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不會共情,做不了心理咨詢師
謝老師2021-08-24 12:53【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我最近在收集學習心理咨詢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你有相關的問題,可以留言提問)。目前調查了小范圍的一些人,發現大家關心比較多的問題,集中在做心理咨詢師
我最近在收集學習心理咨詢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你有相關的問題,可以留言提問)。目前調查了小范圍的一些人,發現大家關心比較多的問題,集中在做心理咨詢師的天賦和個人特點上。
不擅長共情,能不能做心理咨詢師?個性強勢,能不能做咨詢師?有童年創傷,還能不能治別人的創傷?不是心理學科班出身,學咨詢會不會受限制?……用老話說,都是在問祖師爺賞不賞飯。那些有公認的短板或缺陷的人,對這一點尤為忐忑。
我的第一反應都是,可以吧。
可以,不是說一定能做好。但我見過不同個性不同風格的心理咨詢師。有笑容可掬的,也有冷如冰霜的。有隨和的,也有強勢的。有幾乎不說話的,也有話特別密的。還有各種奇奇怪怪,一言難盡的怪咖。我看過Albert Ellis先生(合理情緒療法創始人)幾十年前的治療錄像,老人家氣場強大,咄咄逼人,跟不合理信念辯論的時候毫不留情,一句一懟,懟到病人無言以對。但人家毫無疑問是大師,在這個行業中硬生生打開一片新天地。
說完這些話,我又有一點心虛。擔心自己太一廂情愿了,這種回答不一定對提問者負責網絡心理咨詢師。
心理咨詢作為一種職業,有這一行的勝任力模型,總結過一些預測職業表現的特點,都是統計得到的結論。這些結論一方面給人參考,增加確定感,一方面也像是一重束縛:都說了你不適合,你還敢學這個?你是想挑戰大樣本的結論嗎?
可是,人又特別奇妙。做一件事,從不同的時間長度,不同視角來看,優勢劣勢可以相互轉化。短期不行,長期就更努力。一次不行,就多來幾次。你不行,對方就被迫要成長。一方面不行,就會有別的方面想辦法替代。因為有這些替代,反而成就了個人難以復制的優勢。就好像有些學生腦子反應不快,只能靠用功彌補,最后學問反而做得比別人扎實。有時候,駑鈍可能是比聰明更有益的資質。《士兵突擊》里的許三多和成才就是這樣的例子。成才遠遠聰明,最后成大器的還是許三多。
并不是說,每一個許三多都會成為許三多。我想說的是,人的主觀能動性遠遠超出想象。如果抱著非要把這件事做成,做好的心,每一個看起來的障礙不但有可能不是障礙,甚至還會成為資源。
我見過外國咨詢師給中國人做咨詢。因為語言和文化有隔閡,來訪者表達中的幽微之處,咨詢師理解不了。只能隨時停下來發問:為什么說這句話大家都在笑?笑在表達什么意思?有哪些背景知識?我是一個外國人,能不能多給我解釋幾句?——這樣溝通下來很吃力。但恰好是因為這樣吃力的溝通,來訪者才能借助一個局外人的視角,探索到很多自己從未意識到的,潛移默化的文化影響。
我在臺下看的時候,幾乎是羨慕地想,只有在語言文化上有障礙,這個咨詢才做得這么透徹,我在語言文化上也有障礙就好了(可惜沒有)。
我帶過一個學生,半路出家,總擔心自己理工科的思維方式,沒法理解那些敏感纖細的靈魂。我教他的辦法是,直接向來訪者承認:「我是一個特別不敏感的人,我擔心自己感受不到你的感受,我可能會提一些特別蠢的問題」。來訪者非常喜歡他的坦誠,和他那種不敏感的視角。我們還發現,有一些「蠢」問題,其實是整個咨詢的轉機。
我有個朋友,有一天覺得自己做了蠢事,難過到想死。誰都勸不好。后來她忽然原諒自己了,因為偶然看了一眼某個咨詢師的直播。我問她,這個老師講了什么,怎么這么精彩。她說剛好相反,講得特別糟糕。不但糟,而且頭不梳臉不洗,看起來比她病得還厲害。我說,那你是怎么被他治愈的?她說就是想到「咨詢師水平這么差,還有臉給人講課,我有什么活不下去的」,瞬間就治愈了。
中德班有一位老師叫Hakmut,他有注意力方面的障礙。他做咨詢的時候,來訪者一個比一個專注,生怕做出讓人分心的事,害得老師跑神。
歐文亞隆八十多歲的時候,還跟新的來訪者見面。告訴來訪者,自己已接近生命垂暮,每一次分開都可能是永別,詢問來訪者對此有什么感受。
上邊舉的幾個例子,涉及到文化背景、思維方式、表現力、生理特點、年齡,方方面面「祖師爺不賞飯」的禁忌。你去看任何一個勝任力模型,我想,不會有模型告訴你:文化背景不通,對情緒缺乏感受力,講課糟糕,有注意障礙,無法保證關系的長期穩定……有這種特點的人適合做心理咨詢師。結果你看,也有人做了,效果居然還不錯。
可能最重要的問題還是:你想不想做?
我猜不光是心理咨詢師這一個行業是這樣。很多行業,人們都要在入門前評估一下自身條件,預測一下發展前景:個子矮的,可不可以打籃球?嘴笨的,適不適合做銷售?性格內向,有沒有條件跑記者?怕當眾講話,能不能當好老師?……
他們希望有人能替祖師爺給自己一個保證:做吧,能成!拿到這個保證,做起來才會心安。
但我的想法是,一個人真覺得自己做不成,就不會提這種問題。提了,說明無論如何還是想做。所以,問的方式不妨改變一下了:「我有這樣的缺陷,但無論如何都想做,我可以怎么做?」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不良情緒的危害有哪些
下一篇:是什么引起恐慌癥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