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背書總是忘?記憶心理學教你好方法!
謝老師2022-05-10 03:30【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師解讀:長假結束了,大家在放松之后也不要忘記復習哦。最近幾天,我在整理大家的提問時發現,隨著考研日期的臨近,政治和專業課的復習迫在眉睫,許多同學都有著“靜
長假結束了,大家在放松之后也不要忘記復習哦。最近幾天,我在整理大家的提問時發現,隨著考研日期的臨近,政治和專業課的復習迫在眉睫,許多同學都有著“靜不下心去背書”、“記不住書上的知識點”、“背了忘忘了背背了再忘”等問題。別慌,你可能只是沒有找到記憶的正確姿勢。
當我們背誦知識內容時,我們的大腦是如何工作的呢?尋求有效的記憶方法,或許可以從這一問題來入手。
心理學家Atkinson和Shiffrn提出了記憶的多貯存模型——
該模型把記憶看作是一個系統,按照信息在系統內貯存的時間分為感覺記憶、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感覺記憶的存在時間非常短,但當人們反復一遍又一遍地說某個事情的時候,他們會將這部分信息保留在短期記憶中,當短期記憶的儲存空間達到上限時,之前的記憶信息就會消散。
那么,如何將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呢?要使信息保持更長的時間,必須通過更多地“重復”,使信息進入長期記憶。但是,死記硬背的重復并不能將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長期記憶儲存信息的方式是結合生動的圖式、有意義的詞組和情感。
非死記硬背式的“重復”是怎樣的?
利用思維導圖,搭建知識體系
思維導圖是一種組織思維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充當我們記憶的路線圖,讓我們的大腦以最熟悉的方式從中心向四周組織觀點和想法。構建思維導圖把所有知識濃縮到幾張圖表上,可以“把書讀薄”,可以理清脈絡。
身為一個文學類考生,我的兩門專業課背書任務非常重,去年9月份,在經歷了”第一輪背書但并沒留下什么深刻印象“的慘痛教訓之后,我選擇了做思維導圖來輔助記憶。
我將書上的知識點按照章節目錄進行歸類,畫出了框架圖,這樣一來,我對整個學科的知識體系就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通過思維導圖,我能夠將知識點快速聯系起來,它幫助我形成了屬于我自己的認知框架結構。在后來的背書復習中,我又用黃色彩筆和紅色彩筆標出了歷年考試重點和關鍵詞,通過顏色和關鍵詞聯想余下有關的知識內容,記憶效率大大提高。
另外,除了手動畫圖之外,思維導圖app也是不錯的選擇,比如Xmind。
想象學習情景,尋找記憶線索
我們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考試時一些平時很熟悉的單詞或公式,答案就在嘴邊,但就是無法記起,考試過后卻又突然想起來了。心理學上稱這種特殊現象為記憶的“舌尖現象”。
我們容易把“舌尖現象”的發生歸結于緊張,但這只是原因之一,記憶活動包括編碼、儲存、檢索和解碼過程,在記憶編碼過程中,情景因素也會同時被編進和儲存。所以,在相同的情景中回憶會比較順利,在陌生的環境中回憶則會比較困難,“舌尖現象”就更容易發生。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情況:在自習室背誦了好幾遍的內容,回到宿舍后想回憶一遍,卻發現自己已經記不清了。這或許也可以用“舌尖現象”來解釋心理咨詢有哪些。
為避免“舌尖現象”的發生,有沒有什么有用的方法?
有關場合依存記憶的研究指出,場合的物理復現有助于回憶目標信息,當人們在與學習情景不同的場合中受測時,也會有意無意地想象出學習時的情景,并利用它幫助自己提取有關信息。也就是說當我們嘗試記憶時,不妨選擇一個固定的地點去背誦。在開始新一次的“重復”時,可以先去努力回想上一次記憶時的情景,自習室走廊窗外的陽光、身邊的水杯、攤開的書頁,這都有可能成為我們的記憶線索。
并且,等到了真正的研究生考試時,大家也幾乎都是在自己陌生的學校和教室中答題,在情景因素的影響下,檢索、解碼、聯結等記憶過程的工作會有所困難,同學們一定要保持冷靜,遇到一時答不上的題目可以先在試題上做好標記,等答完其他題目再回過頭來思考。
睡前提問重復,做到及時回顧
睡前記憶會讓人更加印象深刻。心理學教授尼古拉斯·迪邁通過實驗發現,記憶力的增強源自大腦內的海馬狀突起,它作為大腦的組成部分在回憶事物的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在睡覺時,最近經過“編碼”的記憶能夠得到“釋放”,并被傳遞到大腦的海馬狀突起內來回播放。
提問也能讓知識記得更好,這也是為什么考研復習中,我們會一遍一遍去做考研真題的原因。不妨將兩者結合,我們可以在睡前和研友互相提問背誦內容,也可以讓家人拿著筆記或思維導圖向自己提問。
睡覺之前,除了他人向自己提問之外,不愿麻煩他人的同學也可以自己給自己提問,給自己提問的好處就在于,更明白自己知識的薄弱點,提問可以更有針對性。比如去年我在睡前回顧傳播學技術學派的理論時,我先按照自己的思維導圖復述出關鍵學者的理論要點,再提問自己,這一塊知識與現下的媒介技術發展有什么聯系、這些理論還能夠用于答什么題、有沒有什么學者的名言名句是答題加分項……
賦予記憶意義,堅定考研信念
在我們背誦記憶時,除了圖式、情景的影響,情感因素也不容忽視。記憶可以被我們賦予一定的意義,即我們都需要明白,考研對于我們的意義所在。如果你既發現不了意義,又沒有對它賦予對你而言的特殊意義,記不住是常態。
除了對專業的熱愛,對考研人來講,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情,莫過于相信通過考研能夠讓未來更好,莫過于發自內心地要考研。明確自己為什么要考研,考到什么目標,達到什么分數,還有多長時間,每天做什么……每一步做的事情都跟考研最后的結果相關,重復又重復,我們的記憶力自然會大大增加。
同時我們也可以思考,專業課知識和考研真題中間有什么關系、你所考的那個學校的老師傾向于初試的時候出什么樣的題目、專業課知識在哪一塊更重要……當自己明白了“這些”對自己的意義,以及知識點背后的意義,每一個考研詞匯,都會變得容易記住。
寫了這么多,更想讓考研人知道的是,再多的方法論也只是工具,最重要的還是人本身。保羅·柯艾略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寫到:“當你渴望得到某些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協力使你實現自己的愿望。”強大的信念會把我們送去想要到達的地方。
“沒有一個心靈在追求它的夢想時會忍受痛苦,因為追尋中的每一刻都是與上帝和永恒相遇的時刻。”
很贊哦! (人閱讀)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