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警惕身邊那些回避社交的人,他們可能存在一種危險的人格
謝老師2022-03-17 03:30【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在社會交往的過程當中,個體間的性格差異導致了不同個體的社會交往情況千差萬別。有的人天生善于交際,無論是面對什么樣的人和事,都可以表現得八面玲瓏,往
在社會交往的過程當中,個體間的性格差異導致了不同個體的社會交往情況千差萬別。
有的人天生善于交際,無論是面對什么樣的人和事,都可以表現得八面玲瓏,往來自如;有的人則不善言談,在社交當中采取回避態度,總是獨自相處。
這樣的人往往會借口自己性格內向,不善與他人交往。其實這只是表象,內在的事實是,他們要么就是懶得將自己展示給外界,要么就是不會將自己的感情表達出去。
在心理學上,對于這樣的性格,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就叫做“回避型人格障礙”。
回避型人格障礙的定義
這其實是一種存在于社會交往方面的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懼怕與陌生人進行交往,并且不想在公共場合長時間存在。
那些不得不在公眾面前完成的事情,比如說發言、表演、表達自己的看法等等行為,在他們看來無異于被“公開處刑”,是難以接受的。
這種抗拒的感覺主要來自于他們對自己的不自信。他們會下意識的認為,自己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會失敗,并且身邊的人們會嘲笑自己心理咨詢就業。
這種感覺就像是自己埋藏在內心的秘密被公之于眾了一樣,猶如一種“赤身裸體”的羞恥感和無力感,所以為尋求真實自己的安全性,他們選擇回避社會交往。
相關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這種精神障礙不僅受到后天因素影響,更會在個體的童年時期,就出現萌芽。比如那些喜歡自己玩的小朋友們,就有很大可能是這種人格。
但是很多家長并不能及時發現并且幫助孩子改正,他們會認為孩子只是內向。久而久之,當個體成年之后,就會愈發的不善于與人交往。并且想要和他們建立良好的關系,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漸漸地,他們心中的自己變得越來越沒有價值,身邊的人們對于他們的任何一種評價都有可能成為壓垮他們內心世界的“最后一根稻草”。
童年的某些不快會在他們腦海中反復出現,造成一種身心的雙重折磨。
調整與克服心理障礙
那么,假如作為家長,我們發現自己的子女或者是身邊的兒童處于這種困境之中,應該如何采取行動呢?
最先要做的事情,也是最關鍵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對自我進行全面的、客觀的評價,對自己產生一個較為確定的定位。然后就是積極接受自己的優缺點,調整自己的內心。
但是當我們面對自己的不足與缺陷時,切莫始終陷入消極情緒,應該積極鼓勵自己,告訴自己這些都不是什么過于嚴重的問題,只要加以注意,就可以很快克服。
同時,積極鼓勵自己去進行社會交往,嘗試著與身邊的人進行互動。同時在互動的過程當中,要注意那些容易對自己造成傷害的點,加以防范與調整。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回避型社交障礙并不是難以改正的,通過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以及調整策略,是可以進行克服的。
最簡單的,當一個人在兒時不幸經歷某些“童年陰影”,這種心理壓力就會開始伴隨個體,甚至會到其心智成熟,年齡到達二十多歲時。
在這個時候,隨著心智的成熟以及見識的增長,他可能會逐漸意識到,自己的性格缺陷是由于兒時的一件事情造成的,所以慢慢的,就會有針對性的進行調整與改變。
所以很多人也許會在大學當中發現過很多身邊的同學,在入學時性格比較內向,不善于與身邊的同學交往。
他會變得開朗、變得樂觀,這就是因為他克服了之前存在于自己內心的那種障礙,將自己融入了當下的生活。
我們都知道,無論性格如何,最終都是要走入社會,要與身邊的人進行接觸,要獨自面對生活。
一味逃避與退讓只能讓自己處于被動,所謂“躲得了一時,躲不了一世。”既然早晚都是要社交,何不早做準備,讓自己走出內心的陰影,勇敢面對生活呢?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人生中很多委屈你大可不必承受
下一篇:所以愛會消失對不對是什么梗?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