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主頁 > 心理咨詢 > 心理咨詢
潛意識的慣性中尋找未來方向、心理咨詢中的個案概念化
謝老師2021-08-28 05:22【 心理咨詢】人已圍觀
簡介心理咨詢: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將要到哪里去?這三個問題,估計每個人都會用自己的語言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向自己發問過,當一個來訪者坐在咨詢師面前的時候,咨詢師就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將要到哪里去?
這三個問題,估計每個人都會用自己的語言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向自己發問過,當一個來訪者坐在咨詢師面前的時候,咨詢師就要需要用心理學的思維,與來訪者共同探討這三個問題。
此次的課程——個案概念化,便是心理咨詢中探索這三個問題的一種方法。
個案概念化的目的是要盡可能完整的收集個案的成長史,以一種發展性的眼光看待來訪者此時此刻的成就與困惑。如果要敲一敲黑板,突出一下內容的話,我會說:今天的課程著重強調了完整、發展性這兩個關鍵詞。
完整的歷史不是指“有記憶以來”也不是“自出生以來”的心理歷史。整合性的描述來訪者,是李梅老師昨天所講述的議題。整合性描述要求從生物、心理和社會三個方面對來訪者進行描述,而個案概念化中成長史的收集往往會忽略以生物學的角度收集資料,來訪者的主觀報告是來訪者有記憶以來、浮現在意識層面、可以被提取到的記憶內容,而0-3歲這段時間的成長記憶是來訪者所不知的,所以這個時期的資料需要咨詢師、來訪者、來訪者的家人、親人共同探索以盡量拼接完整。
將從出生到現在的資料收集完整后就可以了嗎?可能還不行,來訪者的父母怎樣備孕、懷孕期間有怎樣的經歷、父母有無精神疾病史這些資料也對個案概念化至關重要。可以說,完整的歷史是從父母懷孕至今各個階段的生物、心理、社會綜合起來的歷史。
發展性,是以來訪者健康成長為導向的關懷,而不是對過去歷史的執著。
上午李梅老師的課程是對一個心理咨詢師所必備的基本思維素養的強化,而下午楊鳳池老師的訪談是對執著于歷史而忽略發展的警示。
楊老師此次的個人體驗的前期進展比較順利,而來訪者對于自己童年記憶的大段缺失,為楊老師的推進造成了不小的障礙,為此楊老師一次又一次的收集資料、聯系、做出假設。
在這過程中包括訪談結束之后,大家的心思似乎都在急切的想要弄清來訪者的經歷究竟是怎樣的、驗證楊老師的假設到底對不對。楊鳳池老師在訪談中后期對來訪者的評估為:比較明顯的創傷后應激反應,創傷可能與死亡有關且發生在很小的時候,目前表現為怕鬼、怕背后來人的癥狀。之后建議來訪打電話詢問家人自己早期受驚嚇的經歷。
不過楊鳳池老師在最后否定了自己的提議,如果有方法消除來訪者的恐懼,就沒有必要追尋咨詢師自己內心的執著,非要弄清來訪者的早年經歷,打針可以解決的問題,干嘛非要先做手術再打針呢?
此次訪談對我觸動最大的、也是最令我恐懼的便是:我想要了解真相、驗證楊老師假設的欲望悄無聲息的替換掉了最初想如何幫助來訪者發展的初心心理咨詢有限公司。
楊鳳池老師行為中的節制是在無數教材中提到的,也是眾多咨詢師口中反復強調的,但是真正做到在咨詢中克制自己的欲望,真心、單純的幫助來訪者以最小成本換來最大成長,是需要咨詢師進行修煉的。
很贊哦! (人閱讀)
上一篇:如何應對別人的批評與指責
下一篇:你最應該寬待的其實是自己
相關文章
文章評論

- 全部評論(0)
點擊排行

站長推薦
