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老莊的無為與羅杰斯的人本有什么異同
謝老師2021-11-25 08:30【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室:無為與人本的表述老子的《道德經》第二章說“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三章說“為無為,則無不治”;第三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
無為與人本的表述
老子的《道德經》第二章說“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三章說“為無為,則無不治”;第三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這些話都強調無為,這個無為的意思,就是不要做太多的人為干預。無為的目的是要達到無不為。而所謂無不為,就是讓自然規律充分發揮作用,讓事物按其自身的發展方向和節奏完成其自然使命。圣人處無為之事,是要無為而無不為;圣人行不言之教,是要不教而實現教化;侯王守無為,是要無為而治。
總之,人們如果不囿于自己的眼界和想法,拋棄自己的偏見,減少不必要的人為干預,萬事萬物就會按其自然規律生長壯老矣,自然和社會就會和諧平衡。莊子講的更清楚。莊子在《天道篇》里說:“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君王靜下來,不做什么,該做事的人就會自己負起責任去做。也就是說君王不必去做臣子的事,只要明察秋毫,看著就行,把事情交給那些能夠做事的人去做,他們就會負起責任。無論是老子還是莊子,都強調讓事物按照自然本性發展,不要人為干預太多。按道家、佛家的俗語,就是順其自然,隨緣處世。
以上減少人為干預、順其自然的基本思想,與羅杰斯來訪者中心療法的治療關系原則很相似。羅杰斯對心理學最有價值的貢獻,就是他創建的治療關系三原則:一個是真誠,一個是無條件積極關注,再有一個就是同感或者共情。其中的無條件積極關注,就非常像是無為而治,或者說就是無為而治。
羅杰斯認為,治療關系本身就有很強的治療作用。甚至有不少心理學家認為治療關系的治療作用比治療技術更重要,首先要有治療關系,在治療關系的條件下,治療技術才有作用。記得當時評選近百年來最有貢獻的心理治療師,羅杰斯排在第一位,歷史上許多心理學家創造了很多治療方法,但是提出治療關系的原則,羅杰斯似乎是獨一份,確實有他的獨到之處。
天道與人道:無為與人本的不同前提和歸宿
(1)大我與小我
現在來分析一下,老莊的無為和羅杰斯的人本有什么不同。他們都在盡量減少人為干預,在這個意義上都是無為,但二者的無為確實又不同。我覺得這個不同有點像是大我和小我的不同,或者說是著眼于大我的無為和著眼于小我的無為的不同。
剛才談的老莊的無為不在人格層面上,不是以任何人為中心,而是以天道、天德為中心,是以萬事萬物發展的自然規律為中心。在人格層面上,老莊的無為是盡量減少人為干預,而無不為是讓事物按自然規律發生發展變化。簡言之老莊的無為是順應天道,而不是順應人道。這就與羅杰斯的無為有了范圍和性質的差別。
那什么是天道呢?《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取法于自然。道就是自然而然。就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就是給萬事萬物提供生長壯老矣的環境,但并不去干預它們的發展過程。于是萬物共存,生殺平衡,自然界和諧運行。將此宗旨運用于人類社會,老莊提出的為君之道就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道德經》的“道”就是天地間總的自然規律,而“德”就是道的實施和顯現。或者說道是體,德是用。也就是說,如果按照道的規律做事情,那個做法就是德。
所以,老莊的無為是站在自然之道的基礎上,是人無為、天為之。但人也是萬物之一,也是天的一部分,道家強調天人合一,就是說人和萬物一致。所以天的性質、道的性質也會投射于人,成為人的格調的一部分。如果借用心理學的思路和表達術語,無為而無不為,可以說是人的人格無為,人的“天格”無不為。“天格”是我杜撰的詞,用于和人格對應,表現比人格更高一層次的人的格調屬性。故所謂“替天行道”就是人按其“天格”行事。
羅杰斯提出的來訪者中心療法,還是以心理學中發展出來的人格理論為基礎,認為只要給予良好的接納環境,來訪者的人格會自行完善。而完善的路徑就與和他同時代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人格發展的七個需求層次一脈相承。這七個層次的需求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認識需要、審美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七個層次的需要就是人格自我發展完善的心理動力。
這一追求人格自我完善的需求動力學說和弗洛伊德的內驅力是不一樣的,它不強調力比多,而認為人的生理和社會的需求是人格發展的動力。生理需求可能包括弗洛伊德的力比多,但是馬斯洛說的不僅僅是力比多,還包括別的需求,例如吃飯、睡覺、運動等等。其它如安全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還有審美的需要,都是社會性的,超出了個體的直接需求。所以人本主義的人格發展的動力,與弗洛伊德完全出自個體生理的內驅力視角不同。然而,如上所述,人本主義的自我實現需要,還都是人的生理和社會層次,并沒有達到天人合一的層次。所以人本主義是本于人格,而不是“天格”,即本于個體的生物學和社會學人格,還不是天人合一的人格。
老莊和人本主義的無為,都是“無為而無不為”。老莊的學說是讓人無為、天或自然無不為。人本主義的來訪者中心療法,是讓治療師無為、來訪者無不為。所以老莊的無為轉化為天或自然有為,來訪者中心療法是治療師無為轉為來訪者有為心理咨詢師機構。
老莊的有為無為轉化是人天轉化,來訪者中心療法是人之間的主客角色轉化,故轉化層次有所不同:老莊的無為以天道為本,隨天道之緣;羅杰斯的人本以人道為本,隨人道之緣。當然,天道的范圍要大于人道。此外,老莊的無為是讓位于天,可以完全放下;來訪者中心治療師的無為,是讓位于來訪者,但其實有所保留。他要完成無條件積極關注、真誠和共情,這就不可能完全放下。這些治療關系在治療室之外很難完全實現,是作為治療手段在治療室內塑造出來的,所以還是人的作為。
(2)半途與終極
還有一個方面我覺得很有意思,就是人格成長的尺度問題。隨天道之緣和隨人道之緣,最后對來訪者的人格發展帶來的結果,實際上并不一樣。我的個人觀點,來訪者中心的自我實現,或者說馬斯洛的自我實現,在個體人格發展上并不徹底,尚未到達人格發展的頂端。人格發展的頂端是實現大我,而不是實現小我。小我的自我實現實際上很難完全,如果不上升到大我的話,小我的實現有局限,是半途而不是終極。
就人格的發展而言,這個學說仍然不徹底。羅杰斯晚年有了神秘主義傾向,在他的夫人去世之后,他請了靈媒和去世的妻子溝通,就是與逝去的靈魂對話,他認為獲得了成功。他在1980年說過這樣的話:“我在考慮,可能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在時間上持續不滅的精神實體,只是偶爾肉身化為個人的形體。”這話確實是向神秘主義靠攏。這也可以理解,因為羅杰斯早年是讀神學院的,而且當過一段時間的神父。
羅杰斯的變化是自然的。就解決人格發展問題而言,神學在心理學之上,比心理學要高一個層次,因為它涉及了人格的永恒、永生問題。小我的自我實現達不到這個程度,所以在小我的自我實現之后仍然得不到完全的解脫。
我相信羅杰斯本人的小我是比較完善的,他的人生經歷比較復雜,而且他很特立獨行。他在六十多歲的時候,從美國的這頭跑到那頭,重新創業。他很有勇氣,也很有成就。我認為他的小我是比較充分發展的,已經基本上到達了自我實現的水平:他想做的事都做了,而且他做得相當成功。雖然也有各種各樣的挫折,但是總體來說,他的小我確實實現了呀,他被認為是近百年來排名第一的心理學家啊!要說他還沒有自我實現,有點說不過去吧?但是自我實現了以后,他為什么還會走向神秘主義,為什么走回他從神學走出來的那條道?我覺得就是心理學解決不了人格發展的終極問題,對于人格的認識,達不到與宇宙共存的高度。怎么辦呢?我覺得在西方文化里,宗教提供了一條出路:自我實現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交給上帝。當然東方文化里也有宗教,例如佛教道教,但意義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的上帝那里,所有的終極問題都可以解決。個體解決不了,扔給上帝就行了。所以,為了實現更上一層樓,西方的心理學家、西方的文化,有神學做終極的支撐。實際上西方文化始終沒有擺脫有神論。現在的美國總統宣誓就職,不是還是手按圣經嗎?美國獨立宣言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說:“我們堅定地信賴神明上帝的保佑,同時以我們的生命、財產和神圣的名譽彼此宣誓來支持這一宣言。”注意啊,這是美國獨立宣言的原話。這多少可以說明,雖然西方的科學很發達,但是由于解決不了終極問題,最終還是需要請出上帝。如果說獨立宣言是歷史,但美國總統特朗普是現任。他在2017年7月1號慶祝美國獨立日時說:“最重要的是我們相信,美國人崇拜的不是政府,而是神。”這也是原話。如果從人格的發展來說,我認為西方至今沒有發展出能夠真正解決終極問題的人格獨立,也就是沒有達到人格的大我水平。
老子《道德經》的核心就是道法自然。莊子的《道遙游》說:“無所待而有無窮。”他說對世俗之物沒有任何依賴,與自然化為一,不受任何約束的游行于世間,就是逍遙游。
老子和莊子都沒有神秘主義色彩,他們達到了人格發展的頂端,或者說是人格的天格階段,就是天人合一。請注意天人合一不是與神合一,沒有神的概念,是與宇宙存在的合一。大我就是天人合一境界。所以,咱們老祖宗不迷信。東方和西方,誰的人格發展充分呢?東方。西方說來說去還是回到神那兒,因為解決不了終極存在的問題。而老莊的思想,我們傳統的文化,能達到人格的徹底提升,與自然合一的提升。
記得我有一次與心理學界的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辯論,辯論了很長時間,當然誰也不可能說服誰。而且我也不大著力于說服對方,因為我對于辯論或討論,宗旨是表達好自己的觀點,對方接受不接受我不大在意。對方要想說服我,要說的對才行,如果說的不對,我也不著力反駁,但也不會贊成。那次辯論到最后,他說歷史上和現在有那么多聰明人,誰誰誰,都是基督徒,而道家佛家有幾個信徒?我就說,人數不是最重要的,真理有時在少數人手里等。這些話其實都沒用。我提出的最關鍵的論點是:從心理學角度、從意識活動看,大我是進入了stop thinking的意識狀態。我問他,如果個體進入了stop thinking狀態,上帝在哪里?其實,上帝就不在了呀,因為上帝是想象出來的事物,不想就沒有,而想象是意識的thinking狀態。stop thinking狀態排除了想象,上帝如何能存在?他聽懂了這個問題,不說話了,沒詞兒了。然后他說,stop thinking不可能,根本做不到。我就說stop thinking可以做到,好好修煉一段時間就可以做到。Stop thinking之后,上帝不在了,但大我在,或者說佛在、道在、涅槃在、開悟在,那個狀態就是。我知道我不能說服他,但是他不再回應,這場辯論就結束了。
如果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在上述辯論中,我說的大我是意識的狀態變化,他說的上帝意識是一個認知,二者的差別是元神狀態和識神狀態的差別。從thinking到 stop thinking,是意識狀態的變化,涉及自我的成長。因為自我是對自己存在狀況的認知。Stop thinking之后,認知過程停止了,出現了一個新的、更為寬闊的意識狀態。從自我的角度看,認知被超越了,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想象出上帝的存在,是在原有的認知過程中增加的一個認知,不涉及意識狀態的變化,也就無關乎自我或人格的成長了。
所以別看老莊和羅杰斯很像,羅杰斯的人格發展也很不錯,但從人格成長的深度來說,羅杰斯達不到老莊的深度。羅杰斯的人格發展已經達到了心理學能夠達到的頂端,觸到了天花板,這個天花板也就是上帝了。而沿著老莊的人格發展道路往上走,走到頭,就穿破這個天花板,使人格的發展和宇宙本身同一。二者哪個更偉大,哪個更深刻呢?顯而易見。
所以從人格的成長來說,只有跳出小我,從人格跳到天格才行,否則就只能跳到上帝那兒。反正只能跳一邊,要不跳這邊,要不跳那邊。我覺得東方這邊不具備神秘主義色彩,也不需要信仰,只要真正放松下來,實現了天人合一就行了。天人合一不能用小我去衡量,語言表達不清楚那個狀態是什么,因為stop thinking,就沒有語言可以表達,語言都是thinking,所以說出來的一定都是錯的。佛家“說即不中”“言語道斷”就是這個意思。宗教是可以說得出來的,所以不是大我。
總之,我認為在人格成長方面,東方比西方強。西方的小我實現了以后,上面就沒了,只能用一個想象的上帝去代替,東方在小我上面還有大我,大我可以實現小我的解脫,且這種解脫并沒有迷信色彩,是一種真實的解脫,要比以上帝替代深刻得多。老莊還認為,自然界沒有神靈主宰,萬事萬物都是按照自然規律發生發展的,所以道家與道教還不是一回事,道家學說不是宗教學說。stop thinking是一個意識境界的真實存在,不是信仰,也不需要信仰。
來訪者中心療法的本土化問題
來訪者中心療法所提供的治療關系,無條件積極關注、真誠、共情,在臨床實際案例的應用中,適合于人格比較獨立的來訪者,適用于對治療關系有深刻體會的咨詢師。如果雙方都合適,這個療法就可以取得較好的療效。來訪者的自覺意識比較好,對自己的人格發展需求有明確的認識或感受,咨詢師也需要有真誠、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和共情的能力與經驗,雙方能夠契合,療效一定不錯。
但我覺得中國人的人格特征,中華民族的人格特征,和西方還真的有不小的差別。例如,不少來訪者個體人格的完整性并不是很清晰,邊界性不明確。最簡單的,在西方文化中,請客AA制很自然,你付你的我付我的,邊界非常清晰明確。中國人請客這種情況就比較少見,大都是請客的人付錢,誰請客誰付錢,好像天經地義。你請我吃飯當然是你付錢,要不怎么叫請客呢?現在年輕人A制逐漸流行,這也意味著年輕人的人格邊界在逐漸清晰,但目前還未必是主流。又比如咱們是哥兒們,哥兒們就沒什么界限,拍拍肩膀就行了,而拍肩膀其實就是在抵消人格界限。
記得幾年前我女兒到英國去留學,第一年回來時我問她:中國人和英國人有什么差別?她就跟我說了一個比喻,我覺得很有意思。她說比如都是一碗飯,英國人的飯是一粒米一粒米的,中國人的飯就黏糊點,往一塊兒粘。還真就是這么回事,人格邊界很清晰的來訪者,做人本治療就比較合適。但中國文化中一個人的事,往往也是他們家的事、他們單位的事,這就超出了一個人的人格邊界。這種情況做人本治療,可能沒那么容易,需要先梳理清楚。
另外,很多國內的來訪者就是希望咨詢師給予明確的指導,哪怕是說教也行,要得到具體的方法和結論。讓他自己去探索內心,探索自我發展,雖然可以引導,但有時候確實比較困難,還不如就給他個什么方法讓他照辦。中國人有自身心理發展的特點,這與中國社會數千年的發展歷史有關。這些特點不是去評價它好或者不好。一粒米一粒米的飯好,還是粘在一塊兒的飯好?各有各的長處,也各有各的不足吧。心理咨詢就應該針對各種不同情況給予不同的處理,而不同的處理就需要有不同的方法。
來訪者中心這個表述,我個人覺得好像也不太準確。我認為來訪者中心的說法有點虛。來訪者來找咨詢師解決問題,是來向咨詢師求教,怎么可能以他本人為中心呢?無論什么情況,都是治療師為中心,來訪者就沒辦法在中心那個位置待著。他要能待著,就不來咨詢了。正是因為他出現了問題,需要求助,才來咨詢的。求助當然是來訪者聽咨詢師的,怎么可能反過來呢?當然來訪者中心的含義,是強調要順應來訪者自身發展的需求因勢利導,但這個名稱容易引起誤解,讓人以為是咨詢師圍著來訪者轉。
我覺得無論什么療法,都是以治療師為中心。這一點對于中國的治療師還挺重要,我接觸的一些帶有本土化色彩的心理治療技術,包括我的移空技術,都是以治療師為中心。治療師給予來訪者明確的指令,讓他執行,效果也不錯。也許這是適合我們國人的一種治療關系。我不反對來訪者中心的治療關系,共情、積極關注和真誠,這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我不認為這樣做就是以來訪者為中心,當然也可能是我的認識有誤差。我強調東西方的治療關系可能有點差別,不知道怎么準確表達,就用了一種好像是批評來訪者中心的語氣,其實我并沒有批評的意思。
最后我再強調一次,東方和西方在對人格的認識上,根本就是大我和小我。西方心理學認為的人格就是小我,而東方的傳統文化里面認為的人格,本質上是大我。大我并不否定小我,但認為人格的本質是大我,最終得回到大我那里才是終點。西方認為自我實現就行了,自我實現是小我的。東西方人格本質的歸屬,差別其實很大。為什么需要發展本土化的心理治療技術?我得就是要開發出能夠輔助東方人格成長的心理干預技術,解決人格發展的深度問題。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如何管住愛喝酒又晚歸的老公?
下一篇:未婚媽媽申領生育保險金為什么遭拒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