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青少年自殺的心理根源
謝老師2022-08-30 10:44【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室:近些年來,青少年自殺的新聞頻頻見諸媒體,一個個含苞待放的生命早早凋落,每每讓人痛心不已。據相關調查顯示:中國是世界上青少年自殺第一大國,每年約有10
近些年來,青少年自殺的新聞頻頻見諸媒體,一個個含苞待放的生命早早凋落,每每讓人痛心不已。
據相關調查顯示:
中國是世界上青少年自殺第一大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于自殺,每分鐘就有2個人死于自殺,還有8個自殺未遂。
青少年在自殺原因的排列中,學習壓力過重占第一位(45.5%),其次為早戀22.7%,父母離異13.6%。在自殺者的年齡排列中,12歲占第一位40.3%,其次為14歲22.7%,11歲和13歲13.6%。在自殺者的性別對比中,女孩子遠遠高于男孩子:女孩占72.7%,男孩僅占23.7%。
看過這組數據后,不知大家有何感想?很多青少年自殺的原因,在不少成年人看來可能都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比如考試沒考好、作業沒寫完、被老師批評了等等,所以,很多人將青少年自殺的原因歸結為現在的孩子太脆弱了,認為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太好了,沒有了經歷挫折的機會,成了溫室里的蔬菜,所以才會不堪一擊。
難道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先來看看一些自殺的案例心理咨詢師有用么。
案例一:
5月份的時候,西安一9歲小女孩,從家里墜下,當場離開人世。事后了解的情況是這樣的,下午的時候孩子給媽媽發了語音稱:“老師留了作業,要求寫一頁半的作業,可是自己只寫了一頁多一行,老師要求五點交,但是只有25分鐘了,自己完成不了”。
下午六點的時候,爺爺回到家中,敲門得不到回應,推開門才發現這樣的悲劇。據了解,一直在家里上網課的孩子,每天的情緒都沮喪,狀態也不好,但沒想過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并且在孩子的書桌上留下了這樣一張紙,上面寫道:
“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
“媽媽對不起,這是我的決定”
案例二:
2018年9月15號,黃山市歙縣歙州中學高二學生小垚,從教學樓上墜下,后經醫院搶救無效,不幸身亡。原因大致為該生在開學典禮上微笑了,被訓導主任方某在一千多人面前扇過三個耳光!
案例三:
2019年3月31號,四川省遂寧市安居區聚賢初中初三學生陽陽,這日住校的他回到一路之隔的家中一個多小時后,服下農藥自殺。他用手機完整記錄了服藥前8分鐘的經過。遺留的視頻中,他燒掉了語文課本,言語中盡是表達了對班主任兼語文老師楊小容的不滿。“有些人活在世上本身就是錯誤,我可能也是其中之一”成了陽陽在世時說出的最難懂、最痛心的話。
案例四:
案例五
2017年1月26日下午,甘肅蘭州市安寧區一位8歲男童家中自殺身亡。有網友爆料稱,男童疑因寫作業問題遭家長斥責自殺。
案例六:
2014年2月20日,貴陽市某中學初二學生李淵在家中自殺。2月28日《貴陽都市報》刊登了這個14歲孩子的遺書,遺書中說:
我的成績從來沒有好過,我是一個廢物,樣樣不如別人……
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一個個還未綻放的花朵,就早早凋落,留下痛不欲生的父母家人……
從這些案例中觀察,那些孩子留下的遺言:
“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
“有些人活在世上本身就是錯誤,我可能也是其中之一”
“媽,對不起,不要想我,我配不上”
我的成績從來沒有好過,我是一個廢物,樣樣不如別人……
看看這些遺言,充滿了自卑感、內疚感,其他沒有遺言的兩個孩子則是被當眾打耳光或者斥責。
每次此類事情發生,總有些人說“現在的孩子就是太脆弱,玻璃心,都是家里嬌慣的,沒吃過苦頭,我們小時候經常被打罵”云云……
要知道生命誠可貴,誰不想好好活著?求生乃人的本能,什么樣的人才會結束自己的生命?是絕望的人,只有覺得活著萬分痛苦,毫無意義,生不如死的人才會自殺。
而人為什么會痛苦絕望呢?就是需要得不到滿足的時候,當需要得不到滿足,人的內心會經歷恐懼/憤怒—悲傷—失望—絕望,人對需要的滿足徹底失去希望便是絕望,哀莫大過于心死,人就會啟動死本能。
所以,那些自殺的孩子看似是因為某件事導致悲劇的發生,但其實那只是一個導火索,那些孩子的內心早已累積了很多痛苦,那一刻只是爆發,而父母老師還渾然不知。
可能有的人會說,什么需要沒滿足他們,缺了吃了還是缺了穿了?還是缺了錢花了?確實,這些他們并沒有缺,因為這個時代物質是不缺乏的,孩子們的物質需要是極大被滿足的,但是人活著并不是只需要物質的滿足,人除了吃喝拉撒睡還有心理、精神層面的需要,特別在今天這個生存、安全得到保障,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心理需要必然凸顯出來。而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的痛苦要超過物質需要得不到滿足,物質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候,人會想盡辦法活下來,而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人則會尋求死亡。
案例中那些自殺的孩子可以看得出來是被接納和認可的心理需要長期沒有得到滿足,導致他們內心極度的自卑、內疚,在被傷自尊之后做出極端行為。
接納和認可是人類非常基礎和重要的一個心理需要,它與人的生存緊密相連。因為人是群體動物,是漫長的進化歷史形成的,作為群體動物,個體無法脫離群體生存,因此每個個體與生俱來的就尋求得到群體的接納和認可而恐懼被群體排斥和拋棄,這個是漫長的進化累積形成的本能需要,是儲存在基因里面的。
我們經常說的“好面子”,“死要面子活受罪”,“打腫臉充胖子”其實都是在意他人的認可的表現。
但是,在人的生命早期,如果沒有得到父母老師的接納和認可,往往就沒辦法內化為自我的接納和認可,或者說就會內化父母老師的否定,形成自卑感,成長過程始終就是在意別人的看法評價,嚴重者會導致一系列諸如社交恐懼癥、抑郁癥、躁郁癥、強迫癥等心理障礙,乃至自殺。
但是,現在十分嚴重的問題是,很多的父母老師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打的行為雖然減少了,但是經常是各種否定、比較、批評指責,甚至是羞辱,有些老師更是全靠羞辱來管理學生,前段時間網絡上流傳的“鐘美美模仿老師”的視頻充分表露這一點。我們這里不否認絕大多數父母、老師盡職盡責,但是,也不能忽視成年人這些對孩子施加的語言暴力,嚴重傷害和摧殘了孩子的自尊心,輕者導致孩子一生自卑的性格,重者就發生此類悲劇。
在這個時代出生的孩子,物質環境的富足,使得他們一出生的需求層次就會上升到心理需求層面,而很多的父母其實仍然停留在物質層面,因為他們出生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連物質需要都滿足不了,心理需要根本就顧不得,因此即使在當今他們已經相對很富足了,但內心依然是恐懼焦慮的,而且會把內心的生存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因此對孩子的成績看的非常重,對考大學有近乎瘋狂的執著,執著到忽略孩子的身心正常成長發展,一切圍著成績轉,孩子成績不好,不好好學習就非打即罵,各種逼迫施壓。
這就是導致那些孩子自殺的一種重要的心理根源。
在當今這個時代做父母,絕對不可以像過去那樣只管吃喝就行了,我們的物質生活好了,必然的要提升生命的質量,要追求精神的滿足,所以做父母,做老師的必須要學習成長,必須要了解人的心理,必須要學會尊重人的身心成長規律,我們承擔著養育、教育下一代的重責,如果我們繼續是過去野蠻粗暴的方式,那我們會不是在培育,而是在戕害下一代!
警醒!警醒!警醒!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合理情緒療法之蘇格拉底辯論術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