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強迫癥 > 強迫癥
強迫癥與囤積障礙的認知行為治療
謝老師2021-03-10 22:02【 強迫癥】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強迫譜系障礙(OCSD)的特性1.什么是OCDS?強迫癥軀體變形障礙抽動穢語綜合征和抽動障礙拔毛癥摳皮癥囤積癥疑病癥這些疾病因為具有相似性而放在一起,具體表
強迫譜系障礙(OCSD)的特性
1.什么是OCDS?
強迫癥
軀體變形障礙
抽動穢語綜合征和抽動障礙
拔毛癥
摳皮癥
囤積癥
疑病癥
這些疾病因為具有相似性而放在一起,具體表現有以下幾點:
遺傳和家庭危險因素
神經認知特征(例如局部神經認知過程)
對行為和藥理學干預的反應
病理生理學(如紋狀體)
癥狀功能和表現(如強迫行為)
特征(如完美主義)
2.強迫思維
①反復出現、持久的想法、沖動或意象,它們被體驗為是闖入性的、不想要的,并且會帶來痛苦(例如,顯著的焦慮、厭惡)例如:
觸摸袋子會使我生病。
如果我燒掉房子該怎么辦?; 我必須確保爐子是關著的。
為什么我會想到刺傷那個孩子?這是不是意味著我想要這么做?
② 強迫思維是令人不愉悅的、非自愿的。
③強迫思維是正常闖入性思維的極端表現。
(95%的個體報告曾體驗過闖入性思維)
3.強迫行為
①也被稱為儀式化行為
②強迫障礙個體認為不得不按照嚴格的規則,做出重復性的外在行為或內心活動。
例如:
過度或是以一種僵化的方式洗手,來預防疾病。
過度檢查(如是否關好爐子),以防止燒毀房屋。
過度祈禱以確保刺傷孩子的想法可以被上帝所寬恕強迫癥是。
③回避和逃避也是強迫障礙中常見的行為,但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強迫行為。
為了避免生病,從不離開家。
為了防止房子著火而從不使用爐子。
為了避免刺傷孩子而遠離刀具。
4.強迫障礙的認知行為模型
O.H Mowrer的雙因素理論
Mowrer’s Factor 1 no longer considered a primary theory for the cause of OCD phenomena4
But Mowrer’s Factor 2 still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mechanism maintaining OCD phenomena4
①操作性條件反射——恐懼的維持
回避行為/儀式化行為→去除負性刺激→回避行為/儀式化行為的增加(即,負強化)
例如,洗手緩解了恐懼和厭惡,因此這種洗手的行為在未來會增多。
用認知行為療法治療強迫癥
重點
①CBT 是各種心理干預的總稱
②它也反映出一種理論取向
③ CBT ≠ 媒體所描繪的傳統心理治療
不躺在沙發上
不強調患者的被動性
較少聚焦在過去
不像弗洛伊德那樣解釋癥狀
④CBT 是積極的,聚焦當下的,基于實證的,具體的,聚焦問題的。
⑤CBT 由兩種治療方法結合
認知→解決適應不良的思維模式
行為→ 解決適應不良的行為模式
暴露與反應阻止法
①基于暴露的干預
系統地接觸所恐懼的刺激物
逐漸地和延長地接觸
習慣化模型 vs.抑制學習模型46
必須停止回避,逃避和儀式化行為
Graph from
www.cureyourpanic.org/lessons.lesson1_7
ERP
1. 首先創建一個恐懼等級—這是你實施ERP的地圖
恐懼等級可以也應當隨治療過程而發展—根據需要進行調整
2. 暴露的三種類型
想象的(針對假裝的/想象的刺激)
現實的/情境性的(針對現實/真實的刺激)
內感受性的(針對內部的軀體狀態)
3. 延長的、逐步的暴露是金標準
4. 同時的反應阻止至關重要
首選是一次性停止所有的安全行為,但也可以逐步地停止
5. ERP是合作性的,不是強制性的
6. 通常每次ERP會談50-60分鐘比較好,但有時候需要90分鐘或者更多時間
創建一個等級
①需要制定出一個恐懼等級
一個恐懼刺激的清單—物體、情境、想法、軀體感覺
刺激應盡可能地接近核心的恐懼
把此清單當成向導—確定你將要使用什么刺激來做ERP
實施ERP
①當在咨詢室外的公共場合實施ERP練習時,常常會增強治療效果
②對隱私和保密要敏感—遵守權限內的規則
③不要允許患者使用分心技術來回避焦慮
但在恰當的時候,你可以謹慎地使用一些認知技術和輕松的幽默方式
不要確認患者的想法/信念,而要常常確認患者的情緒
④治療師應當是冷靜而中立的
有助于患者的自我覺察
減少不經意的保證
⑤如有必要,治療師可以先示范這個練習,但是要謹慎,因為這可能成為患者的安全行為(保證)
調整ERP練習,從而更具體地針對當下的恐懼
囤積障礙的性質
囤積障礙
難以丟棄物品或與物品分離,無論其價值如何。
需要保留物品,一旦丟棄物品或與物品分離就會感到痛苦。
在許多個體中,均存在過度收集
囤積與收藏的區別
囤積障礙的患病率和病程2
①2-5%的成年人會囤積。
②癥狀通常出現在青春期早期。
11-20歲
68% 出現在20歲前
③晚發是罕見的
④人們尋求治療的平均年齡是50-60歲
⑤病程往往是慢性的,癥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惡化。
用于囤積的CBT協議
用于HD12的暴露練習
①分類和丟棄暴露療法練習
目標消極情緒和拋棄的信念
拋開一件東西,帶著恐懼坐著,與一種拯救的信念相聯系,比如:“我以后可能需要它”、“扔掉這個東西是浪費”
② 獲取暴露療法練習
與獲得有關的積極和消極情緒和信念
去商店,不要沖動去買東西。
參考文獻:
1. Phillips, K. A., Stein, D. J., Rauch, S. L., Hollander, E., Fallon, B. A., Barsky, A., … Leckman, J. (2010). Should an obsessive-compulsive spectrum grouping of disorders be included in DSM-V? Depression and Anxiety, 27(6), 528–555.
2.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3. Mowrer, O. H. (1947). On the dual nature of learning: A reinterpretation of “conditio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7, 102-148.
4. Blakey, S. M., & Abramowitz, J. S. (2017). Postpartum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In J. S. Abramowitz, D. McKay, & E. A. Storch (Eds.), The Wiley handbook of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s., Vol. 1-2. (pp. 511–526). Wiley-Blackwell.
5. Foa, E. B. & Kozak, M. J. (1986). Emotional processing of fear: Exposure to corrective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9, 20-35.
6. Craske, M. G., Treanor, M., Conway, C. C., Zbozinek, T., & Vervliet, B. (2014). Maximizing exposure therapy: An inhibitory learning approach.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5810-23. doi:10.1016/j.brat.2014.04.006
7. Abramowitz, J. S., Deacon, B. J., & Whiteside, S. H. (2011). Exposure therapy for anxiet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New York, NY, US: Guilford Press.
8. Abramowitz, J. S. (2009). Getting Over OCD: A 10-Step Workbook for Taking Back Your Life.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9. Nordsletten, A. E., Fernández de la Cruz, L., Billotti, D., & Mataix-Cols, D. (2012). Finders keepers: The features differentiating hoarding disorder from normative collecting. Comprehensive Psychiatry, 54, 229-237.
10. Frost, R.O., Steketee, G., Tolin, D.F., Renaud, S. (2008).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clutter image rating. Journal of Psychopathology and Behavioral Assessment, 30,193-203.
11. Steketee, G., & Frost, R. O. (2014). Compulsive hoarding and acquiring: Therapist guide (2nd ed.). New York, NY U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2. Chasson, G.S. & Siev, J. (2018). Hoarding disorder—Advances in psychotherapy: Evidence based practice, Volume 40. Cambridge, MA: Hogrefe & Huber.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OCD強迫癥本質
下一篇:強迫思維的你是最辛苦的腦力勞動者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