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父母不要給孩子洗腦了
謝老師2021-10-24 11:49【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師解讀:看一個孩子的各種表現基本上就能夠推斷出來這個人的父母是個什么樣的人,絕大部分孩子其實都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小時候父母會交給孩子很多道理,有些可能是正
看一個孩子的各種表現基本上就能夠推斷出來這個人的父母是個什么樣的人,絕大部分孩子其實都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小時候父母會交給孩子很多道理,有些可能是正確的,還有些可能是父母認為正確的,父母請考慮下孩子,父母不要給孩子洗腦了,有些道理可能真的很不對,但是可能會影響你孩子的一生!
什么是心理無因性
舉個例子吧,
生存,這是本能,是不需要因由的。沒有人會說,我是為了實現把奧特曼一掌劈翻在地這個目的,所以才需要生存的。
生存不需要任何理由。
圍繞著生存這個第一本能,吃飯和睡覺,也成為了我們的不需要理由的本能。
你可能會說,我們是為了生存所以才需要吃飯睡覺,生存就是吃和睡的理由。
但是對于每一個當事人來說,當你吃飯睡覺的時候,你不需要先思考“我是為了生存所以要吃這塊蛋糕”然后再動刀叉,而是你的身體本能在你餓了的時候,自然就會去做這件事。
“生存”只是邏輯上吃和睡的理由,但當它成為了一種無意識的習慣時,它就不需要理由了。
有個故事,說的是如果給一頭大象,從小就給它的雙腳間綁上一根很細的鏈子,那么哪怕這只大象長大了之后,它的力量完全足以輕而易舉的撕開那條細細的腳鏈時,它也不會這樣做。
因為在大象還很小、還沒有足夠的力量時,那條細細的腳鏈不斷束縛著它,以至于這種“無法掙脫”的束縛就成為了這頭大象人格的組成部分。
并非是大象成年后的力量不足以撕開腳鏈,而是它人格中一部分的設定就是“永遠不要試圖掙脫腳鏈”焦慮癥心理咨詢。
然后有意思的地方就來啦:當我們的某種習慣、某種信念被固化了之后,它就會獲得“無因性”的特權。
當一個信念由于不斷地重復而成為了我們的習慣時,它就獲得了“無因性”,即不需要什么原因和理由,就可以持續存在,甚至是成為我們人格的一個組成要素。
李玫瑾老師談到過,父母給孩子從小到大說的最多的那幾句話,就會成為這個孩子的“信念”。
這種信念,就是具備“無因性”的。
不管父母說的這句話有沒有道理,不管這句話在邏輯上是否成立,僅僅是因為不斷地重復灌輸,這個信念就會成為孩子的認知當中一條不可違逆、無法反駁的金科玉律。
比如有些父母喜歡給孩子說:“你一定要爭口氣!”
“你一定要爭口氣”這句話就包含了三層意思:第一、你現在還不如別人;第二、你要不斷的努力。第三、你要不斷的和別人比較。
這樣一句簡單的不斷重復的話語,就會給一個孩子帶來可能伴隨一生的自卑和自我壓迫。
因為“你一定要爭口氣”這句話埋藏在他的潛意識里不斷起作用,他就會持續的感到自己現在不行、感到內在施加給自己的壓力。
有些父母重復給孩子說:“媽媽愛你。”
這句話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這個孩子會持續的感受到有人在不斷地愛著她,同時他還會知道自己始終有一個依靠和歸處、那就是自己的媽媽。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其背后的原因就是在于:父母給孩子灌輸的任何信念都是具有“無因性”的,那些信念就是你人格的組成部分,那些信念就是你。
不管是好的信念還是壞的信念,只要重復的給一個人灌輸并且深入其潛意識,那么這個信念就會像后臺程序一樣不斷地在你的潛意識里運作著。
所以,為人父母,如果你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那么如果道理不是很成熟或者是只是你認為對的“道理”,你可以告訴孩子,但是不要反復的洗腦,最起碼讓孩子長大后能夠有自己的認知!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完美型人格的特點有這12種表現
下一篇:依賴心理癥與依賴型人格障礙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