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哪個流派的心理咨詢師更瞧不起同行?
謝老師2022-06-23 17:22【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師解讀:當人們認為自己與他人不同,通常就會出現消極的刻板印象,或者說偏見。也即我們通常意義上的“歧視”。5年之前,某知乎大V曾將心理學領域內的歧視鏈總結為:
當人們認為自己與他人不同,通常就會出現消極的刻板印象,或者說偏見。
也即我們通常意義上的“歧視”。
5年之前,某知乎大V曾將心理學領域內的歧視鏈總結為:用fMRI之類的精密儀器做腦研究的,瞧不上純粹做行為認知實驗的,做行為認知的,瞧不上做問卷調查的,做問卷調查的,瞧不上沒有數據靠腦補意淫的。
顯然,在某些科學主義者眼中,心理咨詢靠的就是腦補意淫。
有趣的是。
在心理咨詢內部,同樣存在著這樣的歧視和偏見。
某些理論取向的咨詢師更傾向于“瞧不起”其他流派的同行。
覺得自己更“高級”一些。
2013年,哥德堡大學心理學系和瑞典斯德哥爾摩卡羅琳斯卡醫學院精神病學系的研究人員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
他們選取了心理動力學、認知、行為、折中整合四個理論取向共416名咨詢師進行問卷調查心理咨詢原則。
包括心理動力學取向咨詢師161名,認知取咨詢師93名,行為治療師95名,折中整合取向咨詢師67名。
通過數據分析哪個理論取向的咨詢師對其他流派同行的“偏見”程度更高。
研究結果證明。
絕大多數咨詢師都對其他流派的同行持有不同程度的刻板印象。
不同理論取向的咨詢師都傾向于夸大自己和其他流派咨詢師之間的差異。
下意識的將自己所屬的理論取向與其他流派進行對比。
并因此產生“我們反對他們”的態度。
這種態度通常具有消極的內涵。
因此可被視為是一種偏見。
多數咨詢師都傾向于認為自己的理論取向比其他流派更為系統全面。
將自己所屬的視為更高級的心理咨詢形式。
在他們看來。
其他咨詢流派有效的原因在于那些共同“治療因子”的作用。
其中。
整合取向咨詢師對其他流派同行的刻板印象(偏見)更少。
而認知和行為取向咨詢師對其他流派從業者的偏見程度明顯更高。
在認知和行為取向的咨詢師看來。
咨詢師的理論取向比其他“治療因子”更為重要。
而自己的理論取向能更好的被表征為應用科學。
這點,恰恰是導致認知行為取向咨詢師更容易“瞧不起”其他流派同行的關鍵因素。
有趣的是。
當研究者要求咨詢師評估自己與各自理論取向“典型咨詢師“的匹配程度時。
精神分析師通常會認為自己更注重行動,缺乏洞察力。
行為治療師則會認為自己更加注重洞察力,不是“典型的行為主義者”。
作為工作內容的一部分。
心理咨詢師需要對包括自身在內的個體心理狀態進行細致的描繪和評估。
但顯然。
這并不妨礙咨詢師對自己所屬群體(流派)以外的同行產生偏見。
雖然。
心理咨詢是在不同甚至相互競爭的理論取向中發展起來的。
但不同理論取向之間明顯的分歧和偏見。
顯然已經對心理咨詢行業的持續發展造成不必要的阻礙。
參考資料:
Do psychotherapists with different theoretical orientations stereotype or prejudge each other?
很贊哦! (人閱讀)
下一篇:孩子出現自閉癥有什么表現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