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過度的擔心是一種詛咒
謝老師2021-04-29 12:53【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師解讀:帶悅寶坐飛機從深圳回姥姥家,悅爸叮囑我,起飛和降落的時候,你可不要讓他睡覺,讓他喝水或是吃點東西,要不然……我沒有聽到悅悅爸后面說了什么,光顧著擔
帶悅寶坐飛機從深圳回姥姥家,悅爸叮囑我,起飛和降落的時候,你可不要讓他睡覺,讓他喝水或是吃點東西,要不然……我沒有聽到悅悅爸后面說了什么,光顧著擔憂近五個小時的飛行他要是在飛機上哭鬧怎么辦。
因為起得早,悅寶在飛機上了跑道即將加速的時候就睡著了,我把他的頭放在我腿上, 雙腿橫搭上旁邊的座位上,正當我也想要睡一會兒的時候,突然想起來悅悅爸的囑咐,起飛時不能睡覺,我趕忙試著輕輕推了一下他的臉蛋,叫著他的名字,他完全沒有反應,看來是叫不醒了,那一刻,我努力去想爸爸說睡著了就會怎么來著,想不起來了,好像是說失去平衡?
想到這兒,我越發擔心起來,下意識地去摸他的胸口,噢,有心跳,有心跳就沒事的呀,后來我的手就沒拿開過,一直保持著一部分意識感受著他肚子一股一股地起伏。
看著他熟睡地小臉越發泛紅,我在想剛剛摸他胸口的那一刻我到底在擔心什么,那是一個很恐懼他沒有心跳但理性層面也很篤定他有心跳的感受。
我又想到剛剛懷上他的時候,去醫院復查,當我聽到醫生說你可能會先兆流產的時候,我眼淚馬上就要涌出來了,好像在我的感受里流產已經發生了,我已經失去了這個孩子,怎么會這樣呢,我強忍著從門診走出來,進到車里打電話給老公,說出第一句話就大哭起來,還記得我有說,“你看吧,我就覺得會有問題的……”
后來我才意識到原來我一直不相信可以這么順利地懷上寶寶并且平安地生下他,也是從那時開始我就對自己為什么總會預設孩子出問題這個擔心感興趣。
去看望剛剛出月子地朋友,聊了幾句后她神神秘秘地問我,“你有沒有晚上起來摸一下寶寶是不是還有呼吸,一睡著了感覺就像沒有呼吸了……”,我邊笑邊點頭邊回答“有有有……”,看來這是一個媽媽同款的擔心心理咨詢加盟。
在我們把手放在寶寶的鼻子下面去感覺他是否在呼吸的時候,我們的內心發生了什么呢?我有兩個覺察:
?;確認這個寶寶真的就來到這個世界了嗎,他真的是我生的嗎,通過確認寶寶的存在來確認自己的配得感。
?;如果我對不好的事情擔心在前,這樣不好的事情就不會發生,即使發生了,也是我預測過的。
潛意識會識別成一切仍在我的掌握之中,就像我說:“你看吧,我就覺得會有問題的”,對事態的控制感會抵消對不好的事情的痛苦感。
隨著孩子長大,父母擔心的問題從生命的存在逐漸轉移到發展問題上。
心理咨詢中常見一個現象,越是父母自己當年的學習成績好,越是擔心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
朋友的孩子明年上小學,她和我說經常有一個不好的預感,就是孩子一上學就會是班級倒數第一第二,這位朋友當年上學的名次是第一第二,我就在想她怎么會有這樣的擔心呢,她說對于自己是學霸這件事,總感覺那不是自己,而是依靠壓抑玩樂,用明確目標塑造出來的自己。
她很擔心現在這么崇尚讓孩子在玩中學的時代,她又不太想像自己的父母那樣嚴格約束孩子的情況下,孩子就會被玩樂的欲望淹沒。
如果沒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心里就不踏實,好像總會什么隱藏的部分沒有被釋放。
來訪者A的兒子剛剛兩歲半,他說最近兒子很喜歡玩電動,他看到兒子玩電動時就會擔心他以后會不會游戲成癮,而且越想越堅信,因為他自己也曾對電動非常上癮。
聽到這里,讓我想到,這兩個父母在小時候,自己的陰暗面、玩樂的欲望、攻擊性從來沒有充分釋放過,他們就不知道充分釋放是一個什么狀態,是否可控,所以就會對孩子表現出這一面時非常警惕,在他們的感受層面,那會是一發不可收拾的狀態。
對孩子的不放心實際上是對自己的不放心,孩子在這時變成了父母投射不自信的靶子。
當孩子長成大人,父母發現事業和愛情都插不上嘴,就只剩下人身安全和身體健康這個領域還可以操心。
有一個朋友和我講過他和媽媽之間互動的趣事,他說非典期間,他的媽媽基本上每天都會打電話過問他的情況,他有一種感覺,如果全國只有一個人得了非典,他媽媽覺得這個人肯定是他兒子。
今年夏天深圳雨大那一段時間,還有個朋友發了一段和媽媽的截圖對話,我當時就笑噴了。
我猜測第一個朋友每次接到媽媽的電話,那種感受會非常復雜,他也了解媽媽特別想用擔心來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感覺,但同時感受起來其實是一種攻擊,只能又氣又笑。
第二位朋友之所以回復,三個被沖跑的人里就有我一個,是捕捉到了被攻擊之后的反攻擊,那位媽媽看到這樣的回復,會不會有一瞬間是懵住的,會不會想一想我給孩子發這條微信,想得到的回復到底是什么。
父母為什么忍不住擔心孩子會出問題,出了問題,難道最難過的不也是父母嗎,只有一種可能,就是有比出問題讓父母更難過的事情,就是和孩子的分離,所以,本質上父母擔心的是自己被拋棄。
從分娩那一刻開始,媽媽們就知道,孩子遲早有一天會長大,會離開媽媽,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有一天會離開,想到這里心生恨意,恨他會成為他自己,而不再屬于媽媽。
如果孩子有什么問題,分離自然被推遲。
還有一些媽媽,推遲分離也不能緩解分離焦慮,她們是不允許分離發生。今年年初有一部美劇叫《惡行》,向我們展現了一位媽媽不允許分離的最極端方式。
在故事的最開始,女兒吉普茜只是一個孱弱多病,膽小乖巧的小女孩。
她來自單親家庭,和媽媽迪迪·布蘭查德相依為命。在母親的口中,吉普茜是一個患有白血病、哮喘、染色體缺陷,對糖過敏,以及智力發育遲鈍的孩子。
她每天要吃很多不同種類的藥物;睡覺的時候要呼氧氣,因為媽媽認為她得了睡眠呼吸中止癥——人睡著睡著突然就不呼吸了;她從來不用嘴進食,生存所必備的營養,都被打成了泥,通過腸管從外部輸入到體內……一直到她成年。
然而隨著慢慢長大,她發現了關于自己身體的更多秘密,她所觀察到的一切,都與媽媽告訴她的完全不同。事實上,她不需要依靠輪椅,雙腳就可以正常地行走;誤食甜品被送到醫院急救室后,她偷聽到醫生的診斷——根本不存在糖類過敏;身體檢查時大夫建議她摘掉腸管,完全可以用嘴進食。
吉普茜發現自己周遭的一切,以及過往的歷史,全部建立在媽媽編造的一個個謊言之上,來自媽媽的控制、吞噬已經到了令人絕望和窒息的地步。
萬般痛苦之下她在媽媽身上扎了17刀殺死了媽媽。電影以女兒弒母為結局,也是隱喻了孩子和媽媽的融合,最終也未能分離,媽媽死了,我們再也沒有分離的可能,她就永遠在我心里,某種程度上也是忠誠于媽媽。
謀殺不重要,謀殺是如何發生的對于看劇的我們來說更重要,電影是把現實生活推到極致的一種表現形式,看了這部影片,很多為人父母陷入反思,我們有希望自己的孩子生病嗎?有多希望?這會不會是我擔心孩子生病的隱藏動機?
“過度的擔心是一種詛咒。”
意思是說,孩子會接收到媽媽潛意識里傳遞過來的信息,超出正常擔心的那部分擔心,實際上表達的是媽媽不想分離的愿望,孩子就會無意識地滿足這個愿望,現實中真的發生了很糟糕的事情。
現在,媽媽們理解了自己為什么會有擔心,那么在意識層面這種過度的擔心就會松動、減少。
繼而一個新問題隨之而來,在所有擔心的情緒后面還有一種情緒,即媽媽對這種擔心的擔心,好比我去摸孩子的心跳,試探他的呼吸,難道我期待的是他沒有心跳,沒有呼吸嗎,光是打下這幾個字,我都感到手發抖,所以媽媽們最難面對的不是對孩子的擔心,而是對自己的擔心,即罪疚感。
罪疚感并非要被清除掉,它只需要被意識化。
適度的罪疚感是對孩子的保護,它可以激發對孩子的責任感。如果沒有罪疚感,這些媽媽就不會對孩子的情況如此敏感,也會因此而錯失對孩子應有的照顧。
溫尼科特這樣說起媽媽的罪疚感:“如果可以的話,我寧可選擇一個可以感受到罪疚感的母親,至少她有責任感,并且在她做錯事情的時候,她能夠覺察到這是她的錯誤。”
所以,我們要處理對孩子的過度擔心,同時也要處理自己的罪疚感,擔憂不是不應該有的,罪疚感也不是,它是一個心理機能健全的媽媽自然生發的感受。
當罪疚感被我們理解和接納,這些情感需要就會自動降低,你擔心不好的事情會發生在孩子身上的頻率和強度也會降低。
很贊哦! (人閱讀)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