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假如你有一個同性戀孩子改怎么辦?
謝老師2022-02-25 10:44【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一對母女來到美國知名華人精神科專家——張道龍醫生的電話咨詢中。16歲的女兒確定自己是同性戀,并且找到了喜歡的女孩,像情侶般愉快相處。她覺得,老媽總想
一對母女來到美國知名華人精神科專家——張道龍醫生的電話咨詢中。16歲的女兒確定自己是同性戀,并且找到了喜歡的女孩,像情侶般愉快相處。她覺得,老媽總想改變自己,就像民間所說:想把她“掰直”。
這究竟是什么問題?
假如我們深愛的孩子長到青春期,交了個同性伴侶,這不啻于晴空霹靂,該如何是好?
一碼歸一碼,“性別煩躁”不等同于“同性戀”
張醫生20多年來做過近十萬小時的咨詢,接待的咨客有美國人,有中國人,有白、黃、黑各色人種,除了經驗相當充足外,嚴格“評估”科學觀念,早已融入他的職業行為。因此,他可不會一聽到“同性戀”就大驚小怪!他要做的,是先評估這個女孩有無“性別煩躁”——這才是一種障礙!
要知道,“同性戀”并非一種心理障礙!早在美國精神障礙診斷標準第三版(DSM-3)中,“同性戀”還被當成是病,好心的醫生、心理治療師們,想出各種招數,企圖治療“同性戀”,他們全部失敗,還辦了壞事——耽誤了那些性取向與普通人不同的人,令其過上快樂的生活的日期向后推遲!所以在美國精神障礙診斷標準第四和五版(DSM-4,DSM-5)中,早已不把“同性戀”當作病態。曾試圖改變“同性戀”性取向的醫生,也向公眾真誠致歉。
而“性別煩躁”就不同了。
張醫生問女孩,你喜歡你女孩的性別嗎?她當即回答,不喜歡,從小就不喜歡,討厭自己是個女的,喜歡留短頭發,不穿裙子。張醫生又問,要是你有機會改變性別,你會選擇什么性別?女孩說,她想選擇做男的,但現在好些了,因為有了女朋友,改不改變性別問題不太大了。
OK,她討厭自己天生的性別,愿意變成男的,從小喜歡男性打扮和男孩游戲……這都符合“性別煩躁”的標準,如今,通過尋找到同性戀人的方式,她的煩躁得到了緩解,但不一定根除了。
但目前不用治療她的“性別煩躁”,因為她“生活在當下”非常享受。所以她目前并無改變的動機。
“性別煩躁”患者發展為“同性戀”者,這比較常見,其內在似乎也有一定邏輯,但并無可信的科學研究,說明兩者內在的關系,因為,即便沒有“性別煩躁”,其性取向也可以是同性。
“同性戀”不是病,不用治療;“性別煩躁”雖是病,但女孩目前并無改的動機,也沒法治療——那么,著急的就是那個媽媽,咋辦?
面對這事,任何父母都難免無盡糾結
不僅這位媽媽焦慮不堪,凡是自己孩子聲稱“喜歡同性伴侶”的父母,恐怕一開始都會不安。
張醫生給這個媽媽講了個故事。美國有對夫妻,不能接受自己的兒子是同性戀。極端的是,父親把兒子綁在樹上,抓起一把槍對著他:“說,你是不是同性戀?”兒子嚇得趕緊回答:“我不是,我不是……”被釋放后,第二天早上兒子就逃跑了,當兵去了,5年不敢回家,因為他怕!怕回家就被槍斃!
這個故事也是張醫生做過的個案。經過5年的折磨,夫妻倆終于接受了兒子是“同性戀”的事實,兒子也才敢回家國家心理咨詢師報名。
張醫生講這個故事,是為了告訴電話里的媽媽:孩子不會按父母的想法去成長,她可能不如你想要的聰明、漂亮、喜歡異性……但這都不是道德品質問題,父母得慢慢去接納自己的孩子,因為,若是硬要去改變她,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而失去她的可能性則非常大!
而那些父母也無需自責,因為孩子成為“同性戀”的原因很復雜,并非與家庭教養、生存環境直接相關,甚至很大程度上就是“天生的”,不是誰的問題所造成,也并非所謂“青春期叛逆”所致。
感謝上天,好在社會越來越寬容
這樣的情況下,改變孩子的可能性非常小。而且在美國,若是要強行幫助“同性戀”改變為“異性戀”,那可是違法的!
這位媽媽明顯還比較理性,比我之前做的類似個案中的媽媽理性多了,記得那個媽媽非常焦慮,說:“與其這樣,我情愿她(指的是自家女兒)死掉!”
好在眼前這位媽媽能夠安靜地消化張醫生的話。當然,張醫生也沒把話說死:“一般定義‘成熟’的年齡是18歲,最多再到21歲。你可以給孩子一個時間和空間,若是她的性別煩躁迫使她尋求改變了,或是她有了其他變化,你還可以來找我。”
張醫生繼續安慰這位媽媽:好消息是,社會越來越寬容了,他們不能改變,我們可以改變認識啊,美國所有的州同性戀都可以合法結婚了,社會的寬容度標志著進步。
張醫生是個會講故事的人,他又講了一個故事:
美國有一對“同性戀”要結婚了,發了70張請帖,卻只收回7個回音答應來參加婚禮,那婚禮不是要泡湯?他們是張醫生的患者(“同性戀”也需要看精神科醫生,但并非為了“性取向”,而是家庭、婚姻等方面的困擾)。張醫生靈機一動,幫他們在請帖上加了一句話:“請您來參加我們的婚禮,這不代表您認同我們的性取向,只因為我們的血緣關系。”結果來了60多個人,原本由于宗教等原因不肯來,接到新的請帖后,又有一重道德壓力,令他們不得不來。張醫生在這里體現了充分的熱心,他安慰那對伴侶:要是實在不行,我幫你們找20個客人!——當然,那樣可能會宴請一屋子的精神科醫生和心理咨詢師!哈哈……
聽了這些,這位媽媽好像想通了一些。
不過,真正的接納,一定需要更長時間。
回頭看,我們可以幫到“性別煩躁”的孩子
“性別煩躁”與“同性戀”完全是兩回事。今天的女孩則既有“性別煩躁”這個病,又是同性戀。對于“性別煩躁”,做父母和醫生的,可以早期預防、早期干預,以及在個體有動機的前提下給予治療。
孩子小時候,比如才5歲,就有性別意識了,“性別煩躁”也會體現出來。不喜歡自己天生的性別,想要成為異性,喜歡異性的玩具、衣著、打扮、角色扮演,喜歡跟異性玩,等等,都需要關注。對于一般的家長和老師,最好把男孩當男孩養,把女孩當女孩養,別給他們反串的打扮、不符合天生性別的撫養和教育,讓他們自然成長,這是對孩子的一種保護。
孩子到青春前期或青春期,有的慢慢顯示出一些情緒上的煩躁,假如與不接納自己的天生性別有關,那就需要專業人士準確評估了,萬一評估、診斷有誤,一直沒給予有效的干預,孩子就會沿著有問題的路線發展下去,今天的女孩則是選擇了與女孩談戀愛的方式,緩解她的煩躁感。一旦有了性的需求,要改變就非常的難。
而孩子完全成年以后,即便有了同性伴侶,也并不意味著“性別煩躁”就不存在了。若是痛苦到必須尋求改變的程度,那也有許多辦法可以幫助到她,包括藥物、手術、心理治療等等。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和女孩聊天必讀技巧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