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懂太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怎么辦?
謝老師2022-06-15 08:30【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師解讀:韓寒的電影《后會無期》中有一句臺詞:“我懂得/聽說過很多道理,可是依舊過不好這一生。”這一句臺詞還被做成電影海報宣傳,很多人內心共鳴,這句話里隱含
韓寒的電影《后會無期》中有一句臺詞:“我懂得/聽說過很多道理,可是依舊過不好這一生。”這一句臺詞還被做成電影海報宣傳,很多人內心共鳴,這句話里隱含著太多的無奈、悲傷等情緒,還有對自己的否定,這種心境最具有代表性的極致,就如日本作家太宰治在自傳體小說《人間失格》的描述,“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懂太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怎么辦?
網上太多對"好難過好這一生"這句話的解讀和支招,哲學、道家佛教、行為認知、精神分析潛意識等等,五花八門,甚至靈修。
試著從心理學視角拆解一下:前半句"懂/聽道理",是理性層面,大腦意識的認知,往往來自他人經驗;后半句是"過人生",是自己個人感受體驗的層面,從身體開始。
(他人)道理≠(你)的經歷感受,知道(大腦)和做到之間隔著親身(身體)體驗。生命是一個整體,身體體驗到的,才是真正擁有的,永遠忘不掉的。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看電影里主人公吃大餐,和你自己吃大餐,體驗感受也可能完全不一樣。
"身體"是生命的開端,也是最原始最深刻的鏈接。
在《身體從未忘記》一書中,作者是世界知名心理創傷治療大師巴塞爾·范德考克,他說關于身體的秘密:"時間并不會治愈一切,我們的身體會記住創傷。" 被拋棄、被忽視、遭人誤解,身體記住了那些感受和情緒細節,這些歷史的內心創傷,很難通過明白道理的方式化解。
自我,個性,與身體和性的表達關系密切,"接納一個人,先看身體接不接納","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也有精神分析師說,我們東方人欠缺"身體的自我""。
我們現代人,從小就被要求學知識,被大人撫養傳授道理,越來越多運用大腦思維和理性思考,離自己的身體其實很遠的,或者說身體的感受內心深處是很矛盾糾結的心理咨詢知情同意書。
比如,小時候父母撫養方式嚴苛,過早過度如廁訓練成文明人,一個孩子快樂玩便便的身體快樂感受就被壓抑下去了,他與自己身體的某種鏈接就被切斷了,"便便,很臟",這是他被塑造的道理,之后諸如學生時代的老師,社會主流價值觀,這些道理潛移默化或權威灌輸在一個人的大腦里運轉,這些道理綁架了他的感受。
回到最原始的那個部分,他的身體感受過的"便便很好玩,玩便便很很快樂"與另一種感受,"便便很臟很厭惡,我要遠離便便",內心深處在打架,對便便的欲望排斥和喜歡矛盾壓抑,當然也會泛化到別的欲望方面.
關注道理 不如關注身體感受
很多人感到焦慮、痛苦、憤怒,最常見的想法,有什么辦法解決?近期就有朋友向我傾訴,不能控制自己的憤怒,問我如何處理這種不良情緒?這種意識就是聚焦點放在腦袋里的控制,越關注可能越糾纏越出不來。我覺得不妨跳出道理,多關注身體反應,讓身體去覺察,不是去修改記憶,是給身體增添新的感受,重新鏈接自我。
如何鏈接自己的身體?
我去年開始關注身心體驗,尤其是身體感受,講講一個我參加舞動體驗的感受,有一個舞動心理治療師帶我進行舞動體驗。她分別選了一段快節奏和慢節奏的背景音樂,我隨性舞動:在快節奏音樂里,我感受到腰的抖動和臀的震顫,身體感受輕快、力量和宣泄,又有些束縛感,這是一種熟悉的感覺,慢節奏音樂背景下,我自然揮舞著手臂,一次次情不自禁會去低頭擁抱胸部和舒展肩背,身體感覺自我安撫般的暖意,有點陌生的感覺。
舞動心理治療師旁觀后,她的描述,"看見你對自己的一份溫柔,令人感動"。我自己也感受到柔和安撫,我們70后嬰童期普遍缺乏親撫關照,少有感受過溫柔的體驗,這種溫柔的練習,我腦袋里沒有任何預想和想法,順其自然的身體反應,這種陌生的身體感受,我就意識到這是一種和自己身體鏈接新鮮的感受。
后來又做過幾次舞動體驗,我開始有了一個新的感受:感覺到身體的感受,那是真正的體驗,大腦意識的認識是道理,虛浮的,落不到身體里。做不到"身心合一",那就很難愉悅。
跳舞、運動、旅游、擁抱,做心理咨詢..... 不僅用自己身體去體驗和經歷,也讓自己的心多感受,這就是自我和身體的鏈接,你自己獨特的體驗會體驗出可能和別人不一樣的道理,那也沒什么關系。你活出了你自己。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哭泣是一種心理治療法
下一篇: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