知識性的認知學習上——而科學又只能是純粹的自然科學,人文科學有時連個屁都不頂。
于是多樣的潛能,被一代又一代地統一化,集中化,矮平化。
高考失利or出意外的夢境每年都做;
那種不勝任的自卑感每天都攜帶;
那種明明人有多樣性, 卻好像只有一條出路,但怎么樣都走不通的迷失感困惑感,每分鐘都在縈繞。
殊為可惜的是,這作為人的,其實本無高低貴賤之分的,美好的潛能。
我看到在太多的例子中,一個個沒有人文科學基礎,沒有感性生活方式,甚至沒有生活的“科學家”們,重復地機械地拷貝著-翻譯著他人的, 其他國家的技術,自己逐漸喪失了內在的活力。
因此我以后寫文章,一定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引用羅洛.梅的這句話:
倘若一個民族,失去了在詩歌、文學、音樂等藝術中所展現出的原創精神及創造力,那她遲早也會失去科學的創造力。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職場人際溝通的6個禮儀技巧
下一篇:關于工作的十條建議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